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萬盛,空氣中還帶著一絲早夏的燥熱,但更深層的是礦區特有的、揮之不去的煤塵氣息。
肖承功踏足這片土地時,它剛剛從“南桐礦務局”更名為“萬盛區”不過三個月。
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里曾是川東南的煤鐵脊梁,為抗戰熔爐源源不斷輸送過滾燙的血液,靠近長江上游工業心髒的地理優勢,讓它功勛卓著。
那條蜿蜒伸向渝州的貨運鐵路,曾是它生命活力的象征。
然而,“萬盛”之名背後,是資源日漸枯竭的無奈與落寞。曾經的轟鳴與喧囂,正被一種沉重的寂靜所取代。
肖承功,這位被中樞寄予厚望的“治理能人”,帶著近乎神聖的使命感空降至此。
他不是來憑吊過去的輝煌,而是要在這片看似“山窮水盡”的土地上,劈開一條新路。
半年時間,他雷厲風行,交通連線打通了閉塞的筋脈,500萬噸水泥建材項目奠定了工業轉型的基石,石林風景區項目則點亮了綠色發展的希望。
到十二月底,這位年輕區長已贏得了全區二十三萬干部群眾的心。
三個重點項目步入正軌後,他果斷放手,交由班子其他成員負責,自己則退居幕後,把控宏觀、收緊錢袋——組織原則是集體決策、民主集中,他肖承功再能干,加上全力支持他的老書記老劉,也不過“兩百多斤兩個人”,萬盛的騰飛,需要整個班子的合力。
至于外界風傳的“清源行動”?肖承功心里門清。
南桐煤礦已是昨日黃花,那點殘存的鐵礦更是貧瘠得可憐,早已封存。
這倒讓他想起父親肖鎮多年前在大西北搞鉀礦實驗時斬釘截鐵的話︰“能用外匯買來的原礦,就別急著糟蹋咱們地底下的寶貝!留給子孫後代的資源,能多留一天是一天!”
當時有人心疼寶貴外匯買原礦,肖鎮直接懟了回去︰“又不是花黃金!用咱們的工業品換人家的礦石,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劃算的買賣?”
那場會議,肖鎮用他那標志性的“吹風機”模式,硬是說服了所有人。
這個時空里的肖鎮,看似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從大煙花到鋼鐵、汽車、輕工品,像個“工業渣男”。
直到北方那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塌,世人才驚覺,這位“工業科研魔術師”早已在不知不覺間,為華夏編織了一張輕重並舉、門類齊全的工業巨網。
真正觸踫萬盛“資源枯竭”這塊頑疾的時刻,是在1993年的這個歲末。
肖承功到任不過半月,就秘密啟動了另一項工作——通過父親在學術界的深厚人脈,一支由礦業大學頂尖專家組成的精干勘探研究團隊悄然進駐。
幾個月來,他們跋山涉水,足跡遍布萬盛周邊的南川、綦江、桐梓,甚至更遠的鄰省區域。
肖承功深知,沒有新的產業支柱,萬盛難言真正復興。
他手里握著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0多億)的龐大發展資金,羨煞旁人,省城那些公子小姐眼紅得發燙,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他謹慎地按在專用賬戶里,紋絲未動。
他在等一個答案,一個足以支撐萬盛未來的答案。
樸素的區辦公樓會議室 , 1993年12月22日。
會議室窗戶擦得透亮,卻難掩陳設的簡樸。
長條會議桌旁,區委書記老劉、區長肖承功以及幾位核心班子成員正襟危坐。
空氣中彌漫著期待與一絲凝重。肖承功前一天特意電話召回了所有在外公干的班子成員,語氣不容置疑︰“有份重要調研報告,關乎萬盛根本,務必回來一起听。”
門被推開,礦業大學勘探研究團隊的領隊,頭發花白的孫教授帶著幾位風塵僕僕的助手走了進來。
肖承功立刻起身,熱情地迎上去握手︰“孫教授,各位專家,辛苦了!一路奔波,快請坐!”他親自給專家們倒上熱茶。
“肖區長客氣了,職責所在。”孫教授聲音洪亮,帶著學者的嚴謹。
他展開厚厚一沓報告,投影儀的光束打在幕布上,復雜的圖表和地質剖面圖呈現出來。
“肖區長,劉書記,各位領導,”孫教授推了推眼鏡,指向圖表核心區域,“經過我們團隊近半年的詳細勘探和綜合研判,結論很明確︰萬盛本地的優質煤炭和鐵礦資源,確已進入枯竭期,開采價值極低,強行續命得不償失。”
主管工業的副區長王強眉頭緊鎖︰“孫教授,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嗎?哪怕是小規模……”
孫教授果斷搖頭︰“王區長,不是規模問題,是‘質’和‘量’都跟不上了。南桐剩下的煤,熱值低、含硫高;鐵礦更是貧礦中的貧礦,選礦成本遠超其價值,封礦是明智之舉。”
會議室的氣氛更沉了一分。肖承功面色平靜,只是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示意孫教授繼續。
“但是!”孫教授話鋒一轉,激光筆指向周邊區域的地圖,“重點在于‘周邊’!我們擴大了勘探半徑。綦江、南川方向,發現了相當儲量的中低熱值煤,雖然品質不如鼎盛時期的南桐煤,但儲量可觀,完全具備規模化開發的基礎!更重要的是,”
他的激光筆猛地指向黔北方向,“貴州桐梓一帶,我們發現了儲量巨大、煤質相對優良的無煙煤和動力煤!
品位遠超萬盛本地殘存資源!而且,這一區域的煤層氣瓦斯)資源潛力巨大!”
“煤層氣?”分管安全的副書記李衛東敏銳地捕捉到這個詞。
“對!”孫教授肯定道,“這是一種寶貴的清潔能源,同時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果綜合利用,價值巨大!”
肖承功眼中精光一閃︰“孫教授,您的意思是,萬盛雖然資源枯竭了,但我們可以成為周邊資源的‘加工中心’和‘轉化中心’?”
“正是如此,肖區長!”孫教授贊許地點頭,“依托渝州這條貨運鐵路和即將完善的交通網絡,萬盛的地理位置優勢依然存在。
我們缺的是‘源頭’,但不缺‘通道’和‘加工能力’!
關鍵在于,要發展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的深加工產業,把運進來的‘原礦’變成高價值的‘產品’走出去!”
劉書記一直默默听著,此時緩緩開口,聲音沉穩︰“孫教授,這思路很好。但具體做什麼?怎麼起步?我們萬盛底子薄,經不起太大的折騰。”
“這正是我們報告的第二部分重點。”孫教授切換了幻燈片,畫面變成了復雜的化工流程圖和發電廠模型,“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我們強烈建議︰煤化工和電力!而且是環保、循環、高效的煤化工和電力!”
他詳細解釋了利用中低熱值煤進行氣化,生產合成氣,進而制造甲醇、烯烴、化肥,甚至精細化工產品的技術路徑;以及配套建設大型環保坑口電廠,利用煤矸石、煤泥和煤層氣發電,實現能源梯級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
“技術可行嗎?”肖承功問到了關鍵。
“技術路線在國際上是成熟的,尤其在德國、美國已有成功範例。
國內的復興能源集團就有相應的成熟領先技術。
難點在于大型化、國產化和成本控制,這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孫教授坦誠道。
這時,會議室門再次被敲響,秘書引進來幾位西裝革履、氣質精干的人士。為首的中年人微笑著遞上名片︰“肖區長,劉書記,各位領導好。我們是港城興業國際咨詢公司的項目組,受肖區長委托,關于《國際煤化工產業調查報告書》的最終匯報,我們按時抵達。”
肖承功起身握手︰“辛苦了,張總監。時間剛好,請坐,一起听听孫教授的結論,然後你們補充國際視角。”
興業國際的張總監團隊迅速落座,打開筆記本電腦。在孫教授結束匯報後,張總監接過了話頭,他的普通話帶著港味,語速很快,信息量巨大︰
“肖區長,各位領導。我們這份報告,詳細梳理了全球主要煤化工強國德、美、南非)的技術路線、市場現狀、政策環境和未來趨勢。
核心結論與孫教授團隊高度一致︰煤化工是煤炭資源地區轉型的戰略選擇,但技術門檻高、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
國際巨頭如巴斯夫、沙索saso),其成功秘訣在于︰持續的巨額研發投入、一體化的產業鏈布局、嚴格的環保標準以及強大的政策支持。”
他調出幾張對比圖表︰“我們特別分析了幾個與萬盛資源條件依賴外部中低質煤)相似的海外轉型案例。
成功的,無一例外走的是‘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政府強力引導、聚焦細分高附加值產品如特種蠟、高端潤滑油基礎油、特定溶劑)的路線。
失敗的,往往是盲目上馬基礎大宗品如只生產甲醇),缺乏技術消化能力和成本控制,最終被市場淘汰。”
張總監的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位領導︰“所以,我們的建議是︰起步必須高起點,聚焦技術研發和高端產品;必須捆綁電力,實現能源自給和成本優勢;必須得到持續的政策和資金護航。這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
兩份報告,一份來自國內頂尖學府的實地勘探,一份來自國際視野的專業咨詢,如同兩塊拼圖,嚴絲合縫地勾勒出萬盛未來的輪廓——艱難,但充滿希望。
會議室里只剩下翻動報告紙頁的沙沙聲和沉重的呼吸。
接下來的七天,萬盛區委區政府的這間樸素會議室成了思想踫撞的熔爐。
班子成員們吃住幾乎都在區里,反復研讀兩份報告,激烈爭論,反復推演。
王強副區長憂心忡忡︰“肖區長,劉書記,想法是好的,可這攤子鋪得太大了!
煤化工、發電,還要搞研發?動輒幾十億的投資啊!我們這點家底,萬一有個閃失,萬盛可就真爬不起來了!
不如先集中力量搞水泥建材,或者把石林旅游再做大點,穩當!”
負責財政的常務副區長趙敏也眉頭緊鎖︰“王區長說得在理。錢袋子必須捂緊。光那兩個報告就花了100萬美金加200萬人民幣!這還只是‘紙’!
後續研發合作,孫教授提的那個‘產學研’計劃,初步算下來又是幾千萬人民幣投進去!這錢砸下去,幾年內都听不到響啊!
現在社會上都在說‘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我們倒好,反其道行之,把大把的錢往‘導彈’基礎科研)里扔?”
肖承功耐心地听著,等大家把擔憂都倒出來。他拿起孫教授報告中的一頁,指著上面關于周邊煤質和煤層氣的數據︰
“王區長,趙區長,你們的擔心我都理解。求穩沒錯。
但只靠水泥和旅游,能解決我們23萬人的長遠飯碗嗎?
能支撐起‘萬盛’這個名字嗎?水泥有市場半徑,旅游有季節性,抗風險能力弱。
我們腳下的煤是枯了,但綦江、南川、桐梓的煤呢?孫教授說了,儲量夠我們干幾十年!
關鍵是,我們不能只當‘二道販子’賣原煤!那跟過去挖煤賣煤有什麼區別?附加值最低,污染留給自己!
煤化工和電力,就是把‘黑煤’變成‘白金’的煉金術!技術門檻高?這正是壁壘!別人一時半會學不來,我們才能有定價權,有長久的飯吃!”
他轉向趙敏︰“趙區長,錢的問題,更要辯證看。那1.5億美金躺在賬戶上是安全,但安全不能當飯吃!
它最大的價值就是用來投資未來!你說研發投入大、見效慢?我承認。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沒有自己的技術,我們永遠受制于人,永遠只能喝點殘羹冷炙!
‘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是謬論!是短視!我們萬盛,就要做那個敢于‘搞導彈’的!
這5000萬研發合作資金,不是扔水里,是給萬盛的未來買保險,是給全國那些快揭不開鍋的選礦、勘探、深加工專業的學校和研究人員雪中送炭!
他們活下來,搞出成果,受益最大的就是我們萬盛!”
老書記一直抽著煙,煙霧繚繞中,他的目光深邃。他掐滅了煙頭,聲音不大,卻帶著定鼎乾坤的力量︰
“承功同志的話,有魄力,也有道理。我們萬盛,過去靠資源吃飯,現在資源沒了,難道就躺下等死?不行!
老一輩礦工流血流汗打下的底子,不能敗在我們手里!轉型,是唯一的活路!
這個轉型,我看就兩條︰一靠科技,二靠實干!承功同志提出的煤化工和電力,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能吸納大量就業,符合國家未來能源戰略方向。
風險是大,但收益更大!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我贊成!”
劉書記的表態,讓天平徹底傾斜。王強和趙敏雖然仍有顧慮,但也知道這是大勢所趨,是萬盛破繭重生的唯一機會。
“我同意肖區長和劉書記的意見,”王強最終表態,“但具體項目規劃和風險管控必須做細做實,每一步都要穩扎穩打。”
趙敏也深吸一口氣︰“資金使用,我會嚴格監管,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用在研發和核心項目上。但肖區長,後續更大的投資,融資渠道必須盡快明確,光靠我們自己的錢,不夠。”
肖承功臉上露出了堅定的笑容︰“好!班子思想統一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融資渠道我已經有初步想法,會後我們單獨議。現在,當務之急是把架子搭起來!”
1994年1月初渝州主城 & 萬盛 ……
思想的火花迅速轉化為行動。依托兩份沉甸甸的報告和班子達成的高度共識,一家注冊資本金高達2億元實繳)的“萬盛能源工業公司”在渝州主城火速注冊成立。
經營範圍雄心勃勃︰各類礦業深加工、特種礦業深加工分離研究生產、煤化工綜合研究生產、火力、水力循環環保發電研究生產……
肖承功馬不停蹄,親自帶隊或委托孫教授團隊,與國內頂尖的礦業大學、化工大學、電力研究院等簽訂了厚厚一摞“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協議。
他“摳門”的名聲在外,但在研發投入上卻展現出驚人的魄力,近5000萬人民幣的研發合作資金如同甘霖,灑向那些在市場經濟初期、因經費短缺而舉步維艱的民用選礦、勘探、深加工研究領域。
這筆在九十年代初堪稱天文數字的投入,被許多業內人士私下稱為“救命錢”,硬生生托起了一個瀕臨斷檔的專業領域。
然而,藍圖有了,技術合作啟動了,誰來把圖紙變成現實?
尤其是技術要求極高、規模龐大的煤化工基地和配套水電工程?
肖承功想到了父親麾下那支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央字頭的“新興建設集團”。
這支由十二萬工程兵部隊整體轉業而成的國家鐵軍,正在秦嶺深處執行著代號“cinter”的絕密工程其第一期資金就高達220億美元,來源更是傳奇——部分來自92年狙擊金融大鱷索羅的“利潤”)。讓他們來萬盛搞“小工程”?肖承功心里也沒底。
1月4日晚上,肖承功猶豫再三,還是撥通了父親肖鎮的電話。電話那頭背景音有些嘈雜,似乎還在實驗室。
“爸,是我,承功。”
“嗯,萬盛的小肖區長,有何指示?”肖鎮的聲音帶著一絲調侃,但能听出關心。
“爸,您就別取笑我了。有件難事想請您…參謀參謀。”
肖承功把煤化工和電力項目的規劃,以及尋求強力建設隊伍的困境說了一遍,特別提到想找“新興建設”,又怕人家看不上地方小工程。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傳來肖鎮爽朗的笑聲︰“哈哈哈,小子!思路是對的!擁軍是好事,軍民融合更是大方向!
什麼小工程大工程?為國家建設出力,為資源枯竭地區轉型出力,就是大工程!
新興的人我熟,他們最佩服的就是有想法、肯實干的地方干部。
這事你別管了,我幫你問問。記住,跟人家談,要實打實,拿出萬盛的誠意和決心!”
“謝謝爸!”肖承功心中一暖。
肖鎮的能量再次顯現。1月5日清晨,幾輛掛著軍牌底色地方牌照的墨綠色安客大客車,風塵僕僕地駛入了萬盛區。
新興建設集團下屬第三工程公司新興三建)的總經理周大勇,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剛毅、帶著軍人特有氣質的中年漢子,帶著一支精干的工程師團隊,直接找到了肖承功的辦公室。
肖承功和老劉親自在辦公樓前迎接。周大勇利落地敬了個禮雖然已轉業,但習慣仍在),然後緊緊握住肖承功的手,聲音洪亮︰“肖區長!奉集團命令,新興三建周大勇,率隊前來報到!
首長指肖鎮)說萬盛有好項目,有干實事的領導,讓我們來看看,能搭把手絕不推辭!”
肖承功被這雷厲風行的作風和撲面而來的信任感所感染,用力回握︰“周總!太感謝了!歡迎新興建設的鐵軍!快請進!我們詳細匯報!”
接下來的兩天,周大勇一行在肖承功、劉志遠、王強等人陪同下,實地考察了規劃的煤化工廠址、擬築壩的山區水庫選址以及配套階梯水電站的預設點位。
周大勇話不多,但看得極細,問得極專業。隨行的工程師們更是拿著圖紙、儀器,在現場不斷記錄、測量、討論。
考察結束後的第三天,還是在區里那間樸素的會議室。周大勇開門見山,指著攤開的規劃圖︰
“肖區長,劉書記,各位領導。項目我們看了,規劃藍圖很宏大,也很有戰略眼光。
技術難度有,但對我們新興來說,啃的就是硬骨頭!首長交代了,支持地方轉型,軍民融合,義不容辭!我們三建,接!”
干脆利落,擲地有聲!沒有繁文縟節,沒有討價還價具體合同細節由專業團隊後續敲定),只有軍工人一諾千金的擔當。
肖承功強壓心中的激動,站起身,鄭重地向周大勇伸出手︰“周總!新興建設的同志們!萬盛二十三萬人民,感謝你們!這份情,我們記下了!我們一定全力配合,做好保障!”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周大勇的大手再次與肖承功緊緊相握,“肖區長,劉書記,合同細節我們的人會和區里對接。我們只有一個要求︰高標準,嚴要求,保質量,搶進度!要干,就干成標桿!”
不到五天時間,數份沉甸甸的施工合同正式簽訂︰萬盛能源工業公司煤化工基地一期建設、山區12座築壩循環水庫及配套水電站工程,由新興建設集團第三工程公司總承包!
站在辦公室窗前,看著樓下新興建設團隊乘坐的大客車駛離,肖承功心中激蕩難平。
萬盛這艘資源枯竭的舊船,終于找到了新的引擎,掛上了科技與實干的風帆,在軍民融合的強勁東風下,正式駛向了深藍的煤化工與清潔能源之海。
前路依然充滿挑戰,但希望之光,已刺破陰霾,照亮了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
肖承功的“野心”,隨著合同備案報告到了渝州和省城後省市兩級領導,終于知道小肖區長的野心了,這小子想成為川貴鄂交界區十數個縣的加工中心和電力供應中心啊!
果然不愧是大科學家肖鎮的種,做事的眼光和布局相當長遠。
渝州市的領導們更是看到了近期13年內填補越來越龐大的主城工業發展的電力缺口的“輸電中心”即將慢慢成型。
更不用說報告書里龐大可見的高附加值其他工業產品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