李寧遠率領的軍隊在與華軍的激戰中遭受了慘敗,損失極其慘重。這一場戰斗讓他的軍隊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狼狽逃竄,完全失去了繼續戰斗的能力。
由于他的部隊大多是步兵,速度遠不及華軍的騎兵,因此在逃跑的過程中,他們就像被收割的麥子一樣,被華軍無情地斬殺。一路狂奔,李寧遠的軍隊最終來到了野王渡,卻發現一條寬闊的大河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面對眼前的大河,李寧遠別無選擇,只能下令讓士兵們涉水過河。然而,此時他身邊的士兵已經所剩無幾,原本帶去的七萬大軍,如今只剩下區區四五百人。
李寧遠心中清楚,如果就這樣回去,皇帝李乾德肯定會對他嚴懲不貸,甚至可能會將他處死。正當他憂心忡忡之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當他們剛剛渡河到一半時,河對岸突然涌現出大量的華軍弓箭手。這些弓箭手如鬼魅一般,瞬間將箭頭對準了正在渡河的越軍。
剎那間,無數支箭矢如雨點般傾瀉而下,密集的箭雨讓越軍根本無處可躲。由于他們正處于半渡狀態,既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只能用手中的兵器勉強抵擋這漫天的箭雨。
然而,面對如此密集的箭雨,越軍的抵抗顯得蒼白無力。沒過多久,一個又一個的越軍士兵被射中,紛紛倒在河中,鮮血染紅了河水。
最終,連主帥李寧遠也未能幸免,身中四十七箭後,他的身體緩緩倒下,與那些死去的士兵一同沉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這些弓箭手正是許貫忠安排的,還沒有開戰之前他就已經算到了越軍的敗退路線,提前派歐鵬帶三千士兵設伏。
看著眼前橫七豎八的越軍尸體,歐鵬心中一陣暢快。他高聲喊道︰“來人啊,快下水把李寧遠的尸首撈上來!”
幾名士兵聞聲而動,迅速跳入水中,不一會兒便將李寧遠的遺體打撈上岸。歐鵬仔細端詳著李寧遠的面容,心中暗自感嘆,這可是大功一件啊!
此次華軍大獲全勝,共斬殺五萬多南越軍,俘虜了將近數千人。除了在廣南西路還有一些駐守的南越軍外,其他的敵軍基本上都已被擒獲或斬殺殆盡。
關師古快步走到許貫忠面前,稟報道︰“元帥,戰場上還有數百頭大象四處散落,您看該如何處置?”
許貫忠深知這些大象並非野生,而是經過人為飼養的戰象。它們不僅不懼怕人類,反而對人類頗為親近,如此一來,對于周邊的村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許貫忠略作思索,果斷下令道︰“傳我命令,用重型弩箭將這些大象全部射殺!另外,讓伙房準備一下,今晚就吃象肉!”
在那個時代,可沒有什麼動物保護法。對于那些對人類構成威脅的動物,只有一個字——殺!
關師古領命後,迅速組織起士兵們,將重型床弩調整好角度和力度。隨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發射聲響起,那些體型巨大的戰象紛紛中箭倒下。然而,大象的數量實在太多了,盡管士兵們全力以赴,也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將它們全部消滅。
夜幕降臨,天空漸漸被黑暗籠罩。伙房里的伙夫們忙碌起來,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準備烹飪這些剛剛被獵殺的大象。由于他們之前從未做過象肉,于是決定采用烹飪豬肉的方法來處理。在各種香料的搭配下,象肉很快就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士兵們圍坐在篝火旁,聞著那股香氣,一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嘗這從未嘗過的美味。當象肉端上桌時,大家紛紛動起筷子,大快朵頤起來。一時間,歡聲笑語充斥著整個營地,士兵們的士氣也因為這頓豐盛的晚餐而大振。
不過,大象的肉質相對比較粗糙,對于這些來自北方的士兵們來說,確實有些陌生。他們大多是第一次嘗試象肉,主要是圖個新鮮。
秦明一邊吃著象肉,一邊忍不住吐槽道︰“這玩意的肉還沒有豬肉好吃呢,要不是我們的調料多,不然我都咽不下去。”
坐在一旁的潘善宇听到後,笑著回應道︰“有肉吃就不錯了,別挑三揀四的。”
許貫忠嘴角微揚,緩緩說道︰“大象肉雖遠不及牛羊肉那般鮮美可口,但在這荒郊野外,也算是聊勝于無,勉強可以果腹吧。”
他頓了一頓,接著說道︰“如今我軍長途跋涉,人困馬乏,急需休整。故我決定讓大軍在此地歇息三日,養精蓄銳。三日後,我們將兵分三路,展開戰略布局。一路大軍由我親自率領,直搗江寧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這座重要城池;另一路大軍則南下廣南西路,收復被童貫割讓給南越的那十幾座城池,一雪前恥!”
眾人聞听此言,紛紛點頭稱是。然而,就在這時,有人突然發現許貫忠口中的三路大軍,卻只安排了兩路,不禁心生疑惑,高聲問道︰“許將軍,您剛剛說兵分三路,可為何只安排了兩路呢?還有一路大軍又將何去何從呢?”
許貫忠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諸位莫急,且听我道來。其實,陛下早已派遣孫將軍率領五萬雄師南下,相信用不了三五日,他們便能抵達此地。屆時,呼延將軍所部自然會成為我們的第三路大軍,負責進攻豐城縣,如此一來,三路大軍齊發,定能勢如破竹,大獲全勝!”
時光荏苒,三日轉瞬即逝。待到休整期滿,許貫忠果斷下令,命王寅率領一萬精兵,再加上一萬五千宋軍降卒,浩浩蕩蕩地向南進發,攻打廣南西路。而他自己則親率九萬大軍,如同一股鋼鐵洪流,徑直朝著江寧府疾馳而去。
此時的宋軍前線已經沒有了足夠的兵力了,許貫忠勢如破竹 很快就兵臨江寧府城下了。
童貫這一次是真的慌了,城里面就只剩下不足兩萬士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