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十月的長安驚變,引發了大漢天下一系列連鎖反應,各地諸侯紛紛把目光投向了關中大地。
原本的歷史由于劉昆的意外到來,改變了許多,令劉昆自己都意想不到。
首先說說董卓,原來歷史上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戰事要拖到初平二年四月。
但是,原本歷史上牛輔在河內郡擊敗河內郡太守王匡,強勢佔領河東郡,穩固了洛陽北線。
董卓得以從容布局洛陽之戰,戰事一度陷入了膠著狀態。
然而,劉昆的意外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劉昆在河內郡異軍突起,越過王匡戰勝了牛輔大軍。
洛陽北線被關東聯軍突破,戰局瞬間改變。
董卓在三面被圍攻的情況下,不得不敗退關中,比原本的歷史上退入關中足足提前了一年。
孫堅進入洛陽,清理皇宮廢墟時,還是找到了深藏水井的傳國玉璽,這也引發了一系列原本歷史上的事件。
在退回長沙的途中,孫堅遭遇了新任荊州刺史劉表的刁難。
劉表本就對孫堅心存忌憚,擔心他勢力壯大後難以控制。于是,他設下重重阻礙,與孫堅發生了沖突。
孫堅雖然勇猛,但最終還是被劉表打敗。
無奈之下,孫堅只好投奔袁術,成為其部下。
隨後,孫堅率大軍南下,兵鋒直指劉表在漢水之北的樊城、鄧城一帶。
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鄧縣之間迎戰。
可黃祖根本不是孫堅的對手,在漢水之北被孫堅軍打得大敗。
孫堅乘勝追擊,渡過漢水,包圍了襄陽城。
劉表閉門不戰,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援軍。
黃祖帶兵歸來,孫堅切斷了他的退路,黃祖只得撤往峴山。
孫堅追擊而去,不幸被伏兵射殺,英年早逝。
十五歲的孫策只能帶領父親的舊部,無奈地依附于袁術。
關東聯軍解散後,袁紹回到了冀州渤海郡。
袁紹自然不會滿足一郡之地,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冀州。
在謀士荀諶的建議下,他一方面拉攏公孫瓚,讓其攻打冀州,給冀州牧韓馥制造壓力。
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冀州游說韓馥,恫嚇他如果不讓出冀州,公孫瓚就會趁機奪取冀州。
韓馥本就膽小怕事,面對袁紹的威逼利誘,最終選擇出讓冀州牧的位置給袁紹。
袁紹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冀州,卻只給了韓馥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韓馥最終窩囊地死去。
公孫瓚見袁紹得到了冀州全境,便要求袁紹兌現承諾,拿出一半冀州來。
袁紹當然不肯,雙方隨即展開界橋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