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局外人

第54章 三峽移民局的日與夜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高夫 本章︰第54章 三峽移民局的日與夜

    1996年3月28日,渝州市政府大樓前紅旗招展。肖承功站在台階上,望著廣場中央剛剛升起的嶄新國旗,仍有些恍惚。

    十四天前,全國人大表決通過設立渝州直轄市的決議時,他正在萬盛交接工作。

    沒想到這麼快,他就要以三峽移民局局長的身份,參與這座年輕直轄市的歷史進程。

    "肖局長,會議室準備好了。"秘書小周的聲音將他拉回現實。

    肖承功整了整深藍色西裝的衣領,大步走向三樓會議室。

    推開門,二十多張年輕面孔齊刷刷站起來。這些都是從各部門抽調來的骨干,平均年齡不到三十五歲。

    "都坐。"肖承功把一摞資料放在桌上,"從今天起,我們就是三峽移民局的第一批"開荒者"了。任務有多重,不用我多說。"

    他展開一張庫區地圖,紅色標記密密麻麻。"一百二十萬移民,兩年內完成一期搬遷。時間緊,任務重,但再難也要干,還要干好!"

    會議室鴉雀無聲,只听見鋼筆在紙上沙沙作響的聲音。

    "我提議成立青年突擊隊,明天就下庫區。"肖承功的話擲地有聲,"不親眼看看,我們制定的政策就是空中樓閣。"

    散會後,小周追上來"肖局長,副市長辦公室通知,明天上午要听取移民工作初步方案。"

    肖承功腳步不停"回復領導,我們全體班子成員正在基層調研,回來後第一時間匯報。"

    "這"小周面露難色,"會不會"

    "移民工作不是紙上談兵。"肖承功轉頭看他,眼神堅定,"出了問題我負責。"

    次日清晨,三輛越野車駛出政府大院。肖承功坐在頭輛車里,膝蓋上攤開著筆記本,不時記錄沿途所見。

    越靠近庫區,道路越崎嶇,車窗外開始出現"支持國家建設,舍小家為大家"的標語,也有些牆上被人用黑漆涂寫著"還我家園"的字樣。

    "前面就是青木鎮了。"當地向導老陳指著遠處一片依山而建的村落,"鎮上三百多戶,大部分是漁民,對搬遷抵觸情緒很大。"

    車剛停穩,一群村民就圍了上來。為首的是個滿臉皺紋的老漢,古銅色皮膚在陽光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

    "你就是新來的移民官?"老漢聲如洪鐘,"我叫張德海,在江上打了五十年魚。你們要淹了我的家,先淹了我這把老骨頭!"

    人群騷動起來,有人高聲附和。肖承功示意安保人員退後,獨自走到張德海面前"張大爺,我能去您家坐坐嗎?就我們倆。"

    老漢眯起眼楮打量這個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干部,冷哼一聲"隨你。"

    張家是棟兩層木樓,堂屋正中央供著尊龍王像,香爐里插著三炷新燃的香。肖承功注意到牆上掛滿各種漁具,有些已經泛著包漿,顯然年代久遠。

    "看夠了嗎?"張德海往長凳上一坐,"要拆就拆,少來這套。"

    肖承功不急著說話,而是走到香案前,恭敬地上了三炷香。這個舉動讓老漢神色微動。

    "張大爺,我知道您舍不得。"肖承功坐下來,聲音誠懇,"這江養育了多少代人,誰願意走?但三峽工程是國策,建成後能保護下游幾千萬人免受洪水威脅。"

    "大道理誰不會說?"張德海拍桌,"你們當官的知道什麼?離了這江,我們算什麼?"

    談話不歡而散。但第二天清晨,肖承功又出現在張家門口,這次帶了包茶葉。第三天,他帶來一本相冊,里面是各個移民新村的照片。

    "您看這雲陽新村,專門規劃了漁文化展示區,老漁船、漁網都能搬過去。"肖承功指著照片說,"還有這所學校,打算開設"小小漁民"課外班,請您這樣的老把式去講課"

    張德海盯著照片看了許久,突然問"你真能保證這些?"

    "我以黨性保證。"肖承功直視老人的眼楮,"不僅要搬,還要搬得更好。新村會有自來水、衛生所,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劃船過江。"

    老漢長嘆一聲,轉身從里屋捧出個木匣子"這是我爺爺傳下來的羅盤,江上討生活全靠它。你要說話算話"

    當天下午,張德海帶著肖承功走遍青木鎮,挨家挨戶做工作。老人用當地方言說著什麼,不時指向肖承功。漸漸地,緊閉的門一扇扇打開,警惕的目光變得將信將疑。

    一周後,當肖承功帶著滿腿泥濘回到市政府時,等待他的是副市長的震怒。

    "無組織無紀律!"副市長拍著桌子,"上級等著听匯報,你倒好,帶著人跑沒影了!"

    肖承功站得筆直"領導,我請求先匯報調研成果,再接受批評。"

    他打開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數據和手繪地圖"庫區移民主要顧慮有三點——生計問題、文化斷層和補償標準。我建議采取"五個一"工作法"

    兩小時後,副市長的臉色緩和下來"小肖啊,你確實下了功夫。但時間不等人,六月底前必須完成一期移民方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我明白。"肖承功點頭,"但移民工作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人心賬。強推快趕容易出問題。"

    "你呀"副市長搖頭,卻露出欣賞的目光,"去吧,需要協調的部門直接找我。"

    接下來的日子,移民局臨時辦公室的燈光常常亮到凌晨。

    肖承功和同事們根據調研情況,將庫區劃分為十二個片區,每個片區制定個性化安置方案。

    漁民集中的地方配套建設水產市場;有傳統手藝的村落整體搬遷後規劃手工藝街區;對故土情結特別重的老人,則承諾在新村修建"鄉愁紀念館"

    6月15日凌晨四點,當《渝州市三峽移民安置總體規劃》最後一頁定稿時,辦公室突然傳來歡呼聲。小周舉著收音機沖進來"批了!直轄市正式獲批了!"

    所有人愣了一秒,隨即爆發出更大歡呼。肖承功走到窗前,東方已現魚肚白。這座年輕的城市正在醒來,而他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抓緊時間休息。"他轉身對團隊說,"天亮後,真正的硬仗才開始。"

    眾人陸續離開後,肖承功獨自留在辦公室,撥通了父親的電話。當肖鎮的聲音從听筒里傳來時,這個在群眾面前從不示弱的漢子突然哽咽了"爸,我怕做不好"

    "記住,兒子。"肖鎮的聲音沉穩有力,"真正的共產黨人,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指揮群眾,而是走在群眾前面,扛著紅旗領著路。"

    掛掉電話,肖承功翻開工作日志,在新的一頁寫下"1996年6月15日,晴。今天,我和我的城市一起重生。"

    窗外,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灑在奔流不息的長江上。那江水,見證過多少興衰更替,如今又將見證一場百萬移民的大遷徙,見證一個年輕干部與一座年輕城市的共同成長。

    六月的太陽毒辣辣地掛在頭頂,肖承功的襯衫後背已經濕透。他站在雲陽縣高陽鎮的臨時安置點,看著眼前爭吵的人群,眉頭緊鎖。

    "憑什麼讓我們去湖北?我祖祖輩輩都是渝州人!"一個皮膚黝黑的中年漢子揮舞著移民安置通知書,聲音嘶啞。

    "就是!去了外地誰認得我們?孩子上學怎麼辦?"抱著嬰兒的婦女紅著眼眶附和。

    這是肖承功調研的第七個安置點,也是矛盾最突出的異地安置區。按照規劃,高陽鎮將有三千多居民遷往湖北荊州的新農村。

    "鄉親們,听我說。"肖承功站上臨時搭建的木台,接過喇叭,"我知道大家有顧慮,我今天就是來解決問題的。"

    人群安靜了些,但眼神依然充滿懷疑。

    "先說說補償標準。"肖承功翻開隨身攜帶的文件,"異地安置戶除正常補償外,每人額外增加五千元安家費,孩子轉學由教育局專人對接"

    "錢能買來家鄉嗎?"人群中突然傳來一聲質問。說話的是個戴眼鏡的年輕人,"我在鎮上中學教書十年了,去了湖北還能當老師嗎?"

    肖承功記下這個問題"您貴姓?"

    "免貴姓李,李明。"年輕人有些意外于肖承功的認真態度。

    "李老師,教育局正在與湖北方面協商教師資格互認。"肖承功示意秘書記錄,"我向您保證,最遲下周一給您明確答復。"

    這個具體的承諾讓氣氛緩和了些。肖承功趁機邀請幾位代表到臨時辦公室詳談。

    辦公室里,風扇吱呀呀地轉著,卻驅不散夏日的悶熱。肖承功給每人倒了杯涼茶,然後拿出筆記本"一個一個說,我記下來。"

    "肖局長,不是我們不配合。"六十多歲的王婆婆抹著眼淚,"我老伴兒埋在後山,這一走,清明誰給他上墳啊?"

    肖承功筆尖一頓"王婆婆,我們正在規劃"鄉愁記憶館",可以保存老照片、家譜,甚至遷墳"

    "那能一樣嗎?"老人搖頭,"你們年輕人不懂。"

    沉默片刻,肖承功突然問"您老伴生前最愛吃什麼?"

    "啊?"王婆婆一愣,"他啊,最愛我做的霉豆腐"

    "這樣好不好,"肖承功認真地說,"我們安排人把您做霉豆腐的過程拍下來,連同您和老伴的合影,一起放在記憶館。您還可以寫封信給他,我們幫您埋在老屋地基下。"

    老人渾濁的眼中閃過一絲光亮,緩緩點頭。

    談話持續到深夜。送走最後一位群眾,肖承功揉著太陽穴,對秘書說"通知各縣移民辦,立即統計類似王婆婆這樣的特殊情況,一戶一策解決。"

    次日清晨,肖承功來到碼頭,準備乘船前往下一個調研點。突然,一個瘦小的身影沖過來攔住他。

    "領導,求您看看我兒子!"是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懷里抱著個面色蒼白的小男孩。

    原來孩子患有先天性心髒病,需要定期去主城醫院治療。婦女擔心異地安置後就醫不便。

    肖承功當即聯系了市衛生局,協調建立了"移民醫療綠色通道",確保特殊病患不受搬遷影響。看著婦女千恩萬謝地離開,他心情沉重——這樣的個案還有多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調研的第十天,肖承功來到奉節縣最偏遠的安坪鄉。這里將整體搬遷至山東壽光,從事蔬菜種植。

    "听說山東冷得很,我們這些南方人受得了嗎?"村民們圍著肖承功七嘴八舌。

    "鄉親們,我特意請了壽光的同志來。"肖承功招呼一位戴眼鏡的中年人上前,"這位是壽光農業局的張科長,請他給大家介紹情況。"

    張科長用帶著山東口音的普通話,詳細講解了壽光的氣候、住房條件和就業安排,還播放了當地視頻。

    看到現代化的蔬菜大棚和整齊的安置房,村民們的表情漸漸松動。

    "去了真能分到大棚?"有人問。

    "不僅能分到,還有技術員手把手教。"張科長笑道,"我們那兒的菜農,年收入比這里高三四倍哩!"

    這個實實在在的數字引起一陣騷動。肖承功趁熱打鐵"下個月組織大家免費去壽光考察,眼見為實!"

    離開安坪鄉時,肖承功的越野車陷在泥濘中動彈不得。幾個村民二話不說,扛來木板墊在車輪下,又合力推車。

    "小心點!"肖承功趕緊下車幫忙。

    "肖局長別沾手,髒!"領頭的漢子憨厚地笑著,"您為我們跑前跑後,這點小事算啥?"

    車脫困後,肖承功堅持要付報酬,村民們死活不收。最後他只好記下幾個孩子的名字,承諾幫他們聯系山東的好學校。

    回程路上,秘書小周感嘆"群眾其實很樸實,只要真心為他們著想"

    "是啊。"肖承功望著窗外連綿的青山,"所以我們更要把工作做細,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六月底,肖承功帶著厚達三百頁的調研報告回到市里。

    報告中不僅有問題分析,更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建立"移民服務直通車"制度,每個安置點派駐專職聯絡員;開設"鄉音熱線",讓異鄉移民能听到家鄉話;組織"老鄉會",幫助適應新環境

    匯報會上,有領導質疑"這麼細的方案,執行起來成本太高了吧?"

    肖承功平靜回應"移民為國家建設做出犧牲,我們多花點錢、多費點心,不應該嗎?"

    會議室鴉雀無聲。最終,方案獲得原則性通過。

    散會後,副市長留下肖承功"小肖,你知道為什麼派你去啃這塊硬骨頭嗎?"

    肖承功搖頭。

    "因為你有顆赤子之心。"副市長拍拍他肩膀,"記住,無論遇到多大阻力,都不要丟掉這份對群眾的真心。"

    走出政府大樓,夜空中繁星點點。肖承功想起父親的話——扛著紅旗領著路。紅旗是信仰,路在腳下。百萬移民的大遷徙才剛剛開始,而他,已經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喜歡四合院局外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四合院局外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四合院局外人》,方便以後閱讀四合院局外人第54章 三峽移民局的日與夜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四合院局外人第54章 三峽移民局的日與夜並對四合院局外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