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是讀書人間的爭論,說書人不再插話,坐回原位。
近日,此類辯論已屢見不鮮,每次都是咒罵聲佔上風。
往常,只要罵人者提到詔獄中的考生,對方便會偃旗息鼓。
但今日不同,支持葉軒的人中,竟有從詔獄釋放的考生,這引起了眾人好奇。
此類情形在應天府已多次發生。
有工夫在外編排、斗嘴的,多是落榜考生。
而那些因補考獲得機會的考生,正忙于復習,唯恐落後。
他們感激葉軒,更不會恩將仇報。
因此,辯論僅限于落榜考生之間。
眾人本以為,詔獄考生釋放後,定會加入咒罵行列。
然而,結果出乎意料,幾乎所有釋放的考生都將葉軒視為恩人。
至于那些被剝奪考試資格的主犯,在見識詔獄手段後,哪還敢妄言?
總之,接下來數日,以應天府為中心,補考與葉軒成為了熱議話題。
而作為主角的葉軒,此時已回到家中,享受著神仙般的逍遙生活。
傍晚,應天府近郊。
葉軒宅邸之外,佣人忙碌于草地,搭起臨時帷幔。
葉軒頭戴草帽,斜倚榻上,清風徐來,他悠然自得,享受著寧靜與清新。
“都呆了五六天,精力還挺充沛。”他慵懶地低語,未睜眼,盡顯閑適富貴之態。
不遠處,沈蓉、春嬋等女眷與孩子們嬉戲,歡聲笑語,似乎外界紛擾與他們無關。秋風落葉,將這一幕裝點如畫。
更遠的地方,護衛僕從正籌備晚宴。
論及大明誰最逍遙,葉軒當屬其一。他自稱為歸隱田園,效仿古人,沈蓉等人亦覺新奇,並無異議。
第348章 前線捷報,東瀛成為大明殖民地!
旬日後,奉先殿內,朱元璋端坐御階,凝視孤月。
考試結束,他心懷壯志,望著高中名單,心中喜悅更甚考生。這些人才,乃他治國之基。
若手下得力,他也不必如此辛勞。
葉軒休假,但既定事務不能擱置。朱元璋多疑且不願放權,少了葉軒的監督,他對下屬極不信任。
諸多事務需他親力親為,加上考試後續處理與政務批復,使他疲憊至極。
若非顧及顏面,葉軒又身份特殊,他早已下令召回葉軒,分擔重任。
這世上從無如果之言。面對葉軒的性情,朱元璋深知,若強行召回,葉軒定有百般手段反抗。
念及葉軒,朱元璋苦笑搖頭,嘆息不已。
“毛驤,葉軒近況如何?”
毛驤侍立一旁,聞訊急忙上前答道︰“陛下,葉大人仍在城外別苑,似乎未到歸期,無意返回。”
朱元璋聞言輕哼︰“他倒是逍遙自在,朕何時也能得幾日清閑便好!”
嘀咕過後,朱元璋起身欲回書房批閱奏章。他歷來事必躬親,大明由衰轉盛,諸多事務需親自料理。加之明軍擴邊,高麗歸入版圖,事務更繁。
雖曾言明,朱棣攻下高麗,便封其為屬國。但朱棣與朱元璋皆心知肚明,高麗王之虛名而已。若真將廣袤之地交予朱棣自治,朱元璋豈能安睡?
朱棣深知父意,亦明白若欲插手高麗事務,稍有差池,恐遭貶謫囚禁。父子心照不宣,政務一式兩份,一份存朱棣府上,一份送皇宮由朱元璋裁決。兩地遙遠,快馬傳遞,耗時頗長。
故而,朱元璋時間愈發緊張,不得不優先處理高麗政務。
回到書房,面對堆積如山的公文,朱元璋再次嘆息。年歲已高,精力有限,加之需在極短時間內批閱完畢,壓力倍增。
正當此時,外間腳步聲響。朱元璋皺眉扭頭,只見毛驤引一人匆匆而入。
在朱元璋的眼中,毛驤是個行事謹慎之人,即便無人旁觀,也不會失了禮數。
見那人的裝扮是軍士模樣,朱元璋心中泛起一絲憂慮。
“發生了何事?”他問。
毛驤恭敬地行禮,未及言語,臉上已綻放出笑容。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大明首戰告捷!”
聞听此言,朱元璋心中亦是一喜。
如今戰事寥寥,他無需多問便知是哪里的勝利。
然而,當軍士呈上戰報,朱元璋的臉上閃過一絲驚訝。
他原以為,此次捷報不過是朱標為了安撫他的心計。
大軍遠征,取勝之路艱難險阻,諸多因素交織。
那些一戰定乾坤之事,不過是戲文中的虛構罷了。
但待朱元璋細細閱讀戰報,心中反復思量後,臉上不禁綻放出滿意的笑容。
“好!太好了!沒想到太子如此爭氣,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東瀛納入大明版圖!”
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中,朱標少有參與戰事,更多的是處理政務。
朱元璋雖嘴上不言,心中卻曾憂慮,缺乏軍功的朱標日後能否震懾那些驕兵悍將。
然而如今不同了,雖然征討東瀛,徐達功不可沒,但朱標亦參與其中,自然也有他的功勞。
有了這一點,今後誰還敢質疑朱標不懂軍務?
更重要的是,大明立國不過數年。
先是收復了燕雲十六州,逐走了蒙元。
隨後又將高麗納入版圖,如今又添上了東瀛。
以這些功績來看,朱元璋自信自己足以與秦皇漢武比肩。
然而短暫的喜悅過後,朱元璋的擔憂隨之而來。
他看向軍士,問道︰“太子和徐帥是分別駐扎,還是軍隊已集中?當地是否還有人尚未歸附?”
軍士連忙如實稟報。
得知朱標已肅清東瀛的所有抵抗勢力後,朱元璋心中的憂慮稍減,但仍有一絲猶豫縈繞心頭。
大明疆土擴張固然可喜,但東瀛的管理問題隨之浮現。
東瀛與大明本土隔海相望,若非完全信賴且有能者接管,朱元璋難以安心。
朱標與徐達,顯然不能留守東瀛。
朱標乃皇位繼承人,徐達為大明首席將領,二者皆為朱元璋所倚重。
毛驤察言觀色,見朱元璋面露疑慮,深知其性格,若無解決之道,今夜必將怒火中燒。
欲避無可避,毛驤正忐忑間,朱元璋已發話。
“毛驤,你選派精干人手,與他同返!”
“吾將諭令太子與徐達,再駐東瀛一段時日,待局勢穩定再撤。”
然異族之心難測,你的人可暗中助他們調查。”
毛驤聞言,即刻領命而去。
朱元璋批復完畢,喜悅漸褪,面露失落。
第349章
半月後,東瀛。
王宮之內,將領集結。
朱標與徐達端坐主位,面色凝重。
徐達望向朱標,欲讓其傳達朱元璋之意。
朱標搖頭輕語。
“軍中您為主將,此事由您說更為妥當。”
徐達一笑,起身走向眾人。
“兄弟們,此番干得漂亮!陛下閱罷戰報,大加贊賞!”
將領們聞訊,面露喜悅。
東瀛之行,諸多將領或因年幼或因他故,錯過對元戰事。
當下遠征東瀛,不同于對抗元軍之時,但在眾人看來,也算有所作為。
得知朱元璋對他們的贊賞後,將領們心中暗自決定,日後定要尋機再立功勛,讓陛下銘記他們的名字。
望著眾人的神色,徐達意識到是時候轉入正題。
他先予鼓勵,是恐眾人萌生厭倦戰斗之意。
據朱元璋信中所述,他們至少需在東瀛停留半年。
此地與中原大相徑庭,無論飲食還是生活習慣,都與大明截然不同。
徐達曾聞手下抱怨此地女子容貌不佳,食物味道古怪。
若非知曉朱元璋的後續計劃,以及此地資源的價值,徐達亦會有此想法。
因此,當前首要之務,非傳遞消息,而是穩定軍心。
如今既定目標達成,徐達突然向眾人發問︰
“諸位,我們雖勝,但大明與東瀛相隔萬里,若我們離去,你們可有把握確保他們不再反叛?”
此言一出,眾人愕然,不明徐達之意。
一與徐達親近的將領試探問道︰“將軍此言何意?”
徐達直言不諱,引用朱元璋之言回答︰
“異族之心,難以預測。我們在時,他們畏懼,自然不敢生事,但我們一走,誰知他們會如何?”
“他們人數雖不多,但一旦重新組織,亦不可小覷。且我們殺戮眾多,他們豈能不懷恨在心?”
“如今壯年皆被我們監視,但終有一日我們要撤離,即便他們無法回去,那些孩子也會長大!”
徐達言辭愈發嚴肅,顯然已意識到,僅憑武力難以征服這片土地。
然而,他目前尚無良策。
畢竟,此地非中原,無法隨時調兵增援。
此地民眾若反,扼守出海口,大明恐將久無知悉。
徐達不願辛苦得來的領地,他日易手他人。
將領們亦恐功績付諸東流,畢竟他們渴望封妻蔭子,青史留名。
若失地再現,何人還會憶及他們?
片刻沉寂後,徐達望向朱標。
朱標面露苦色,深知此刻非開口不可。
“諸位,父皇有言,除惡須盡。既已結仇,當有萬全之策,再談撤離。”
“我知有 歸,但我心急更甚。”
眾人聞言沉默,深知朱標若不歸,損失更大。
再度沉寂後,終于有人問詢。
“殿下,有何良策,直言便是,罵名由我們擔,絕不累及殿下!”
對方顯然誤解,但朱標並未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