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也是給王晉康嚇了一跳。
“參加比賽?”
“這我哪敢啊!”
“不用這些,不用這些。”
王晉康對于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清楚的,你讓他一個廠子里的技術工,拿他寫的稿子去參加比賽,去跟那些早就在國內文壇中沉寂多年的作家們去比。
王晉康不敢,也沒有這個敢去比的自信。
不過林一峰可滿不在乎這麼多了,王晉康的實力他很清楚。
他未來在文壇內的成就,也不比同時代這群人低,他跟民聲報達成合作,甚至可以說民聲報有點高攀他的存在了。
至于比賽這方面,這只是為了提升一下民聲報的知名度,為未來能夠轉型成為雜志社提前進行鋪墊。
“王廠長,你別擔心。”
“我們劉編輯眼光很準,不然也不能夠過那篇修仙的稿子。”
“您這文筆肯定沒有問題,您就放心大膽地寫就行了。”
林一峰這麼一圈,王晉康心里也是稍微有了一些自信,他看了看身旁的林一峰,疑惑地詢問著。
“真可以嗎?”
林一峰給劉勝興使了一個眼色,劉勝興立馬秒懂,微笑著跟王晉康點點頭。
“肯定沒問題的。”
“我的眼光你方向。”
“王廠長,你就放心寫就行了。”
這時王晉康才稍微松了口氣。
幾人在辦公室內稍微閑聊了一下,便早早結束了這次交談。
林一峰他們跟王晉康簽下合同,也是離開了武城,約定好了每周三交稿子,每一期按照正常發布就行了。
回到山陽城,在敲定了稿子以後,劉勝興也是沒有什麼閑下來的工夫,立馬投身進入了分章節的階段。
對于這個事情,劉勝興很上心,林一峰也是沒有繼續管。
而在報紙更新那邊,林一峰的跟王晉康的也是交替發布,延長一下能連載的時間。
不過字數方面也是稍微有了一些提升。
對于這事兒,林一峰全權都交給了劉勝興去處理。
等到了這周報紙發布後的第三天,林一峰也是來到胖東來樓下的報亭,準備買一份看看效果。
“大爺,來份民聲報。”
林一峰來到報刊亭邊,熟練地給里面靠在躺椅上的老爺子遞了根煙。
老爺子一瞅是林一峰也是立馬喜笑顏開。
“喲,好久不見啊,林經理。”
“怎麼想起來我老頭子這里買報紙了。”
林一峰笑了笑,擺擺手。
“害,這不剛回牧野沒幾天嗎?”
“休息的日子,不知道干啥,看看有啥報紙能看的。”
老爺子咧嘴一樂。
不得不說,自從山城民聲報入駐牧野市以後,對牧野市報紙市場造成了劇烈的沖擊。
原本牧野市的報紙就比較安逸,基本受眾群體就是牧野市的市民,收益方面也都是反向平平,基本沒有什麼可提升空間。
一旦報紙進入到這樣的狀態,那麼里面的內容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不用多說其他的,光是牧野市的報紙這方面,其中50%的內容可以看,剩下50%都是廢話,基本不是市民們會關注的點。
但劉勝興監管的民聲報可就不太一樣了,這個報紙可謂是良心至極。
大把大把的內容跟新鮮的東西吸引所有市民的注意力,尤其是里面各種有用的內容就是奔著熱點來的。
民聲報一經發布,就立馬吸引了所有牧野市人民的注意力,不少人都為了更高質量的內容買民聲報。
這讓原本牧野市報社圈三分天下的情況,如今變成了三英戰呂布,林一峰手下的民聲報就是他們眼中的呂布。
無論是市場還是口碑,民聲報全程都在壓著其他三家報社打。
這也讓民聲報收益跟供應直接實現了翻倍。
大爺轉身從屁股下面的箱子開始翻找報紙。
“行,我給你找找。”
“這個可以嗎?”
沒一會兒大爺從窗口遞出一份報紙交給了林一峰。
林一峰接過報紙一看,表情立馬變得有些奇怪。
“大爺?這是上周的。”
大爺卻不以為然地回著。
“對啊,就是上周的報紙。”
“你買不是為了嗎?”
“我看好多人都要看哪個什麼長生仙的。”
林一峰愣了一下,他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竟然這麼受歡迎,也是立馬笑著解釋著。
“不是,大爺,我要最新的,我不看那個。”
哪知道大爺兩手一攤,擺出一副無能為力的表情。
“那沒有。”
“早就賣完咯!”
“你來晚了!”
“下次要買,你得第二天就買,要不然來晚了,我也拿不到貨啊。”
這話反倒是讓林一峰有些驚訝。
因為民聲報特殊的訂購方式,按照月刊的訂購,這就導致很多報刊亭起手就訂三四百份,基本每周都能夠剩下來十幾份,來給其他想要買上期報紙的人。
尤其是長生仙爆火了以後,這個報紙訂購量也是有進一步的提升。
按道理來說,報刊亭都會留下十幾份的量,為了應付下一周和接下來幾天買報的人,好營造一下他們報刊亭什麼時候都有報紙的模樣,吸引更多固定的客人。
這也算是賣報的潛規則了。
面對老熟人,報刊亭都會說剛剛最後一份被買走了,等明後天吧,實際上他們手頭還有報紙,就是為了賣給那些面生的人。
利用這種方式逐漸吸引更多的固定客人,讓買的人以為只是自己運氣不好,而不是報刊亭的老板。
而那些來的新人一看這個報刊亭什麼時候都有自己想要的報紙,以後肯定會固定來這里買報。
可是林一峰也是頭一次見到三天就把當周報紙賣完的老板。
見對方把自己當熟客搞。
林一峰咳嗽了一下,稍微使用了一下老套路。
“我加錢,還有報紙嗎?”
本來林一峰想著多加點錢買份報紙。
這也算是買報紙的一個常識,稍微加點錢,老板指不定給你從哪摸出一份,告訴你這是最後一份了或者是其他人讓幫忙留著的。
但老板的反應,卻讓林一峰感覺到有些意外。
“林經理,我不是搞你。”
“真是沒有了。”
“要有咱倆這關系,我還犯得著跟你耍這些花花腸子?”
老大爺苦著臉跟林一峰解釋。
甚至擔心林一峰不相信,他還故意起身掀開屁股下面空蕩蕩的箱子,給林一峰展示著。
“不信你看。”
“真一份沒有了。”
“昨天加錢都加到三塊錢一份了,我不得不賣啊。”
“我都不知道這期有啥好看的,這麼多人買?”
老大爺抽口煙,跟林一峰交代著。
“這不昨天。”
“城那邊的小年輕,上學讀書的那些,騎著自行車也要來我們這邊買報紙。”
“哎,我就搞不懂了,這幫人是為了啥啊。”
林一峰听到這話也是有點驚訝。
他跟老大爺打了聲招呼,也是開車準備去牧野市其他報刊亭買一份看看什麼情況。
不跑這一圈還好,跑了這一圈林一峰也是嚇了一跳。
基本牧野市大大小小的報刊亭都賣完了這周的民聲報,甚至那種小街小巷,老破小居民樓附近賣散報紙的,他們手頭也是沒有了貨。
可以說整個牧野市報紙出現了斷貨的情況。
這可讓林一峰有些擔心了,回到胖東來第一時間就給劉勝興打過去了電話,想問問是不是那邊供應鏈出現了問題。
就以目前民聲報的規模來看,只要民聲報正常的印刷,肯定是夠整個牧野市報紙供應的。
除了這一點,林一峰想不到其他的理由。
第一個電話過去,沒有人接通。
等了半個小時林一峰再次打了個電話,還是沒有人給回應。
直到兩個小時後,來到了飯點時,林一峰準備再打個電話試試時,劉勝興卻主動打來了電話。
“老劉,你們那邊什麼情況?”
“我看牧野市都斷貨了。”
“這周是印刷廠那邊出問題了嗎?”
林一峰剛剛開口訊問,就听到劉勝興連連抱怨著。
“小林啊,不是印刷廠出問題了。”
“是我們低估了王廠長的影響力啊!”
“他這個一發布,我們這周印刷量算上庫存都直接沒了。”
“我們這周兩個城市可準備了十萬份的報紙量啊,光是牧野市就吃了六萬份,我們這還在加緊印刷吶。”
“明天才能夠給牧野市再補夠四萬份。”
這話讓林一峰徹底愣住了。
在90年代,一個地區報紙全地區的份額,算上其他報社加起來能有二十萬就已經不錯了。
可以說那時候人們手頭有閑錢的人買報紙,都會在好多份報紙中二選一,然後等下一周報紙便宜了,再買上一周的報紙。
只不過民聲報就不太一樣了,沒有個十天半個月的,報紙價格根本降不下來。
而且民聲報的銷量也是有目共睹,根本沒有多少存于的報紙低價售賣,你這周買不到,想下周買過期報紙便宜,抱歉在民聲報這里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為了,加錢都要買報紙。
你這周不買,下周不買,等第三周想買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了。
如果照著劉勝興這個說法,在牧野市的名聲就單吃了足足一半的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在逐漸提高。
算下來報社每個月光是報紙售賣的數量,光在牧野市就能吃下四十萬左右。
在听到劉勝興這個解釋以後,林一峰更是滿腦袋的問號。
“不是?有這麼火熱的?”
劉勝興疲憊地長嘆一口氣。
“何止。”
“他比你賣得都瘋狂。”
“我也沒有想到,科幻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市場。”
這話也讓林一峰反應過來了。
王晉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努力,還有當下社會的配合。
在長達十多年科幻的冰封期出現以後,不少喜歡看書的人,對于科幻的饑渴,足以讓他們為之瘋狂。
再加上科幻對比修仙,世界觀跟代入感更加貼近現實,受眾群體也會更廣一些。
修仙在這個社會屬于一個新興產物,還需要繼續沉澱。
但是科幻這方面屬于曾經有過,很多人一下子就能接受,就算不能接受的,私下傳閱也都看過。
王晉康這一波,直接重新燃起了科幻的風潮。
“可以的,有事情跟我說。”
林一峰掛斷電話也是感慨萬分。
他也沒有想到這一期報紙的反響竟然會如此恐怖。
林一峰也慶幸拉攏到了王晉康,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再合作下去,王晉康絕對會成為日後轉型的重要人物之一。
然而這一切,遠超林一峰跟劉勝興的預期。
三天後,林一峰出現在了山陽城的辦公室內,他看著桌子上一沓錢,整個人都是有點蒙的。
而在桌子對面,三個中年人正死死盯著林一峰。
“林老板,我們誠意真的很足。”
“這次來,我們就是要拿下版權問題的。”
“林老板,你開價格吧。”
林一峰回頭看了看身邊的劉勝興。
別說是林一峰了,劉勝興也沒有反應過來。
這三人都是來自于隔壁幽州省報的,他們這一次來自的也是很簡單,那就是拿下《吾乃長生仙》與《亞當回歸》版權的。
他們也想要模仿山城民聲報,在報紙上刊登連載。
而他們給出的誠意,也遠遠高出市場價格。
一百萬!
兩篇稿子的獨家發授權,只要整個幽州省的市場。
說實話,一百萬已經足夠在牧野市買下一個報社的,甚至林一峰當初買下山城民聲報也就只花了十五萬的價格。
雖然說現在山城民聲報的價格,肯定遠遠不止一百萬這麼簡單。
但就這一份誠意,已經足夠超越目前的市場價格了。
劉勝興看著眼前的錢犯了難。
他也沒有想到能給出這麼離譜的價格,所以他才找來林一峰幫忙定奪。
林一峰看著眼前的錢,深呼吸一口氣。
很顯然這些已經超出了林一峰原本的預期。
他本想著將民聲報一步步擴大,像是手頭這兩篇,都是為了讓民聲報逐漸成為省報的鋪墊。
但不得不說,林一峰運營得很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