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班師回到長安後,雖未正式改元更制,然其聲望與威勢已如日中天。
傳國玉璽認主、天降異象之事早已傳遍朝野,其“天命所歸”的形象深入人心。
獻俘太廟,然後將僭越稱帝的偽帝袁術及全族斬首示眾,更讓劉昆在朝野的聲望達到了!
時近歲末,依照漢家舊制,將于正月朔日(即正月初極)舉行最為隆重的大朝會。
此次朝會,因劉昆的凱旋及其所帶來的“天命”震撼,被賦予了遠超往常的意義。
所有人都預感到,一場重大的政治典禮即將上演。
朔日清晨,長安城還籠罩在冬日的薄暮與寒氣之中。
但未央宮已是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宮門前廣場,旌旗獵獵,甲冑森然。
文武百官依照品秩高低肅極,公卿著錦袍玉帶,將軍披明光鎧、按劍而立,州郡計吏與有功將士代表則屏息靜候。
雖呵氣成霜,但無人稍有懈怠,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莊重而灼熱的期待。
宮闕深處,編鐘與禮樂隱隱傳來,極添幾分肅穆威嚴。
時辰一到,沉重的宮門在吱呀聲中緩緩洞開。
禮官手持節杖,聲音清越而悠長,唱喏著引百官依序疾步進入。
宮殿內,車騎兵衛沿甬道林立,戟槊如林,在火光映照下寒光閃閃,各類儀仗完備。
雖依漢家舊制,卻因而顯得比以往任何一次朝會都更加肅穆。
當劉昆的身影出現在朝堂御階之下時,他並未僭越就坐,只是靜立。
然而,其周身那股經傳國玉璽洗禮和八重“疊勁”淬煉後的磅礡氣息,如淵𦨴岳峙,無形中讓整個大殿為之屏息。
年輕的漢帝劉辯蜷縮在寬大的御座之上,雙手緊張地抓著袍袖,眼神閃爍,顯得格外局促不安。
大朝會依禮進行,百官朝賀,各州郡計吏依次上前“上計”。
然而,所有人的心思,早已游離于這些常規流程之外。
目光不時瞥向御階下的劉昆,竊竊私語中充滿了某種預感。
王允率先出列,他手持玉笏,因激動而手指微微顫抖極。
聲音卻洪亮清晰,瞬間打破了朝會固有的節奏,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陛下,大將軍!臣王允,昧死以聞!大將軍劉昆,乃高皇帝苗裔,宗室忠良。自董卓亂政以來,擎天保駕,掃除群丑,廓清寰宇。”
“更是親提王師,平定淮南逆賊袁術僭越之罪,奪回傳國神器!天降祥瑞,異星耀空,此乃天命眷顧之明證!”
“大將軍功高德劭,雖伊尹、周公不能及也。今漢室傾頹,正需雄主扶持。”
“臣懇請陛下,順應天命,俯從人望,晉封大將軍為‘唐王’,賜九錫,以彰其不世之功,安天下臣民之心!如此,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他一大通話說完之後,朝漢帝劉辯深深躬身,長揖不起。
王允話音未落,戲志才立即出班附議道“臣附議!大將軍之功,非王爵不足以酬其萬一!‘唐’乃高祖龍興之地,寓意深遠。大將軍領唐王之爵,正可承高祖之志,再興漢室!此乃眾望所歸!”
緊接著,荀攸、黃玄、劉岱、劉曄、盧植等六部要員及朝廷重臣,紛紛出列。
他們言辭懇切,引經據典,一致請求冊封劉昆為唐王。
更令人震撼的是,本應鎮守各地的高順、張遼、徐晃等領軍大將,竟也仿佛約定好一般聯名上書,內容與朝臣所請如出一轍,強烈要求尊劉昆為王。
軍方的明確態度,成為了壓垮大殿內一切猶豫和觀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龍椅上的劉辯,看著滿朝文武幾乎一邊倒地勸進。
又瞥見階下極昆那淵𦨴岳峙、不怒自威的身影,小手微微顫抖,面色發白。
在身旁宦官焦急的小聲提示下,他怯生生地,幾乎帶著哭腔開口“大將軍……勞苦功高,于國有天覆之功……朕……朕亦以為,當晉爵唐王,以……以安社稷……”
聲音雖然微弱,卻清晰地傳遍寂靜的大殿。
面對這滔天的勸進浪潮,劉昆面色沉靜如水。
他上前一步,拱手辭謝,每個字都清晰地落入眾人耳中“陛下,諸位臣工!昆,本漢室宗親,世受國恩。所做一切,皆為匡扶社稷,掃滅奸凶,盡人臣之本分耳。”
“袁術僭逆,人人得而誅之,昆不過恰逢其會。至于天象之事,玄奧難測,豈可盡歸功于一人?王之尊號,非人臣所敢企望。”
“今日之議,萬萬不可!還請陛下收回成命,諸位同僚亦請勿再言此事。”
他姿態謙恭,但挺直的脊背和深邃的目光,卻自有不容置疑的威嚴。
劉昆的推辭,在眾人意料之中。
王允、戲志才、荀攸等人立刻再次率群臣固請,言辭更加懇切。
甚至帶有幾分悲壯與“若大王不允,則天下失望,臣等恐無以自處”的意味。
劉辯也再次出聲,幾乎帶著懇求的語氣希望劉昆接受。
劉昆再次婉拒,表示自己“德薄功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並再次強調“唯願效仿古之賢臣,匡君輔國,豈能妄自尊大?”其神情懇切,仿佛真心不願僭越。
待到第三次,群臣嘩啦啦跪倒一片,以頭觸地,齊聲高呼“天命已歸,人心所向!請大將軍順天應人,晉位唐王!”
劉辯也慌忙離座起身,走到御階邊緣,對著劉昆幾乎作揖“大將軍若再不允,朕……朕極難安,天下難安!萬請大將軍以江山社稷為重!”
至此,劉昆方才環視全場,目光緩緩掃過每一張殷切甚至狂熱的面孔,又看向一臉惶恐卻又帶著期盼的少帝。
他沉吟良久,眉心微蹙,仿佛經過了極其艱難的內心掙扎,最終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
這聲嘆息在大殿中回蕩,充滿了無奈與重任在肩的沉重。
他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卻又無比堅定緩緩說道“陛下再三垂諭,群臣如此盛情……唉,昆,若再堅辭,恐寒忠臣良將之心,負陛下之望,亦有違天意……”
“既然如此,為大局計,昆……只好勉為其難,暫領此爵位。然,大將軍府錄尚書事之職,仍需如常,以便繼續為國討賊,安撫地方。”
“陛下聖明!唐王聖明!”劉昆話音一落,滿朝文武頓時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
許多大臣激動得熱淚盈眶,武將們則興奮地以拳擊掌,眾人臉上都露出了如釋重負而又無比興奮激動的表情。
一場精心策劃、順應時勢的勸進大戲,終于圓滿落幕。
劉昆受封“唐王”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傳遍長安街頭巷尾。
酒肆、坊間,人人奔走相告,繼而以長安為中心,驛馬流星般向其治下的涼州、幽州、並州、蒙州、司隸、遼州、兗州、徐州、豫州等地飛速擴散。
消息所至,各級官員、士紳豪強、乃至普通百姓,幾乎眾口一詞地盛贊此舉為“眾望所歸”。
在世人看來,劉昆掃滅諸雄、迎回玉璽、平定淮南,其功績早已遠超尋常人臣。
傳國玉璽認主、天降異象,這在普通民眾和大多數士人心中,是具有極強說服力的“受命”證據。
亂世之中,人們渴望一個強有力的核心來結束紛爭,帶來秩序。
晉封唐王,正是強化劉昆權威,穩定政局的重要一步。
劉昆的宗親身份,使得這一步在程序上和情感上,相較于異姓稱王,更容易被仍心懷漢室的人們所接受。
朝會之後,劉昆雖名義上為唐王,但其“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職權絲毫未變,實際上總攬了一切軍政大權。
天下的格局,因劉昆晉位唐王,變得更加清晰。
真正的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
喜歡三國凶兵我為漢室續命八百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三國凶兵我為漢室續命八百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