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石火間,孫策強壓下沸騰的戰意和那幾乎成為本能的沖鋒欲望,勒馬暫緩了攻勢。
他身上赤色的戰袍在風中翻飛,望著遠處森嚴的漢軍營寨和近在眼前殺氣騰騰的漢軍軍陣,眉頭緊鎖。
那兩輛突然出現的弩車,此刻在漢軍軍陣中如同兩只蟄伏的凶獸,散發著令人不安的殺氣。
\"好厲害的漢將...\"孫策喃喃自語。
他原本沸騰的戰意漸漸冷卻,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統帥,他深知貿然進攻的後果。
想到這里,孫策朝王凌抱拳道︰\"敢問將軍高姓大名?\"
王凌劍眉一揚,抱拳回禮,冷冷答道︰\"某乃太原王凌!\"
孫策不再多言,撥轉馬頭返回了本陣。
王凌望著孫策遠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
副將王重打馬上前,低聲道︰\"將軍,為何不趁勢拿下此逆賊?\"
王重是他太原王氏旁支族人,文武雙全,是他頗為依仗的心腹。
王凌搖頭︰\"孫策勇冠三軍,周瑜多謀善斷,其軍容整肅,不可小覷。更何況...\"
他回頭望了望那兩輛弩車,\""雷神弩"未必能留下孫伯符,此時開戰,勝負難料。\"
孫策面色鐵青地回到己軍軍陣,將陣前對話詳細告知了周瑜。
特別是王凌佔盡\"朝廷大義\"的名分,和指責他\"暗通袁術\"的言語。
周瑜聞言,羽扇輕搖的節奏明顯放緩,陷入沉思。
他認同孫策的謹慎,漢軍顯然有備而來。
身旁的周瑜輕搖羽扇,目光凝重︰\"伯符,此人不簡單。營寨布局深得兵法精髓,軍陣嚴整幾乎無懈可擊。看來,咱們遇到了勁敵啊!呵呵!\"
“瑜建議,我軍遠來,敵軍以逸待勞且佔據地利。不如暫且後退十里,依水立寨,先穩守再圖良策。”
孫策從之,遂令大軍後隊變前隊,旌旗不亂,緩緩退去。
退兵途中,孫策回想王凌話語,其核心在于指責自己\"師出無名\"甚至\"暗通袁術\"。
他猛然醒悟,若要破局,必須首先在\"大義\"名分上站穩腳跟,瓦解王凌言語中的立足點。
安營已畢,孫策立刻召集周瑜等心腹商議。
他目光灼灼地提出︰\"王凌小兒,所恃者無非朝廷詔命與大將軍旗號。然當今天子蒙塵,所謂朝廷政令,多出自大將軍劉昆之手爾。\"
\"某孫氏討逆之心,蒼天可鑒!袁術篡逆,人神共憤,我江東子弟欲討國賊,何須他人號令?王凌迂腐之見,豈能掩某忠義之心!\"
討伐國賊袁術是假,搶人搶錢才是此行目的。
但凡出兵都要講究個師出有名,好讓自己行事名正言順。
周瑜聞言,眼中閃過贊賞之色︰\"主公所言極是!王凌先聲奪人,欲以"名分"壓我,亂我軍心。然其理據實則脆弱,我軍討伐國賊袁術,光明正大。當下之要,首在"正名"。\"
\"主公,瑜即刻起草一篇討伐袁公路的《討逆檄文》。不僅聲討袁術篡逆之罪,更要明確宣示我軍此次北上,正是為響應朝廷的"天下共誅國賊"之大義。檄文需廣為傳播,使天下人皆知我師出有名。\"
\"再挑選能言善辯之士為使者,攜帶檄文及主公親筆書信,正式去蘄縣拜會大將軍劉昆。陳說我江東軍助戰之本意,強調"同討國賊"大義之舉。\"
\"即便王凌仍存疑慮,此舉亦能展現我方誠意與坦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偷襲"、"鷹犬"的指控,安穩我軍軍心。\"
\"我軍新寨需扎得穩固,示敵以久駐之心。同時,廣派精細斥候,日夜不停偵察漢軍營寨布局、糧道水源。王凌營寨雖嚴,然"凡陣皆有其瑕",靜待其變,或可尋得破綻。\"
\"另可派一偏師,虛打旗號,作出繞道奔襲壽春之姿態。進一步試探王凌反應,迫其分兵或露出破綻。\"
孫策听罷,撫掌稱善,胸中郁壘頓消。
他當即下令由周瑜親自執筆,撰寫檄文,務求文采飛揚、義正詞嚴。
選派謀士虞翻為使,明日即攜檄文與書信前往漢營。
全軍依周瑜布置,深溝高壘,多布哨探。
同時命大將全琮率三千兵馬,虛設旌旗,作出向西北運動、意圖迂回之態勢。
翌日,謀士虞翻領命,攜周瑜精心撰寫的討逆檄文及孫策親筆信,至漢軍營寨求見王凌。
王凌于中軍大帳接見了虞翻,展讀檄文,見其中文采飛揚,詞鋒犀利。
將孫策譽為“漢室忠臣”、“討逆義師”,反諷自己拘泥小隙、阻礙討賊大業者為“不智”,眉頭不禁微蹙。
虞翻從容不迫,拱手道︰“王將軍,我主孫討逆,心系漢室,志在剿滅國賊袁術。此次北上,實為響應大將軍‘天下共誅國賊’之大義。將軍深明大義,何不與我主共襄盛舉,而非陳兵于此,徒使親者痛仇者快?”
王凌放下檄文,冷然道︰“巧言令色!孫伯符居心叵測,路人皆知。爾等未經朝廷調遣,私自動兵,豈是忠臣所為?誰知是否假途滅虢之計?”
虞翻微微一笑︰“將軍此言差矣。若論‘朝廷調遣’,敢問將軍,如今長安詔令,幾何出于聖心,幾何出于權臣之手?某主一心討賊,光明磊落,已具表上奏朝廷。反倒是將軍,手握重兵,不北向討逆,卻阻我義師于歷陽要道,豈不令天下義士寒心?若袁公路因此得以喘息,將軍可能擔此責?”
王凌暴喝一聲道︰“放肆!爾竟敢誹謗大將軍!莫非嫌某將寶劍不利乎?”
帳中諸將听得虞翻這番對大將軍劉昆如此不敬的言辭,都對其怒目相向,紛紛拔劍在手,大有斬殺此人之意。
虞翻哂然一笑道︰“王將軍欲堵天下悠悠眾口乎?”
王凌默然片刻,虞翻之言,雖不中听,卻非全無道理。
此時又有探馬來報,稱江東軍十里外扎寨,且有一支偏師動向不明。
王凌心中警惕更甚,知孫策、周瑜非魯莽之輩,恐有後手,遂不敢再小覷。
他面色稍緩,對虞翻道︰“貴使之意,某已明了。此事關乎重大,需詳加斟酌。貴使可先回覆孫伯符,望其暫緩軍事,以待朝廷明示。”
雖未松口,但語氣已不似先前強硬。
虞翻知目的已達,拱手告辭︰“望將軍明察,以國事為重。某還要去大將軍處,告辭!”
于是,虞翻辭別王凌,遂繼續北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