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長安,雪花紛紛揚揚,今年的初雪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一夜之間將整座城市染成銀白。
未央宮內,炭火燒得正旺, 啪作響,劉 披著一件狐皮大氅,仔細閱讀著韋孝寬從南方送來的密報。
\"陳霸先...\"劉 輕聲念著這個名字。密報中詳細記述了這位南梁將領在廣州的戰績——兵不血刃,拿下廣州,擊敗李賁叛亂,收編當地部族,勢力迅速擴張。值得在意的是,此人出身寒微,全靠軍功上位,在門閥林立的南梁堪稱異數。
侍立在側的劉亮忍不住開口︰\"大王,這個陳霸先怕是比蘭欽、陳慶之更難對付。听說他用兵不拘常法,最善奇襲,嶺南土人對其敬畏有加...\"
劉 擺擺手,將密報扔進火盆,看著火焰吞噬絹帛︰\"陳霸先此人有雄才大略,不是凡俗。\"他嘴角泛起一絲冷笑,\"可惜梁國積重難返,門閥傾軋,蕭衍用此人,猶如飲鴆止渴。暫且不必理會。\"
他起身走到窗前,看著窗外紛飛的雪花,眉頭微蹙。比起遠在南方的威脅,他更關心眼前的民生︰\"去歲寒冬,關中凍死者數百,今年絕不能再發生這等慘事。讓百姓熬過這個冬天,才是當務之急。\"
劉亮立即呈上一卷賬冊︰\"按大王吩咐,已從突厥處購得羊毛一百八十萬斤。官營工坊日夜趕工,已紡出毛線一百二十萬斤,制成毛衣三萬件。\"
\"不夠,遠遠不夠。\"劉 搖頭,\"一件毛衣成本多少?\"
\"若算上人工,約需百文。\"劉亮答道,\"若是售賣給百姓,怕是許多人家買不起。尋常農戶一日所得不過十文,百文夠買一石粟米了。\"
劉 沉思片刻,忽然眼楮一亮︰\"傳王妃和二位側妃前來。\"
不多時,爾朱英娥、元營犁、賀拔明月三人款款而至。爾朱英娥身著絳紫宮裝,儀態萬方;元營犁穿著鵝黃襦裙,溫婉可人;賀拔明月則是一身火紅騎裝,英姿颯爽。
\"臣妾參見大王。\"三人齊聲行禮,眼中都帶著疑惑——通常劉 不會同時召見三人。
劉 笑著扶起她們︰\"不必多禮。今日請你們來,是有件關乎百姓生計的大事相托。\"
他示意劉亮取來毛線和織針︰\"這是官坊新紡的毛線,可織成衣物御寒。我想請三位愛妃在宮外設宴,邀請長安貴婦們前來,教她們編織之法。\"
爾朱英娥好奇地拿起毛線,輕輕揉搓︰\"這毛茸茸的東西真能織成衣服?突厥人不是只用羊毛做氈帳嗎?\"
元營犁細心觸摸毛線質地,若有所思︰\"手感柔軟,若是織成衣物,應當很暖和。只是不知是否刺癢?\"
\"已經用特殊工藝處理過,不會刺癢。\"劉亮連忙解釋,\"我們在突厥人的工藝上做了改進。\"
賀拔明月立即明白了劉 的用意,眼中閃過智慧的光芒︰\"大王是想通過貴婦們將這門手藝傳遍民間?臣妾以為此計大妙。長安貴婦以模仿宮中為榮,若是臣妾等帶頭編織,她們必定爭相學習。\"
劉 贊賞地點頭︰\"正是此意。不僅要教,還要教得有趣。三日後,就在梅園設宴,將長安五品以上官員的家眷都請來。要讓她們以學習編織為榮。\"
三日後,宮外梅園內暖帳重重,炭盆燒得正旺,與園中盛開的紅梅相映成趣。數十位貴婦齊聚一堂,好奇地打量著案幾上的毛線和織針。這些平日里養尊處優的貴婦人,何曾見過這等物事。
\"王妃到——\"內侍高聲通報。
爾朱英娥領著元營犁、賀拔明月現身,三人竟都穿著毛線織成的外衫。爾朱英娥是一件絳紫色開襟毛衣,領口繡著精致的梅花;元營犁是鵝黃色高領毛衣,襯得她膚白如雪;賀拔明月則是紅色絞花毛衣,英氣中透著嫵媚。
貴婦們頓時眼前一亮,交頭接耳︰\"這就是毛線織的衣裳?真是別致!看那花紋,從未見過呢!\"
爾朱英娥落座主位,含笑開口︰\"今日請各位前來,是想分享一門新手藝。如今天寒地凍,百姓缺衣少穿。大王心系黎民,特從突厥購得羊毛,紡成毛線,可織成衣物御寒。\"
賀拔明月拿起織針示範,手指靈活地穿梭︰\"很簡單,就這樣一針上一針下...看,是不是很容易?初學者一日便可學會基本針法。\"
元營犁補充道︰\"毛線可買現成的,也可買羊毛自己紡。一件成人毛衣約需毛線兩斤,成本不過數十文。若是自家紡線,成本更低。\"
民部尚書夫人裴氏第一個響應,她眼中含淚︰\"臣妾願學!昨日家中老僕竟凍死了,若能多織些毛衣分發給下人,也是積德行善。\"她拿起織針,雖然手法生疏,但學得格外認真。
很快,貴婦們紛紛拿起織針學習。園內頓時充滿歡聲笑語,有的手巧的已經織出一小片,有的手笨的織得歪歪扭扭,引來陣陣善意的嘲笑。
\"哎呀,李夫人您這針腳也太松了,怕是能漏進風去!\"
\"張夫人手真巧,這花紋織得比官坊的還好看!\"
宴會結束時,爾朱英娥宣布︰\"半月後,漢王府將舉辦織毛衣比賽,織得最快最好的前十名,可獲得大王親筆題寫的匾額。\"
消息傳開,長安城頓時掀起編織熱潮。不僅貴婦們爭相學習,普通百姓也紛紛購買毛線嘗試。不出一個月,織毛衣的技術就傳遍了漢國各地。
這個冬天,長安街頭的景象變得奇特起來。行人大多穿著各種白色的毛衣,雖然形狀古怪——有的袖子一長一短,有的領口太大露出半個肩膀,但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意。
\"張掌櫃,您這毛衣織得不錯啊!\"茶樓里,一個商人笑著打招呼。
被稱作張掌櫃的中年人得意地挺起肚子︰\"內人手巧,三天就織成了。暖和得很,比穿三層麻衣還管用!這不,連著幾天在外收賬,一點不冷。\"
街角,幾個孩童穿著小巧的毛衣追逐嬉戲︰\"我的毛衣是阿娘織的!我的有花紋!你看,這里織了小兔子!\"
劉 微服私訪,看到這景象,不禁莞爾。他對身邊的甦綽說︰\"看,百姓們很有創意嘛。雖然織得不成樣子,但暖和就好。\"
甦綽感慨︰\"大王此舉,活人無數啊。去歲此時,街上常見凍殍,今年卻人人面帶紅光。臣粗略統計,今冬凍死者不足去歲三成。\"
劉 點頭,眼中透著欣慰︰\"能讓百姓免受凍餒之苦,這大王才坐得名副其實。\"
寒冬過去,春暖花開。劉 開始著手另一件大事。
這日早朝,他正式宣布︰\"自即日起,吏考更名為科舉,分為文舉與武舉。文舉考律法、策論、算學;武舉考騎射、兵法、武藝。明年四月舉行,天下英才,不論門第,皆可應試。\"
朝堂頓時嘩然。禮部尚書鄭道昭出列諫言,花白的胡須因激動而顫抖︰\"大王,自古選官皆由舉薦,如此大開科考,恐寒門子弟難以勝任啊!且門第高下自有其理,寒門為吏尚可,若與士族同列,豈不亂了綱常?\"
劉 冷笑,目光如炬︰\"寒門難出貴子?我劉 雖是漢室後裔,永嘉之亂後,中山劉氏沒落,早已淪為寒門小姓,鄭公可是覺得我不配與滎陽鄭氏同列?\"劉 這話說的極重,嚇得鄭道昭連忙跪在地上,戰戰兢兢,口不能言。
群臣緊跟鄭道昭,跪成一片。
他站起身,目光掃過群臣︰\"我知道,你們中有人擔心子弟不肖,考不過寒門子弟。但我要告訴你們,漢國需要的是真才實學之人,不是靠祖蔭的紈褲子弟!我早就說過,想要做官,就得拿出真本事來!\"
退朝後,劉 回到後宮,顯得有些疲憊。爾朱英娥體貼地為他按摩太陽穴︰\"大王今日在朝堂上發火了?听說鄭尚書當場暈了過去?\"
\"二弟這個岳父,只顧自家利益,不顧國家前途。\"劉 閉目養神,\"科舉一事,必須推行。否則數十年後,朝堂上盡是些酒囊飯袋。\"
這時,四歲的長子劉英跑進來,身上穿著件歪歪扭扭的藍色毛衣︰\"父王看!這是我自己織的!\"
劉 驚訝地拿起毛衣,只見針腳雜亂,但確實是一件完整的小毛衣︰\"英兒何時學的編織?\"
\"跟母親學的。\"劉英驕傲地抬頭,\"母親說,王者當知民生疾苦。我會織毛衣,就知道百姓做一件衣服多不容易了。\"
劉 感動地抱起兒子︰\"說得好!王者當知民生疾苦。英兒比那些朝堂上的老頑固明白事理多了。\"他轉向爾朱英娥,\"愛妃教子有方。\"
爾朱英娥微笑看著父子倆︰\"大王,臣妾有個想法。既然要開科舉,何不讓後宮也讀些書?免得將來與大王說話,都听不懂朝政大事。\"
\"準了!\"劉 心情大好,\"就從《三國志》開始讀起。免得你們整天只知道織毛衣!\"
\"臣妾可不讀那打打殺殺的,\"賀拔明月俏皮地撇嘴,\"我最近想看那本《搜神記》,听說里面都是奇聞異事。\"
三人都笑起來,暖閣內充滿溫馨氣氛。
窗外,春光正好。劉 知道,經過這個冬天的休養生息,他的漢國已經準備好了迎接新的挑戰。
而此刻,他只想享受這難得的家庭溫馨。朝堂上的紛爭,南方的威脅,都暫時拋在腦後。畢竟,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漢王,也需要片刻的寧靜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