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道凝聚了我無數心血與期盼的玄鏡密令發出後,時間便仿佛被拉長了。
身在柴桑,周旋于孫權、周瑜、魯肅以及江東各方勢力之間,
我表面上從容不迫,履行著“江東參軍”的職責,參與軍議,觀摩水師,
甚至偶爾還要應付那位弓腰郡主的“挑釁”,但內心深處,卻始終懸著一根無形的線,牽向遙遠的夏口。
我知道玄鏡台的效率和保密性,也信任徐庶的穩重和石秀的能力,但等待的過程總是最磨人的。
那兩樣“殺器”——
“九陽引火膏”和“霹靂子”,是我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它們能否順利研制出來,將直接影響我在赤壁之戰前能夠掌握的底牌,甚至可能改變戰局的走向。
終于,在密令發出後的第五天傍晚,機會來了。
我借口檢視送來的軍需文書,獨自一人留在臨時官邸的書房。
確認無人打擾後,我按照約定的時間和頻率,點燃了一支特制的、燃燒時會散發出極淡微弱異香的線香。
這是玄鏡台內部確認安全、可以接收最高密級回訊的信號。
香燃過半,窗外傳來三聲極輕、間隔獨特的蟲鳴。
我心中一動,走到窗邊,低聲回應了兩聲。
片刻後,一枚用細線吊著的小巧竹管,悄無聲息地從窗欞縫隙中滑落,正好掉在我攤開的手掌上。
我迅速收回手,熄滅線香,展開竹管內的紙條。
上面沒有文字,只有幾個用特殊藥水繪制的、需以特定角度和光線才能辨認的符號。
這是一種比密碼更簡潔、也更安全的確認方式。
第一個符號,形似一塊被精心打磨過的石頭
——代表石秀已接到命令。
第二個符號,是一簇燃燒正旺的火焰
——代表研發工作已經啟動。
第三個符號,是一個緊閉的鎖扣
——代表一切按最高保密等級進行。
第四個符號,是一只沉穩有力的手掌,握著一支筆
——代表徐庶坐鎮協調,一切盡在掌握。
短短四個符號,卻瞬間驅散了我連日來的焦慮。
我的心終于落回了實處,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我幾乎能清晰地想象出,在數百里之外的夏口,那道來自我的密令,是如何激起回響,又是如何點燃了那顆赤誠的匠心。
我可以想象,那份被層層加密、由最可靠的玄鏡台信使日夜兼程送達夏口的密令,首先呈現在了徐庶面前。
元直必然是在最私密的環境下,屏退左右,親手驗看過印信無誤後,才小心翼翼地拆開。
當他看到那細密如蟻的加密文字,以及內容中透出的、遠超常規軍械範疇的指令時,
以他的智慧和對我計劃的了解,定然瞬間明白了這其中的分量和風險。
他的表情會無比凝重,但他絕不會有絲毫猶豫。
他會立刻啟動最高級別的安全預案,確保密令的內容在傳遞給石秀之前,絕無第三人知曉。
然後,石秀會被秘密召見。
這位對我忠心耿耿、對格物之道近乎痴迷的年輕人,
在見到那份蓋著我最高權限印信、由徐庶親自交到他手中的密令時,
他的手一定會微微顫抖,眼中會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光芒,混合著巨大的興奮和沉重的壓力。
興奮,是因為他又將接觸到來自“主公”或他心中類似神明般存在的我)的、超越時代的奇思妙想;
壓力,則源于這任務的艱巨、時限的緊迫以及那字里行間反復強調的“絕密”與“安全”。
他會帶著那份密令,如同捧著聖旨一般,回到格物工坊最核心、最隱秘的區域。
那地方,恐怕連劉備本人都未曾踏足。
它可能隱藏在夏口城郊某處不起眼的山坳里,
或者干脆就在某個大型倉庫的地下深處,入口偽裝得天衣無縫,
守衛力量更是由玄鏡台最精銳的內衛負責,層層設防,水泄不通。
進入那片絕對禁區後,石秀會獨自一人,在只屬于他的、配備了各種奇特工具和材料的核心實驗室里,
點亮數盞用特制油脂燃燒、光線穩定的長明燈。
他會仔細地、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密令,
用他那顆聰慧且專注的匠心,去揣摩、去理解那些超越這個時代的描述
——“強效燃燒”、“強附著性”、“抗水滅性”、“密閉爆炸”、“威力控制”……
每一個詞,對他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一個充滿挑戰和無限可能的謎題。
他會立刻意識到,這項任務,絕非他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但他更清楚保密的重要性。他絕不會將完整的密令內容透露給任何人。
他會像庖丁解牛一般,將整個制造流程分解成無數個獨立的環節和部件,
然後只召集格物工坊內部經過他長期觀察、絕對可靠、且在特定領域擁有專長的極少數核心工匠。
或許,他會找到那位對各種礦石、草木、油脂的性質了如指掌,
如同老藥師般的“材料師傅”,只讓他負責按照極其苛刻的要求,
提純特定純度的硝石、硫磺,熬煉特殊粘稠度的桐油、松香,
甚至去秘密搜尋某些具有奇異特性的礦物粉末,卻絕不告知這些材料最終的用途。
或許,他會找到那位技藝精湛、對火候把握妙到巔毫的“窯匠師傅”,
只讓他負責燒制一批形狀古怪、壁厚均勻、能夠承受一定內部壓力的特種陶罐,
或者打磨出能夠緊密閉合的竹筒部件,卻絕不說明這些容器將用來填充什麼。
或許,他會找到那位心思縝密、擅長調配各種緩燃、速燃火藥引信的“火藥師傅”,
只讓他負責研制幾種燃燒速度穩定、作用時間精確到“息”的引信,
並進行反復測試,卻絕不點破這些引信將引爆何物。
格物工坊內部,本就實行著極其嚴格的分級和保密制度。
這些核心工匠,可能常年累月都在各自的領域進行著看似毫不相干的研究和制造,
彼此之間甚至都不知道對方的具體工作內容。
只有石秀,作為這個秘密工坊的總負責人,才能將這些分散的部件和技術整合起來,最終拼湊出完整的“殺器”。
我可以想象,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夏口那個隱秘的角落,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燈火徹夜不熄,空氣中彌漫著各種奇異的味道
——硫磺的刺鼻、松香的清冽、硝石的微澀、金屬淬火的焦糊、藥草熬煮的濃郁……
工匠們埋頭苦干,神情專注而緊張。
石秀則如同一個不知疲倦的幽靈,穿梭于各個工序之間,
時而仔細檢查原料的純度,時而反復測試半成品的性能,
時而與工匠低聲討論著某個技術難點,眼中布滿血絲,卻閃爍著狂熱的光芒。
每一次小規模的試制,都必定是在最嚴密的防護下進行。
或許是在深夜的某個絕對安全的試驗場,或許是在特制的、加固過的密室內。
每一次意外的炸響,每一次失敗的燃燒,都會讓所有人的心懸到嗓子眼,但緊接著,又是更深入的研究和改進。
“九陽引火膏”的粘稠度如何控制?
怎樣才能讓它遇水不滅反而燃燒更旺?
封裝的陶罐或皮囊如何在投擲或箭矢撞擊時恰到好處地破裂,而不是提前失效?
“霹靂子”的黑火藥配比如何達到最佳平衡點?
外殼的強度要如何設計,才能在內部壓力達到臨界點時瞬間爆裂,而不是變成一個悶響的“啞彈”?
引信的延遲時間和可靠性如何保證萬無一失?
這些難題,如同一座座大山,壓在石秀和他的團隊肩上。
但正是這些挑戰,更能激發他們的斗志和創造力。
他們手中的,是主公的信任,是改變戰局的希望,更是他們畢生所學的用武之地!
想到這里,我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揚。
夏口的回響,雖遠隔數百里,卻仿佛就在耳邊。
那不僅僅是工坊里的叮當聲、爐火的呼嘯聲,更是忠誠與智慧的共鳴,是匠心承載使命的誓言。
石秀,元直,拜托你們了。
將這跨越千年的智慧火種,在這漢末的亂世中,鍛造成足以焚毀敵焰、震懾強虜的驚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