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南京,秋意正濃。
南京大學的一間男生宿舍里,四個大三男生正圍坐在一起閑聊。
桌上的瓜子殼堆成了小山,收音機里播放著輕音樂,卻掩不住這幾個年輕人心中的一絲苦悶。
“又是十一月了,咱們這幾個光棍,什麼時候才能脫單啊?”一個戴著眼鏡的男生推了推眼鏡,長嘆一聲。
“別提了,我昨天又在女生宿舍樓下等了兩個小時,人家根本不理我。”另一個躺在床上看書的男生接話。
這四個男生都是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協會的成員——這是他們自封的稱號。
在大學這個戀愛氣息彌漫的地方,單身的他們常常感到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要不咱們搞個活動吧?”突然,一個叫張明的男生坐直了身子,眼楮發亮︰“就定在11月11日,四個1,多像四根光棍啊!咱們就叫它光棍節!”
這個提議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四個人越聊越興奮,決定在這一天組織一個簡單的慶祝活動,既是自嘲,也是對自己單身狀態的接納。
11月11日當晚,他們在宿舍樓頂舉辦了第一個“光棍節”慶祝活動。
不過是一些瓜子花生,幾瓶汽水,一台錄音機放著流行歌曲,但吸引了不少單身的同學前來。大家在一起聊天、唱歌、玩游戲,竟然十分熱鬧。
“沒想到有這麼多同道中人!”一個參加活動的學生感慨道。
“是啊,原來單身的不止我一個,這下心里平衡多了。”另一個附和道。
當晚,組織活動的四個男生回到宿舍,意猶未盡。
“咱們明年還得辦,要辦得更大!”張明興奮地說。
誰也沒想到,這個源于大學寢室的玩笑,會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次年,1994年的11月11日,南京大學更多學生知道了這個節日。
活動的規模擴大了,不僅有理科樓前的小廣場聚會,還有人創作了“光棍之歌”,編了“光棍舞”。
有趣的是,這個節日很快傳播到了南京的其他高校。
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們也開始在自己的校園里慶祝這個節日。
大學生們總是渴望有自己的文化和儀式,光棍節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到1996年,光棍節已經不再局限于南京高校。
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的大學生也通過bbs、校園報刊和同鄉會等方式知道了這個節日,並開始在自己的學校組織慶祝活動。
清華大學的一位學生在bbs上發帖︰“11月11日,讓我們為單身干杯!單身不是缺陷,而是一種選擇。”
這個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光棍節從一開始的自嘲,逐漸轉變為對單身狀態的正面肯定。
各高校的慶祝方式也日益豐富︰有舉辦“光棍宣言”演講比賽的,有組織“單身榮耀”晚會的,還有創意十足的“光棍證”頒發儀式。
一些學生甚至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問候方式——在11月11日11點11分,向遇到的每個單身朋友說一聲“節日快樂”。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光棍節的傳播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
2000年後,qq、校園論壇和各類網絡社區成為了光棍節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
2003年,一篇名為《致所有光棍的慰問信》的帖子在各大論壇瘋傳。
帖子中用幽默的筆觸描述了單身的種種好處︰“你可以獨自享受一整包薯片,不必與人分享;你可以看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不必爭搶遙控器...”
與此同時,一些商家開始注意到這個自發形成的節日。
北京的幾家ktv率先推出了“光棍節特惠套餐”,南京的餐館打出“光棍節聚餐8折”的廣告,上海的影院則推出了“單身人士專屬觀影場”。
2005年,杭州一家小型電商網站的經理徐明在 ing 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想法︰“現在光棍節在年輕人中這麼流行,我們為什麼不搞一個促銷活動呢?”
團隊成員面面相覷︰“光棍節和購物有什麼關系?”
徐明解釋道︰“單身的年輕人更需要購物來慰藉自己啊!而且11月11日正好處在國慶和聖誕之間的銷售淡季,我們可以借此創造一個小高峰。”
于是,這家名不見經傳的網站推出了“光棍節暖心特惠”,打出廣告語︰“沒人陪伴?讓商品溫暖你!”
雖然銷售額沒有爆發式增長,但確實帶來了比平時多30的流量和訂單。
這一嘗試引起了業內的注意。
幾家大型電商平台的市場部門開始研究光棍節的商業潛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席卷而來,中國電商也感受到了寒意。
淘寶商城後天貓)的團隊正在苦苦思索如何提振銷量。
一天晚上,團隊在會議室里頭腦風暴,白板上寫滿了各種可能的促銷節點。
“國慶剛過,聖誕還早,這中間難道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文章的日子嗎?”時任淘寶cfo的張勇問道。
突然,一個年輕的產品經理小心翼翼地說︰“我大學時,11月11日光棍節挺流行的。去年有家小網站試過在這天做促銷,效果還不錯。”
會議室里頓時安靜下來,隨後爆發出一陣討論。
“光棍節?听起來有點意思。”
“但這和我們購物網站有什麼關系?”
“年輕人喜歡啊!現在的大學生和剛工作的白領都是我們的目標客戶。”
經過激烈討論,團隊最終決定賭一把。
他們計劃在2009年11月11日舉辦一場大型促銷活動,並將之命名為“雙十一購物節”。
團隊內部對這個決定爭議很大。
有人認為11月不是傳統購物季;
有人擔心物流無法承受突然增加的訂單;
還有人覺得“光棍節”這個概念太小眾,無法吸引大眾參與。
但是張勇力排眾議︰“我們必須創造自己的節日!
傳統節日大家都回家團聚了,誰還會上網購物?正是因為11月沒有節日,我們才要創造一個!”
2009年,淘寶商城為第一個“雙十一”投入了大量資源。
他們聯合了27個品牌參與活動,準備了多達5折的優惠力度。
市場部門的員工們心里都沒底︰“真的會有人因為光棍節而瘋狂購物嗎?”
11月10日晚上,整個團隊守在辦公室,氣氛緊張得像高考前的考場。
0點一到,流量開始飆升,服務器壓力驟增。
“流量是平時的兩倍了!” “三倍!還在漲!” “訂單系統會不會崩掉?”
技術團隊緊急應對,確保網站不會崩潰。
隨著時間推移,銷售數據不斷刷新紀錄︰
1小時,銷售額破千萬;
上午10點,破億;
24小時過去,最終銷售額定格在5200萬元人民幣,是日常交易的10倍多!
整個團隊歡呼雀躍,他們沒想到第一次嘗試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這一數字震動了整個電商行業。
所有人才意識到︰原來中國人不是沒有消費意願,只是需要合適的理由和時機!
2010年,淘寶商城提前數月準備第二屆雙十一。
這次參與的商家增加到711家,準備的優惠力度更大。
結果令人震驚︰單日銷售額達到9.36億元!
這個數字是上一年的18倍!
2011年,雙十一銷售額再次飛躍,達到52億元。
京東、甦寧、當當等電商平台也紛紛加入戰局,雙十一從淘寶一家的促銷活動變成了全行業的購物狂歡。
與此同時,“光棍節”原本的含義開始逐漸淡化。
媒體和商家更多地使用“雙十一”這個名稱,強調其購物節的性質而非單身的主題。
2012年,雙十一創下191億元的銷售額,震驚全球零售業。
美國媒體開始報道中國的這個購物奇跡,《紐約時報》稱其為“全球最大的在線購物日”。
隨著銷售額逐年攀升——2013年350億元,2014年571億元,2015年912億元——雙十一已經完全超越了它作為“光棍節”的起源,成為了中國消費實力的象征。
從那四個南京大學男生的寢室玩笑,到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節,11月11日的意義已經完全被重塑。
如今,很少有人還記得它最初作為“光棍節”的含義。
即使偶爾有人提起,也多半是在雙十一購物之余,順手發一條“光棍節快樂”的朋友圈,然後繼續沉浸在搶購優惠商品的興奮中。
從自嘲到狂歡,從邊緣到中心,這個日子的變遷折射出中國社會二十多年來的巨大變化︰互聯網的崛起、消費文化的興盛、年輕一代的自信與自我表達。
而那四個創始者可能永遠不會想到,他們那個夜晚的突發奇想,最終會演變成一場改變數億人消費習慣的商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