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娶範妹妹,解鎖蓋世絕學

第694章 下次出征定要爭取參與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橫財三千萬 本章︰第694章 下次出征定要爭取參與

    他苦笑搖頭︰“計策倒有,但非懼罵名,而是麻煩。”

    “我估算,此事需至少半年。若有反抗,或許還得開戰。”

    一將領不耐催促︰“殿下,直說便是!我等粗人,听不懂這些!”

    徐達舉手示意警告,對朱標無奈一笑,似在說︰你看,果然。

    朱標嘆息︰“此乃無奈之策。聖人亦有雷霆手段,我不該婦人之仁,但這事實在損陰德。”

    眾  再追問,朱標終吐露計劃。

    “我打算將俘獲軍人,盡帶至東瀛之外,作為奴隸販賣。”

    言及此,朱標心結稍解。

    他續道︰“在大明境內,無論是高麗、南洋各國,乃至廣袤草原,只要有市場需求,我們皆可販賣!”

    “談及女子,我軍中有不少人尚未成家,若有意者,可自行挑選心儀之人帶回大明。”

    ……

    “考慮到男丁減少,年輕女子亦稀缺,只要管理妥當,不過十數年,她們定能融入大明,成為我朝子民。”

    言及此,朱標不禁嘆息,“只是此計略顯狠辣,恐怕日後我們會背負罵名。”

    朱標話音剛落,徐達接口。

    “我覺得此計可行,將這些累贅賣出,對那些滋事者嚴懲不貸。再派得力之人管理一二十年,不信他們還會反叛。”

    有了朱標與徐達的支持,此事迅速敲定。

    利益驅使之下,奴隸貿易迅速升溫。

    俘虜供不應求,明軍卻貪欲未止。

    于是,明軍從守衛轉為搜捕,暗探配合之下,東瀛男子幾乎日日被抓。

    一向軍紀嚴明的明軍,此時也陷入狂歡。

    遵照朱標之命,未婚東瀛女子多被士兵掠走,即便相貌  ,亦能找到歸宿。

    在朱標的默許下,徐達等將領不僅掠奪人口,還大肆搜刮財富與武器。

    短短一月,東瀛數百年的積累幾乎被洗劫一空。

    第350章 太子朱標歸來,聲望飆升!

    東瀛,明軍營地。

    朱標望著手中厚厚的公文,苦笑不已。

    其上詳錄財富來源、裝船批次,甚至還有土地規劃,仿佛大明已冊封新的東瀛王。

    這一切,皆源于朱標先前的決策。

    完成奴隸貿易後,東瀛人的抵抗力量確實減弱。

    朱標與徐達受到奴隸貿易利潤的啟發,擴大了掠奪範圍,從財寶兵器擴展至木料絹帛等物資。

    為彰顯大明統治決心,朱標  ,清點並裝載王宮財物上船。

    宮殿失去財富支撐,更顯破敗。

    察覺東瀛人反應後,徐達提議朱標焚毀王宮,以絕其復闢之念。朱標應允。

    大火徹夜燃燒,東瀛人目睹此景,卻因明軍威勢而不敢有所動作。

    大火之後,明軍無所顧忌,士兵自發挖掘墳墓,從百姓至貴族,幾乎無一幸免。

    即便是歷史上或傳說中知名的東瀛人物,其墳墓亦遭挖掘。

    然而此地貧瘠,即便是貴族墓葬,收獲亦有限。

    最終,王族墓地成為目標。

    士兵們原本期待千年王族必有寶藏,但挖掘後發現,多數墳墓空空如也,僅有墓碑與封土。

    憤怒之下,東瀛人心中的神聖王族,死後竟遭挫骨揚灰。部分士兵為圖方便,干脆焚化尸骸,骨灰混土填坑。

    這一系列的搜刮行動,無意中摧毀了東瀛人的信念。

    王宮焚毀,先王尸骨無存,以往引以為豪的傳說也隨之破滅。

    在高壓之下,反對之聲幾乎絕跡。

    “殿下,我們或許該返程了。”

    徐達瞥見朱標手中的文書,苦笑間提出建議。

    朱標回過神來,微微點頭。

    他早有離開之意,目前局勢下,即便大明軍隊全撤,東瀛人也難以興風作浪。

    若無明軍干預,他們恐將如野人無異。

    明軍在此實施的政策,源自元人統治時期的傳承與升級。

    試想,村落人口不足百,甚至鐵器稀缺,與軍隊對抗,結果可想而知。

    “依現狀,留三萬人足以管理並維持東瀛。”

    “但未經父皇準許擅自撤離,恐生事端。”

    “且父皇欲立之東瀛王,若對東瀛一無所知,亦難成事。”

    “看來,分批撤離最為妥當。”

    徐達略作思索,隨即決定。

    “殿下若信得過臣,不如分兵兩路!”

    朱標忙問︰“分兵兩路?”

    徐達頷首︰“殿下留三萬人及糧草于臣,您攜余下財物與五萬大軍返回應天。”

    朱標欲言又止,徐達擺手示意不必多言。

    “陛下性情您知曉,封王必選朱家血脈,您若不在,誰能耐心听取東瀛之事?

    況且您是太子,豈能久居在外?朝中事務繁多,亟待您處理。”

    至此,朱標不便再拒。

    二人隨即商定分兵細節,徐達更親筆上奏朱元璋,詳述東瀛軍事部署及期盼新任東瀛王之心境。

    十日後,朱標率五萬明軍離開東瀛。

    而應  廷,早已得知此事。

    朱元璋不僅于港口部署專人等候,更親自策劃迎接朱標事宜。

    這一日,朱標率船隊甫一登陸,消息即刻疾傳至皇宮。

    朱元璋聞訊,不顧禮法約束,即刻下令百官隨其出城親迎朱標。

    百官對此殊榮並無異議。明軍大勝的消息早已令朝堂無人再質疑朱標儲君之位。若說昔日朱標軍事有所欠缺,東瀛一行已將其彌補。

    應天府郊,朱元璋見朱標,老眼中淚光閃爍,這位剛毅之君首次情感失控。父子深情相擁,全然不顧皇家禮法,百官靜待一旁。

    隨後,朱元璋挽著朱標之手,共乘一車返宮。

    至奉天門,百官按品級站定,新問題浮現。以往,朱標應立于朱元璋身側,但此刻他旅途勞頓,身著鎧甲,難以久站。令其回宮更衣,又恐怠慢百官。

    朱元璋望向朱標,猶豫片刻後,作出驚人決定︰“太子辛勞,今日特許,于朕旁設椅!”

    此言震驚百官,旋即平息。顯然,朱元璋有意逐步放權,為大明平穩過渡鋪路。朱標聲望至此達至巔峰,民間亦普遍認為其繼位指日可待。

    第351章 平定東瀛,葉軒亦獲封賞?

    次日,奉天殿內,獻俘儀式畢,百官回殿欲賀朱元璋。然此次朱元璋之舉,異于往常。百官剛就位,他便命太監宣旨。

    旨意內容直白無華,無修辭,無客套,徑直宣告東瀛之戰的封賞。

    “遵陛下旨︰大明受天佑,將士奮勇,敵寇屈服,東瀛歸順。”

    “據諸將功績,特賜封賞如下……”

    太監尖銳之聲在奉天殿內回響,殿外,傳訊士兵聞旨即奔奉天門。

    門外,品級未及入殿的官員候命。

    消息一至,官員面露訝異。

    非因大驚小怪,實則朱元璋之封賞出乎意料。

    朱標,身為太子兼名義主帥,封賞自然居首。

    因其身份,賜物皆為財寶,非封地官職。

    數目揭曉,官員私下議論紛紛。

    “五萬錢及些許絹帛,是否太過吝嗇?”

    “東瀛雖小,亦是拓疆之功,陛下此賞……”

    言未盡,意已明。

    官員竊語間,太監續讀封賞。

    “大將軍徐達功勛卓著,忠心耿耿,封其庶子為世襲千戶,賜十萬錢!”

    此賞較朱標為重。

    官員初以為朱標之賞最高,聞徐達之賞,方知朱標所得相對較少。

    徐達之爵位雖可傳承,卻非世襲,且僅有一個,而子嗣眾多。今得此賞,徐家未來兩三代富貴無憂。

    轉念一想,朱元璋此舉亦在情理之中。

    朱標已為太子,大明江山遲早歸他,且征戰在外,誰料朱標無後手。

    悟及此,疑惑與議論頓消。

    隨後,太監連續宣讀旨意,不消片刻,大明便新增了十數位世襲百戶及兩位千戶。

    此番封賞透露出,朱元璋對軍中將領依舊寄予深切期望。

    此舉亦在暗示群臣,為大明建功者,必有厚報。

    不少武將暗自起誓,下次出征定要爭取參與。

    聖旨閉合之際,李善長率先反應,向朱元璋躬身行禮,領呼︰“陛下英明!”

    按慣例,他聲落後,群臣應隨之行禮。但此次,李善長剛躬至半腰,便被朱元璋打斷。

    “且慢,還有一道旨意未宣。”

    言罷,朱元璋一招手,太監迅速呈上另一道聖旨,鄭重展開。

    群臣愕然。

    皇帝意欲何為?若是封賞,何故另頒聖旨?若非封賞,何事需在此刻急宣?

    李善長亦心生疑慮,警覺地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則含笑坐于龍椅,目光掃視眾人。

    “朕聞,明君必賞功以安人心,彰德于四海。今葉軒有獻策之功,助大明拓疆。”

    聞葉軒之名,李善長等人頓覺異樣。

    近來,葉軒屢生事端,且皆非小事。

    此刻朱元璋提及葉軒,莫非欲一並封賞?

    獻策之功又所指何物?

    群臣正惑,太監已宣賞︰“敕葉軒嫡子世襲千戶,賜五萬錢!”

    旨意宣畢,群臣愕然。

    徐達身先士卒,征戰在外,僅得千戶之職與十萬錢之賞。

    葉軒何功?即便獻策,豈能輕易勝過戰場拼殺?

    這個問題在眾人心中縈繞,卻無人敢言。

    李善長機敏過人,確認朱元璋無其他旨意後,迅速帶領眾人再次高呼。

    待眾人起身,朱元璋笑容滿面地說︰

    “你們心中有疑,為何葉軒能獲得如此高的封賞。”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慶︰娶範妹妹,解鎖蓋世絕學》,方便以後閱讀大慶︰娶範妹妹,解鎖蓋世絕學第694章 下次出征定要爭取參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慶︰娶範妹妹,解鎖蓋世絕學第694章 下次出征定要爭取參與並對大慶︰娶範妹妹,解鎖蓋世絕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