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件是周朝的青銅鼎。
青銅鼎通高38 厘米,口徑 28 厘米,腹深 16 厘米,重22公斤。
西周早期圓鼎典型樣式,平折沿,立耳微外撇,耳面鑄雙虎相向紋,虎口餃鼎沿。
淺腹圜底,腹身略鼓,飾一周凸弦紋,簡約中見古樸。
三柱足上粗下細,足根浮雕蟬紋,雙目外凸,羽翼舒展,取 “振翅高升,通達天命” 之意。
銅鼎頸部寬帶狀饕餮紋,腹部光素無紋,用兩道凹弦紋分隔,契合西周 “以素為尊” 的禮制審美。
鼎腹內壁刻有銘文︰“唯王七祀,王親巡東土,至于奄。奄君獻醴,王宴饗畢,賜奄君金,命鑄此鼎,以紀東狩。”
講的是周天子巡視東方奄國,奄君進獻本地醴酒,周天子宴飲後賞賜青銅料,命奄君鑄鼎以紀念此次巡狩。
鼎為單鼎,非列鼎組合,應該是周天子巡狩時臨時賞賜的 “紀功之器”。
形制較簡但規格特殊,因直接受命于王,所以銘文直呼 “王命”,凸顯權威性。
這件“周王巡狩鼎”為理解周王巡狩制度提供了具象化的想象空間。
這件青銅鼎和戰國冰鑒很燙手,完全不能被任何人發現。
沒有辦法,只能先藏好了,以後找機會看怎麼處理。
王景行看看時間,章 之差不多午睡起來了,于是打開另外一個箱子,從里面取出一件銅爐。
王景行在礦洞發現8件銅爐,式樣略有不同,但底款和品質是一樣的,都是用于盛放寶石。
之前王景行在打包的時候,就判斷這批銅爐大概率是大名鼎鼎的宣德三年銅爐。
但他也沒見過真正宣德三年的銅爐,還需要找章 之再確認一下。
把銅爐放到錦盒,王景行開車來到章 之家。
車子停好,打電話給章雪晴︰“我到樓下了,下來搬東西。”
章雪晴下樓,看到一後備箱的禮盒︰“帶這麼多東西過來?”
“前段時間不是在東北嘛,看到這個雪蛤很好,滋陰潤肺、美容養顏,可以改善體質虛弱,你多喝點。”
“還有幾盒靈芝、木耳和榛子,我買了很多回來,你幫我消化一些。”
倆人把一後備箱的東西搬到家里。
看著一堆的禮盒,章 之差點以為王景行是來提親的。
沒管章 之什麼表情,王景行拉他進書房,小心翼翼地將錦盒放在書案上。
聲音中帶著幾分緊張與期待︰“爺爺,您看看這件銅爐。”
章 之扶了扶老花鏡,緩緩打開錦盒。
映入眼簾的是一只橋耳鬲式爐,爐身圓潤,短頸,扁圓腹,口沿微微外撇,線條流暢自然。
章 之的手指突然在半空僵住,眼鏡後的瞳孔猛地收縮成針尖。
他非常小心地捧起銅爐,當看到爐底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楷書款時,雙手竟然微微顫抖,仿佛有千鈞之重。
把銅爐放在桌面,伸出手輕輕摩挲著爐身︰“這爐子造型符合宣德爐的風格,參照了宋代鬲式瓷爐的樣式。”
“你看這橋形耳,略向後傾,比例協調,雙立耳與爐身餃接自然,毫無生硬之感,這是失蠟法鑄造的精妙之處。”
“失蠟法?” 王景行好奇地問。
“沒錯,” 章 之點點頭,“宣德爐采用失蠟法鑄造,先以黃蠟、牛油等制成臘模,再在臘模外厚涂範料,溫火使臘模熔化流出,最後將液態合金澆入成型。”
“如此工藝,才能使銅爐表面光滑如鏡,也不會有砂眼氣孔,耳、足與爐身渾然一體。”
說著,他將爐子翻轉過來,“來,看看這底部。”
王景行湊近,只見爐底中央鑄有 “大明宣德年制” 六字楷書款,分兩行排列,字體規整,筆畫粗細均勻,線條流暢。
“這‘德’字心上少一橫!”
章 之解釋︰“《宣德鼎彝譜》記載,宣德爐標準款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字體仿漢隸筆意,結構嚴謹,略扁。”
“後世清代仿品,‘德’字心上多有一橫,民國及現代仿品,字體更是歪斜粗糙,鑄款邊緣不平整,破綻百出。”
“爺爺,您能確定這是宣德三年那批風磨銅制作的香爐嗎?還是其他年份的宣德爐?” 這個問題才是王景行最關心的。
宣德爐,誕生于明代宣德年間,其背後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背景。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暹羅國進貢了數萬斤“風磨銅”。
為滿足宮廷祭祀、陳設需求,宣德三年,宣宗敕令工部參照《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典籍,以及內府所藏柴、汝、官、哥、鈞、定等名窯瓷器樣式,鑄造銅香爐。
此次鑄造極為嚴苛,風磨銅經十二次精煉,再加入金銀等貴重金屬,造就了宣德本朝爐的非凡品質。
但由于風磨銅數量有限,宣德三年的真品宣德爐存世稀少,堪稱銅爐中的極品。
明代中後期,因宣德爐聲名遠揚,民間開始仿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正德時期,銅質含鋅量增加,呈黃銅色,部分器物表面鎏金或灑金,工藝偏向裝飾性,爐身鑄阿拉伯文,底款多為“大明正德年制”楷書,“德”字帶橫。
萬歷至崇禎年間,銅質混雜鉛錫,質地疏松,砂眼明顯,造型趨向縴弱,雙耳上翹如橋形,爐壁變薄。
到了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宮廷對宣德爐的仿制達到新高度。
銅質細膩,多加入鉛、錫調節硬度,呈橙黃或暗紅色,采用失蠟法鑄造,內壁光滑,跳刀痕淺淡。
乾隆時期工藝達到頂峰,爐體鎏金厚重,紋飾繁復,如象耳、獅耳爐的獸首立體感強。款識多為 “大清乾隆年制” 楷書或篆書,“德”字帶橫。
晚清至民國,工藝衰退,銅質粗劣,含雜質多,爐壁輕薄,砂眼密集,款識混亂,大量偽造宣德款,字體歪斜,筆畫粘連。
章 之再次仔細觀察銅爐,說道︰“宣德三年采用暹羅國進貢的風磨銅,經十二次精煉,據說銅質精純如嬰兒肌膚,呈栗殼色、藏經紙色等溫潤色澤。”
“爐體厚重,紋飾以纏枝蓮、螭龍紋為主,鏨刻精細如游絲毛雕。”
“宣德四年及以後,風磨銅逐漸耗盡,改用黃雜銅,銅色泛黃,質地較粗。”
“工藝雖延續前期標準,但爐體輕薄,砂眼增多,部分器物開始出現伊斯蘭文裝飾。”
“例如宣德五年款爐多刻‘大明宣德五年監工部官吳邦佐造’等長銘,字體兼有楷、篆。
“也有‘工部尚書敕賜爐宣德制’以及‘內神宮太監掌監事臣阮安督造’等官造款。”
章 之指尖輕觸爐身︰“這件銅爐質感細膩,栗殼色包漿溫潤透亮,可以確定是宣德三年特有的“風磨銅”質地,其他任何銅爐都仿造不出這種質地。”
“纏枝蓮紋以游絲毛雕技法鏨刻,線條縴若發絲卻剛勁流暢,爐耳螭龍紋栩栩如生。”
“再看爐底“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德”字心上無橫,字體圓潤飽滿,筆道剛勁。”
“結合爐身沖耳高聳、耳孔橢圓、足部線條流暢等造型特征,與《宣德鼎彝譜》記載的早期標準器完全吻合,這無疑是宣德三年御制的真品宣德爐 。”
王景行內心驚喜,8件銅爐質量都是一樣的,應該全是宣德三年的極品。
賺大了。
喜歡從透視開始暴富請大家收藏︰()從透視開始暴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