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環深知自家男人的揍性,根本不信他嘴里的鬼話。
反正她一直秉持的想法就是,這種事兒,反正不是他們家男人吃虧。
他愛扯犢子就扯犢子吧,說白了,不就炕上那點兒事兒嘛!
王鳳環心里非常想的開。
她越不在意張亮亮,張亮亮這個賤皮子反倒越離不開她。
這男女之間的事兒啊,誰也說不清楚,反正就看你圖哪兒頭了。
徐小光一晚上沒回家,他媳婦也沒多當回事兒。
縣里發廊來了好多南方的小姐,好多倒騰木材的老客兒,請徐小光去洗個頭發啥的,都是家常便飯。
懷里摟著一對虎頭虎腦的雙胞胎,她才懶得搭理徐小光又去睡誰了。
反正工資和外鑿都拿回家就行。
男人嘛,錢在哪兒,心在哪兒。
她這邊睡的踏實,徐小光他娘卻總覺的心里頭不穩當。
徐母早晨四點就起了,剛出門就看見一個帶血的麻袋!
估計是母子連心吧,反正徐母莫名的眼皮子一跳!
徐小光被發現的時候,臉色已經白的沒血色了,又青又紫,跟死人沒有啥區別。
徐母一米六的個頭,激動之下,愣是一下就背起了徐小光這個一米八多,體重快二百斤的大塊頭兒!
張春光這些天臉色黑的像鍋底,沒事兒就在家摔牌砸色子。
張亮亮他娘不慣著他,“哪兒舒心哪兒呆著去!”
“甭擱家撒風,嚇著我大孫子!”
張春光想沖著媳婦發火,可話沒說出口呢,張亮亮就擋他娘身前,臉上似笑非笑的盯著張春光。
張春光被廢物兒子看的心里發毛。
總覺的他那眼神兒里別有深意。
張春光做了對不起媳婦的虧心事兒,本身心里就發虛,他扭頭罵一句混蛋玩意兒,抬腳就走。
“個挨千刀的死老頭子!跟誰欠他二百貫似的!德行!”
張母莫名其妙,還當他是工作上不順心呢!
張亮亮不想母親受氣,索性收拾了家常穿的衣服,帶著兒子,媳婦和老娘跑到楊大海家消遣。
楊大海家和楊大山家都是新蓋的房子,寬房大屋,收拾的又干淨,一點兒不比張家差。
孫秀芬和王鳳環格外的投緣,張碩又喜歡跟楊雲雲玩,他們一家四口就住在了楊大山家。
楊大海名義上受了重傷,所以這幾個月可以在家貓冬,不用去上班。
可也因為這個原因,上山打獵也不可能了。
楊大海閑不住,就張羅著整溫室大棚。
鐵絲,竹篾,竹竿,厚塑料啥的,縣里都能買到,準備好材料,就能動工了。
張母坐在楊大海家熱乎乎的炕頭上,幫李梨摶毛線團。
王鳳環和孫秀芬守著大簸籮,剝花生。
捏起一個花生,三根手指捏住外殼, 吧一聲,花生殼就給捏開了,露出三四粒通紅的花生仁兒。
兩人旁邊的搪瓷盆里已經剝了差不多一半兒了。
王鳳環問孫秀芬︰“嫂子,差不多了吧?”
孫秀芬顛顛搪瓷盆,“再多整點兒吧,咱多做點兒花生餡兒,剩下的再給他們炒點兒花生米。”
說完,扭頭隔著玻璃窗往外看,楊大海和張亮亮,韓永勤三個人正用木頭𡓨@由盞嗇兀 br />
“死冷寒天的,非得遭這個罪!”
孫秀芬心疼小叔子,“勸他半天,讓他等天暖和了,地化了再整大棚,就是不听!”
張母笑著問李梨,“你也不勸勸?”
李梨抿著嘴笑,“這就是個大 驢,我可勸不動。”
嘴上這麼說,李梨心里卻想著,快讓他干點兒活兒,消耗消耗力氣吧!
他這一身的力氣也別都往自己身上使。
李梨都怕自家的炕給他砸塌了!
楊大海三人在院子里燒地,火光沖天的,把半個營子的人都引來了。
他們拎著桶,拿著鐵杴,匆匆跑到楊大海家滅火。
一到地方才發現人家是故意燒地呢!
三爺跑的氣喘吁吁,“大海子,你這是又整啥ど蛾子啊!”
“三爺,我想搭個溫室大棚,種點兒鮮菜啥的,過年好吃。”
一群人嘖嘖稱奇。
“就咱這嘎達,冬天還能吃上鮮菜呢?”
“嗯吶唄!听說別的縣還有用溫室大棚養雞呢!”
楊大海解釋︰“只要溫度夠高,菜也好,雞也好,都能長的快。”
“要不還得說是人家大海子,腦瓜子就是靈!這都能想到!”
“這有啥啊!人家別的縣早就整這個大棚了。”
“你可敗嗶嗶了,你早知道你咋不早整呢?”
“�砥@獠環丫 錚【臀 絲誄緣摹! br />
這人不以為然,其他有心人卻是心里暗暗打起了盤算。
溫室大棚要是真能在三九天種出新鮮蔬菜,那抵賣多少錢啊!
這可是一條發財的好路子!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不過都沒有宣之于口。
他們打算先看看楊大海的溫室大棚能不能成功。
要是真成了,明年秋後他們就也蓋起來!
鐵絲,竹篾和厚塑料又不貴......
大冬天的,大家伙兒沒事兒干,就是貓冬。
不管是心里有想法的,還是純看熱鬧的,反正大家伙來了就沒散,人反而越聚越多......
大家伙烤著火,一點兒也不冷,說說笑笑的,比在家有意思。
李梨還端了一簸箕剛炒的毛嗑給大家伙兒嗑。
大火整整燒了六七個小時才滅。
燒完的地,焦黑,青煙渺渺,鐵鍬一插,輕輕松松的下去十幾公分。
就這一燒,地里的蟲卵都燒死了,明年病蟲害肯定會減少。
刀耕火種,幾千年的傳統了,哪個老農民都知道的道理,偏偏高居廟堂之上的磚家不知道。
說什麼污染大氣,不是科學種地.....
反正狗屁話一堆,要楊大海說,他們整個就是漢奸。
要是往細里查,保不齊這些磚家就跟農藥公司有一腿。
畢竟不能火燒的地蟲卵就多,蟲卵多就得打農藥......
惡性循環,不過如斯。
楊大海幾人趁著地軟和,開始堆土牆,插竹竿。
期間,好多鄉親們都插手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