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6月20日,華夏大的航空航天任務嫦娥1號無人探測科學活動後,除了每3年按計劃陸續更替北斗導航系統的任務衛星外,華夏航空航天部門就沒有大的航空活動。
這一時讓國際社會無法理解,這一時期也是兩強爭強好勝你追我趕的時候,最開始當然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老大哥是佔上風的。
後面是演員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實施,大老美可算是用空炮把老大哥拖入太空競賽。
不過還是有一些影響深遠的實際太空成果在這時期被研發了出來。
目前世界的兩強太空站技術也就那樣吧,主要是卡在通訊技術、材料方面,風險太高了。
老大哥禮炮系列第一代)︰1971年禮炮1號)至1977年禮炮5號),單對接口設計,駐留時間較短。
禮炮6號第二代)︰1977年發射,雙對接口設計,支持貨運飛船補給,實現長期駐留。禮炮7號︰1982年發射,延續第二代技術。
美國的天空實驗室︰1973年6月14日發射,由阿波羅計劃剩余物資改造,首個長期使用的空間站。
這就是國際太空站技術發展現狀,整體來說其實是老大哥技術要好一些和成熟一些。
而華夏的技術實力嘛,其實已經在1980年的嫦娥1號地月太空實驗體現得淋灕盡致。
作為跟老大哥一樣的實行舉國體制的國家,只要華夏想,隨時都可以把地月實驗的現成技術拿出來把華夏自己的太空站打上太空。
不過還是一句話,國力還是需要進一步夯實再說,這不1985年的廣場協議簽訂後發了一筆大財嘛,秦老師就向上級申請正式啟動華夏自己的“天空太空科學實驗站”項目計劃。
肖鎮聯合了30幾位相關院士提交了涵蓋多學科需要太空環境開展進一步科學實驗的報告書。
中樞也在清理完三角債清除ngo組織後,財政大方撥付了150億人民幣作為“天宮”項目專項資金。
其實首批空軍和民航還有國防相關大學已經選派出了近60名預備航天員。
1984年年底已經正式和北方鄰居簽訂一攬子合作協議。合同金額1.3億美元,包括在國內建立完整的航天員地面訓練中心,還有就是首批華夏航天員1年半的委培合同。
這是兩國關系正常化得開端,也算是破冰之旅,有現成成熟的航天員訓練體系能用先用著,後續等國內訓練中心建設完成後就好了。
太空站常駐留技術,各個組件部分華夏早已經有相應的成熟技術。
為了穩妥起見還是先發射無人艙段上天驗證一下自己的技術後,再接著制造有人的艙段部分。
大火箭是現成的。交匯對接技術是現成的,嫦娥地月項目後,秦老師、肖曙他們航天科工集團的也就在研究其他模塊部分。
天宮整個項目,秦老師是總指揮,肖曙是執行指揮,肖鎮是檢測和天宮控制系統首席科學家。
1986年10月4號,肖鎮乘坐的c80螺旋槳公務機降落在航天城專用機場。
深秋的西北航天城,白楊樹在寒風中褪盡最後一片黃葉,肖鎮裹緊大衣走下螺旋槳飛機時,遠處發射塔架正刺破鉛灰色雲層。
他手中公文箱里鎖著天宮空間站無人實驗艙的最終控制算法——這份凝結五年心血的代碼即將接受太空的嚴酷檢驗。
自1980年“嫦娥一號”完成地月探測壯舉後,華夏航天人便轉入漫長的技術蟄伏期。
當世界兩大超級強國在太空競賽中耗盡資源時,華夏默默完成了載人航天三大核心技術儲備︰大推力火箭、軌道交匯對接與可控再入返回。
1985年乘著“廣場協議”的東風,華夏中樞一舉劃撥150億專項資金,天宮空間站計劃終于掙脫引力束縛,進入實質推進階段。
航天城總裝廠房內,代號“天樞”的首艘無人實驗艙靜靜矗立在聚光燈下。
肖鎮指尖拂過艙體特殊的鈮合金蒙皮,這種由西北工業大學團隊研發的新材料,在模擬實驗中展現出1700攝氏度高溫下的驚人穩定性——此刻它正守護著艙內二十七項科學實驗裝置。
“變軌控制是生死線。”總設計師秦老師的聲音在空曠廠房回響。
他身後的電子屏展示著關鍵技術創新︰不同于老大哥飛船的粗放式變軌,天樞艙采用“雙脈沖固體發動機”,能在橢圓軌道的遠地點精準點火,將軌道誤差控制在百米級。
這項突破將使返回艙著陸精度從十公里級躍升至千米之內。
肖鎮團隊面臨的更大挑戰是回收系統。
參考長安衛星測控中心搶救故障衛星的經驗,他們在艙體配置了三重冗余制導系統︰
主系統︰慣導+天文導航復合定位
備份系統︰北斗短報文應急通信
終極保障︰著陸場信標主動導引
“哪怕黑障區通訊中斷,光學引導也能帶我們回家。”
肖鎮在技術評審會上展示著驗證機五號,此刻正成為天樞艙的設計標準。
1987年3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零高度逃逸試驗場。
肖鎮凝視著百米外的船塔組合體,手中對講機傳來最後倒計時︰“五、四、三...點火!”
固體發動機轟然噴出烈焰,逃逸塔拉著返回艙直沖雲霄。
二十秒後,三朵紅白傘花在藍天下綻放,氣囊緩沖的返回艙穩穩落進沙丘。
“比設計的初版飛船的逃逸模式更徹底。”現場總指揮向京城匯報時難掩激動。
與老大哥“火箭負責逃逸、飛船負責救生”的傳統思路不同,天樞艙實現逃逸救生一體化設計——這項二十七年後才被夢舟飛船采用的技術,此刻已提前在華夏航天人手中化為現實。
控制中心的模擬大屏上,數字飛船正在經歷最嚴酷考驗︰
a[發射段] >|震動過載12g| b[大氣層內逃逸]
c[軌道運行] >|單粒子翻轉| d[三機容錯表決]
e[返回階段] >|黑障通信中斷| f[光學引導接力]
當模擬器第十七次觸發返回艙自修復程序時,肖鎮終于簽署合格證書。他的簽名旁是秦老師遒勁的批注︰“架設從太空回家的路,首在毫厘不差。”
1987年6月17日晨,酒泉發射場朔風凜冽。
肖鎮在指揮大廳控制台前就位,玻璃窗外三公里處,長征二號f火箭托舉著天樞艙直指蒼穹。
大屏顯示著航天員訓練中心發來的視頻——六十名預備航天員集體敬禮,這些在加加林中心完成培訓的精英,即將見證華夏空間站的第一次太空之吻。
“各號注意,一小時準備!”
塔架勤務臂緩緩張開,火箭如同卸下鎧甲的武士展露錚錚鐵骨。
燃料加注管口飄散的白霧被強光燈染成金色,如同給火箭披上聖潔的哈達。
肖鎮眼前閃過五年攻關的無數日夜︰為驗證鈮合金性能的三百次高溫試驗,編寫控制代碼時喝光的九箱咖啡,還有在莫斯科郊外航天城培訓時...
“十、九、八...點火!起飛!”
大地震顫中,橘紅色烈焰撕開黎明。火箭按程序漸次轉彎,在蔚藍天幕劃出象征無窮的∞字軌跡。
當“船箭分離”的歡呼響徹大廳時,肖鎮緊盯遙測數據——太陽翼展開角度17.3度,比預定值僅偏差0.1度。
千里之外的長安測控中心,雷達波正牢牢鎖住這顆華夏新星。
七晝夜軌道飛行中,天樞艙完成十二項關鍵技術驗證。
當它第八十六次掠過南大西洋上空時,肖鎮下達返回指令。
制動發動機點火三分鐘後,返回艙以第二宇宙速度沖入大氣層,舷窗外空氣電離形成血色紅幕——這是當年禮炮七號返回時讓老大哥航天員驚魂的黑障區。
“光學跟蹤啟動!”
內蒙古主著陸場的相控陣雷達突然丟失目標,指揮車瞬間死寂。肖鎮抓起專線電話︰“執行‘曙光’預案!”
三架裝備大型紅外攝像機的運64緊急升空,在地面站無法通訊的四百秒內,它們將成為返回艙的“眼楮”。
此刻艙內溫度已升至1600攝氏度,鈮合金防熱層在烈焰中泛起藍金色光暈。
“發現目標!高度三萬!”
飛行員嘶吼打破無線電靜默。
雷達屏重新亮起的光點讓肖鎮握碎手中紙杯——落點預報圖顯示返回艙偏離理論軌跡僅五百米,這比禮炮飛船十公里的精度提升十二倍。
更令人振奮的是,熱控數據證實鈮合金材料經受住超預期高溫考驗,為未來載人飛行掃清最大障礙。
晨光中的阿木古郎草原,搜索直升機群如遷徙的候鳥掠過草浪。
當肖鎮乘坐的軍版悍馬車沖上山坡時,橘紅相間的返回艙正靜靜矗立在薄霧中,艙底緩沖氣囊像綻放的雪蓮。
這幕讓當年參與神舟一號回收的“十八勇士”之一熱淚盈眶——七年前他們在此創造歷史時,用的第一代設備如今已經是第四代數字式設備了。
“華夏成為第三個掌握全流程空間站技術的國家!”
新華社快訊隨電波傳遍世界時,肖鎮正輕撫艙體上尚未散盡的余溫。
燒蝕紋路在鈮合金表面勾勒出奇異的圖騰,宛如遠古先民仰望星空時刻下的星圖。
他想起在加加林中心培訓時,甦聯教官指著聯盟號飛船說的話︰“太空不會辜負真誠的探索者。”
後續評估證實,這次飛行創下五項世界紀錄︰
1. 軌道控制精度︰十米級傳統千米級)
2. 黑障區跟蹤時長︰縮短60
3. 高溫材料耐熱︰1700c持續6280秒
4. 落點預報誤差︰0.8公里禮炮系列10公里)
5. 載荷比︰實驗設備佔總質量33
當西方觀察家震驚于華夏航天“十年不鳴,一鳴驚人”時,肖鎮已在規劃天宮核心艙的制造節點。
他身後總裝廠房里,空間站實驗艙段正沐浴在戈壁灘的星輝下——那里有水稻全周期培養系統,有斑馬魚水生生態實驗櫃,更有團隊下一個太空冶金實驗方案。華夏人跨越星辰大海的征途,此刻才真正啟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