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內的沉默並未持續太久,但每一息都仿佛被無限拉長。
孫權那雙碧色的眼眸在我身上逡巡,似乎在進行最後的評估。
他端坐的身姿微微前傾,雙手交疊放在書案上,營造出一種無形的壓迫感。
一直低頭看卷宗的周瑜,也似乎不經意地調整了一下坐姿,
雖然依舊沒有直接看向我,但我能感覺到他全部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在這間書房之中。
“子明先生,”
孫權終于再次開口,聲音比之前多了一絲鄭重,少了幾分試探,
“孤與先生雖初次相見,然听子敬舉薦,又經方才一番交談,孤以為,
先生非但是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更是深諳時局、胸有丘壑的智士。”
這頂高帽子來得有些突然,也有些沉重。
我心中立刻警惕起來,知道這絕非單純的稱贊,後面必然跟著更重要的內容。
我連忙欠身道︰“吳侯過譽,昭愧不敢當。”
孫權擺了擺手,打斷了我的謙辭,語氣變得更加直接︰
“當此之時,曹賊大軍壓境,兵鋒直指江東,實乃我孫氏基業存亡之秋,亦是漢室天下安危所系。
孤雖承父兄基業,據有江東六郡,然強敵當前,亦感獨木難支。
故而廣納賢才,共商破敵之策,乃是當務之急。”
他這番話,既點明了當前的危急形勢,也為自己接下來的“破格”之舉做了鋪墊,
將一切都置于“抗曹大業”這個堂皇的旗幟之下。
我靜靜地听著,心中念頭飛轉。
他要說什麼?難道僅僅是希望我作為劉備的使者,多提供一些建議?
這似乎並不需要如此鄭重其事的單獨召見。
果然,孫權接下來的話,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在我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目光灼灼地看著我,一字一句地說道︰
“孤以為,以子明先生之才,若僅僅作為劉豫州的副使,往來通傳消息,豈非明珠暗投,大材小用?
孤欲……闢先生為我江東參軍,參與軍議,參贊軍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江東參軍!
這四個字如同驚雷一般在我耳邊炸響!
盡管我在之前的籌謀中,確實有過設想,
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介入江東的軍事決策層,為後續的計劃鋪路,甚至隱隱期待過類似的機會。
但當這個提議真的從孫權的口中說出,而且是在如此正式、甚至可以說有些突兀的場合下提出時,
我仍然感到一陣難以言喻的震驚!
我的心跳瞬間漏跳了一拍,隨即又開始不受控制地加速狂跳,血液仿佛都涌向了頭頂。
這個“江東參軍”的職位,雖然听起來可能只是一個參謀性質的虛餃,並無實際兵權,
但“參與軍議,參贊軍機”這八個字的分量卻重逾千鈞!
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合法地接觸到江東軍事決策的核心層面,
了解他們的兵力部署、戰略規劃、後勤狀況……
這對我後續無論是促成聯盟、影響戰局,還是為我自己的“暗線”布局,都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
這簡直是……一步登天!
但這巨大的機遇背後,同樣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我名義上仍然是劉備派來的使者,孫權此舉,無疑是“挖牆腳”。
他為何如此?
是真的愛惜我的才能?還是想借此分化劉備集團內部?
亦或是想將我置于他的直接掌控之下,以便更好地監視和利用?
甚至,這會不會是周瑜的某種試探,想看看我是否會輕易背棄劉備?
無數的念頭在我腦海中急速閃過,利弊得失如同走馬燈一般飛速盤旋。
接受,意味著巨大的機遇,但也可能立刻將自己推到風口浪尖,
不僅可能引起劉備方面的猜忌盡管我可以設法解釋),更會成為江東內部某些勢力的眼中釘。
拒絕,則意味著錯失了這個千載難逢、能夠直接影響歷史走向的機會,我後續的許多計劃都將難以施展。
我的大腦在瘋狂運轉,權衡著每一個細節。
孫權和周瑜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等待著我的回答。我能感覺到他們的審視,仿佛要將我看穿。
強壓下內心的驚濤駭浪,我努力維持著表面的平靜。
我知道,此刻的任何一絲猶豫、貪婪或者驚慌失措,都可能被這兩個人精捕捉到,並做出不利于我的判斷。
我深吸一口氣,讓自己紛亂的心緒稍稍平復,
然後緩緩抬起頭,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驚訝、惶恐,以及一絲難以置信的感激。
“吳侯……”
我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這並非完全偽裝,而是內心激動與緊張的真實流露,
“吳侯如此厚愛,昭……昭何德何能,敢受如此重任?
昭不過一介白身,蒙主公劉備)不棄,委以副使之職,前來江東,
乃是為了促成兩家聯盟,共抗曹賊。
如今聯盟尚未完全議定,昭若擅受吳侯所授官職,
一來于禮不合,恐惹人非議;
二來,亦是……亦是有負主公所托。
吳侯拳拳愛才之心,昭感激涕零,但這參軍之餃,昭……實不敢領受!”
我的這番話,經過了深思熟慮。
首先,表達了極度的驚訝和感激,滿足了上位者“施恩”的心理。
其次,點明了自己的身份限制劉備副使)和禮法上的障礙,顯得顧全大局,並非見利忘義之徒。
最後,以“不敢領受”作為結尾,既是推辭,也留有余地,將球重新踢回給孫權。
這是一種必要的姿態。
如果我毫不猶豫地接受,反而會顯得過于輕浮和急功近利,更容易引起孫權和周瑜的懷疑。
听完我的話,孫權碧色的眼眸中閃過一絲了然,似乎對我的反應並不意外。
他臉上露出一絲溫和的笑容,擺了擺手道︰
“子明先生多慮了。孤知先生忠于劉豫州,此番任命,並非要先生改換門庭。”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更加懇切︰
“如今曹賊勢大,孫劉兩家,合則兩利,分則俱亡,此乃不爭之實。
孤闢先生為參軍,正是看重先生的才智,
希望先生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為我江東,也為孫劉聯盟的抗曹大業,貢獻良策。
此非尋常官職,乃是危難之際,不拘一格的權宜之舉。
待擊退曹賊之後,先生是去是留,全憑自願,孤絕不強留。”
他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既強調了任命的“特殊性”和“臨時性”危難之際、權宜之舉),
又給足了我面子和退路擊退曹賊後去留自願),
還再次將一切都歸結到“孫劉聯盟,共抗曹賊”的大義之上。
這等于是幫我解決了身份上的尷尬和道義上的顧慮。
話說到這個份上,如果我再堅持拒絕,就顯得不識抬舉,甚至可能讓孫權懷疑我是否真的有心促成聯盟了。
一直沉默的周瑜,此時也抬起頭,看了我一眼,
雖然沒有說話,但那眼神似乎也在傳遞著某種信息
——或許是審視,或許是默認,又或許,是更深層次的考量。
魯肅在一旁,臉上也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顯然,他作為引薦人,也希望我能接受這個任命,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成功。
時機已經成熟。
我再次深吸一口氣,從座位上站起身,整理衣袍,然後對著孫權深深一揖,
語氣誠懇而鄭重地說道︰
“吳侯以國士待昭,推心置腹,昭若再作推辭,便是矯情,亦是對吳侯信任的辜負!
承蒙吳侯不棄,委以參軍之餃,昭自當竭盡所能,
為主公劉備),為吳侯,為孫劉兩家共抗曹賊的大業,略盡綿薄之力!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一次,我沒有再提“于禮不合”,而是直接領受,
並將自己的行動目標明確為“為劉備、為孫權、為孫劉聯盟”,
巧妙地將個人接受任命與聯盟大局綁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潛在的負面影響。
同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也表達了足夠的決心和誠意。
孫權見我終于應允,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親自起身,上前虛扶了一把︰
“好!有子明先生相助,孤如虎添翼!何愁曹賊不破!”
他的姿態放得很低,給足了我禮遇。
周瑜也站起身來,臉上帶著一絲難以捉摸的微笑,對我拱了拱手︰
“恭喜陸參軍。日後軍議,還望陸參軍不吝賜教。”
“都督言重了。”
我連忙回禮,“昭初來乍到,于江東軍務尚是門外漢,日後還需多多仰仗都督提攜指點才是。”
我與周瑜之間的客套,充滿了成年人之間的默契與戒備。
我們都清楚,這個“參軍”的身份,將讓我與他的關系變得更加微妙和復雜。
魯肅在一旁也是滿臉喜色,連聲道賀。
書房內的氣氛,因為這個“破格之議”的最終落定,而變得熱絡起來。
但我心中卻無比清醒。
這個“江東參軍”的頭餃,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甚至可以說是一道枷鎖。
它將我更深地卷入了江東的政治和軍事漩渦之中,也意味著我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必須更加小心謹慎。
孫權為何如此破格?僅僅是愛才?恐怕沒那麼簡單。
平衡周瑜?有可能。
安插眼線?或許。
利用我的才能?必然。
這背後,必然有著多重的政治考量。
而我,既然接下了這個燙手的山芋,就必須利用好這個身份,
在驚濤駭浪中,為自己,也為那些追隨我的人,搏出一條生路。
慧眼識才?或許吧。
江東參軍。這個新的身份,將是我在這場赤壁大戰前哨戰中,最重要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