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帝國興亡史

第162章 英雄氣短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海歷 本章︰第162章 英雄氣短

    要說宋庠被罷相這事,我們還得從他的佷兒說起。

    我們在很早之前說到宋庠中狀元時就提到過他有一個名叫宋祁的弟弟,而這個宋祁本來才是那一屆科考的狀元,但當時的攝政皇太後劉娥覺得在封建禮法上弟弟不應該壓哥哥一頭,所以她才欽點宋庠當了那一屆科考的狀元。劉娥這一決定完全改變了兄弟倆的命運,宋庠此時官至宰相,而宋祁則是翰林侍讀學士、龍圖閣學士、給事中兼史官修撰,當然這也算得上是一個高官了。

    事情的源頭就出在宋祁的兒子身上,不是說他的這個兒子做了什麼混賬事禍及自己的父親和伯父,而是因為他“交友不慎”。可是,朋友犯事也不至于禍及自身,畢竟就連誅九族也沒有株連“友黨”一說。總之,這一切只能說明“別有用心”之人將事情給上綱上線了。

    宋祁這個兒子的朋友名叫張方彥,是一名舉人。此人還有一個身份,而這個身份就讓人不禁浮想聯翩,因為這個張方彥還是張貴妃的母親、越國夫人曹氏家里的“座上賓”。一個是大有前途但卻還沒能考中進士的年輕舉人,一個是喪夫二十多年且一直寡居的超級貴婦,這兩人攪和在一起能沒有故事嗎?也正是仗著曹氏的背景,張方彥在京城里那是混得風生水起,而一個開封本地的富戶也正是看中了他的這層關系便委托他買一個官。

    張方彥收了這個富戶的銀子自然就要替人家辦事,可他很不地道的地方就在于他沒去找曹氏幫忙,而是自己搞了一張假的封官文書交給了那名富戶。這事當然遲早會露餡,官司就此打到了開封府。

    此時的開封知府是劉沆, 在審案中張方彥很囂張地交代了自己跟曹氏的特殊關系,這可就把劉沆給嚇了個半死。這案子辦不好很有可能會毀掉他的大好前程,反之則有可能讓他從此平步青雲。為此,劉沆權衡再三決定只治張方彥的罪,他在上報案情的時候建議直接將張方彥處以極刑,而張方彥與曹氏的關系他卻只字不提。中書省的兩位宰相也深知這其中的利害關系,如果罪及曹氏,那張貴妃那里就沒法交代,所以也就批準了劉沆的判決。

    案子似乎就應該這樣完事了,可問題就在于張方彥當時為了脫罪竟然一股腦兒地把自己的社會關系全都說了出來,這頗有如今的那種“我的朋友是某某”的橋段。他本是想以此嚇唬劉沆,可誰知道這反而演繹出了一幕死了也要拉人墊背的狗血劇情。很不幸的是,張方彥的其中一個朋友正是當今宰相宋庠的佷兒。

    這個消息一出,包拯、吳奎和陳旭這三名諫院的官員便把矛頭指向了宋祁,他們說他教子無方,宋祁于是被外貶出京擔任亳州知州。這還沒完,包拯等人轉而又以此指責宰相宋庠“不戢子弟”,同時還彈劾宋庠在擔任宰相以來毫無作為理應罷黜。

    宋庠聞言立即主動上疏請求辭官,但是他犯了一個讓他自己都無法原諒的巨大錯誤。按照流程,當官員主動求罷之後應該待在家里等待批復,可宋庠這個勞模竟然沒等批復下來就又跑去中書省上班。這就是說你宋庠連演戲都不會,你的主動求罷分明就是在故作姿態,這說明你這個人的人品有問題。這種人怎麼能夠擔任百官表率的宰相呢?

    宋庠就是這樣自己把自己給玩死了,他被貶為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河南府。隨後,他又被改遷為許州知州,最後落腳于河陽府。也就是說,他在短時間內被連貶了三次。

    宋庠這一走就讓中書省的長官出現了空缺,但趙禎沒有安排人接替宋庠,而是又給中書省增加了一位參知政事。那麼,這個幸運兒又是誰呢?此人正是開封知府劉沆!

    劉沆為什麼能撿到這個大便宜?答案再明顯不過了,因為他很會來事,張貴妃以及她的母親曹氏怎能不感激他呢?趙禎呢?這個被後世傳頌的一代明君竟然就因為這事將此案的主審官給直接提拔為了參知政事。這叫人說什麼才好?

    回頭來看,整個事件都像是一場陰謀。同樣是“朋黨”,曹氏跟張舉人關系更為密切,可她什麼事也沒有,而宋祁的兒子卻因為跟張舉人經常一起玩而害得自己的老爹和伯父雙雙丟官罷職,包拯等人彈劾宋氏兄弟的理由更是顯得有些無厘頭。

    要說這里面沒有陰謀,鬼都不信!我們還能說什麼?文大宰相這一招真的是殺人不見血,就好比當初他在成都把何郯給輕易“滅”掉一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隨著宋庠的離去,文彥博在中書省一人獨大,宋朝在時隔多年後再次出現了獨相。難道趙禎忘了防止宰相專權的祖宗家訓了嗎?當然沒忘,但現在文彥博很乖,連一點兒權臣的影子都沒有暴露出來,趙禎即便是放權給他也不足為患,可文彥博能成為獨相最重要的因素恐怕還是後宮里的那位張貴妃。得虧文彥博不是才疏學淺的奸佞之輩,要不然以他的關系網和能力而論,他所產生的破壞力很有可能將是無可估量。

    在沒有了宋庠的嘰嘰歪歪後,文彥博這下總算是可以甩開膀子大干一場了。我們前面也說了,他的執政理念不是要講究一個大刀闊斧式的狂飆突進,而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循序漸進,直觀地說就是鯨吞與蠶食之別。欲速則不達,我個人覺得這句話幾乎可以用來作為文彥博這一生行事和做人的戒律準則,這話甚至可以用來解釋他的長壽。我個人還認為,如果給文彥博十年的時間或是讓他像呂夷簡那樣長期執政,那麼他很有可能成為北宋最偉大的宰相。當然,這些全屬一家之言。

    很遺憾的是,文彥博這次僅僅只是在大宋獨相的位置上待了八個月就被一個人以“自殺式襲擊”的方式給拉下了馬,而這個“暴徒”正是不久前在趙禎面前口出不敬之語的御史唐介。不過,在文彥博下台之前,另外的一些事還是很值得我們在此說道一番。

    既然我們提到了與文彥博處境很像的前宰相呂夷簡,我們這里順便也聊一下呂夷簡的兒子們。

    呂夷簡的兒子共有五個,能在後世留名且位高權重的就有四個︰長子呂公綽,次子呂公弼,三子呂公著,四子呂公孺。這里面老大呂公綽和老四呂公孺後來都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並先後出任開封知府,而老二呂公弼後來則是官至大宋樞密使。

    四兄弟里面唯獨老三呂公著最牛。由于呂夷簡的關系,他們兄弟都是以恩蔭步入仕途,但從小就勤奮好學的呂公著偏要好強,他是四人里面唯一去參加了科考並被錄取的人,而且他參加科考的時候沒人知道這個衣著極其樸素的年輕人竟然是當朝宰相的公子爺。

    呂公著不但博學多才,而且也長于言辯。當年十六歲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入京不久便以文才而名動開封,他也因此而結識了曾鞏並得到了當時的文學宗師歐陽修的賞識和贊譽。這麼一個少年才子的橫空出世自然也讓開封城里的一眾青年才俊感到好奇,這里面就包括時年只有十八歲的司馬光以及時年十九歲的呂公著,而身在京城的曾鞏這一年也只有十九歲。一群將在未來深刻影響宋朝政壇和文壇的小青年就這樣以文會友結成了摯友。王安石無疑是這里面最閃亮的人物,他年紀最小但卻最張揚,關鍵是別人還都不得不服他,但有一點王安石卻被長他三歲的呂公著給壓了一頭,那就是明辨。在此之前,王安石與人辯論幾無敗績,可偏偏他在呂公著面前常常自愧不如。

    呂夷簡當年被他的伯父呂蒙正舉薦給趙恆的時候曾言此子有宰相之才,而年過五旬的呂夷簡也曾對當時還只是個小小少年的呂公著做出過一番精準的預言︰“吾兒他日必為王公輔臣!”

    此後,呂公著果然成了大宋的宰相,並且他最後也是北宋歷史上少有的以三公司空)加使相而致仕的朝廷重臣,另一個便是他的老爹呂夷簡。

    說了這麼多,但可能我們還是對呂公著沒什麼印象,畢竟他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根本沒有立足之地,哪怕是歷史書里也沒有,那里面只有王安石和司馬光。但是,我們只要記住一點就行了,宋神宗駕崩以後,與司馬光共同輔佐年幼的哲宗皇帝的那個人便是呂公著。他們二人一當宰相便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除,司馬光緊隨王安石的腳步去往西天取經後,呂公著獨立朝堂之巔繼續對新法窮追猛打。但是,說句公道話,呂公著其實沒有司馬光那麼極端和激進,司馬光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但呂公著和當時很多的保守派大臣都認為新法當中其實也有很多可取之處。

    之所以要在這里突然提到呂夷簡的兒子們,原因就在于文彥博開始獨相的時候,呂夷簡的兒子們也開始在帝國的官場崛起,只不過這時候還輪不到呂家老三出來冒頭,而是呂家的老大和老二。

    老大呂公綽此時在陝西出任秦州知州,也就是韓琦和文彥博曾經干過的職位,這多少也算是一個封疆小吏。因為呂夷簡的原因,趙禎自然隨時都在注意著呂家這幾個公子的動向,他這時候決定召呂公綽回京對其另予重用,可這事卻讓御史台和諫院合伙給攪黃了,攪事的人正是御史中丞王舉正和諫院的知院包拯。他們說呂公綽曾經借著其父的身份和權力兜售朝廷人事變動的信息,所以現在還不能讓他回京出任高官,至少還要讓他在秦州那個鬼地方為國再站幾年崗才行,他思想上的毛病必須要深刻反省並覺悟。就這樣,呂公綽只能繼續待在大西北保家衛國。

    呂家老大仕途受阻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稍微受了一點老二的影響,因為在這之前老二呂公弼剛剛升了官,見趙禎接連提拔呂家的這兄弟倆,言官們自然有意見。

    呂公弼此時的官職是工部郎中、直史館,實際的差遣則是河北轉運使,他正奮戰在河北抗災救災的第一線。在河北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呂公弼就像他父親當年主政地方時一般精明干練且政績卓著,趙禎為此特加封他為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這已經是標準的省部級干部了。然而,不管你再能干,只要你是呂夷簡的兒子就注定逃不掉那些道德君子的打壓。

    在這道任命下發之後,剛從御史台調到諫院的陳旭就對趙禎說道︰“呂公弼哪有什麼才華和本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好爹,他恐怕連個官也當不上。所以,陛下你還是不要給他升這個官為好!”

    呂公弼听聞此事也是火大得不行,但奈何陳旭確實戳中了他的痛處——他不是正牌進士出身,連他自己都得承認他能有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有個好爹。現在能夠明白呂家三公子呂公著為什麼非要去考進士了吧?就為了今後說話辦事可以挺直腰桿,就是為了不被某些拿著一張進士文憑的人在背後亂嚼舌根。

    憤怒歸憤怒,呂公弼為了堵住陳旭這種人的嘴便上疏婉辭趙禎的這道任命,可趙禎堅決不許。在某次君臣議事的時候,他對身邊的兩府大臣說道︰“陳旭在這件事上做得很不地道,呂公弼的功績都明擺在那兒,可陳旭卻只顧著去揭別人的短並以此成全他個人敢于言事的聲名,朕不屑于此!”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北宋帝國興亡史》,方便以後閱讀北宋帝國興亡史第162章 英雄氣短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北宋帝國興亡史第162章 英雄氣短並對北宋帝國興亡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