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早就告訴過楊桃,他寒假回來再看賬目,所以楊桃早就準備好了,賬單情況一直鎖在保險櫃里面,見李銳回來,趕緊取出來交給他,李銳在財務室里面隨便找了個工位坐下,就仔細看起來。
受降價政策影響,整個12月的訂單平均利潤由160腰斬到了78元,這個月的數據波動肯定幅度很大,這個李銳是知道的,他一直在關注運營數據和財務數據統計這一塊,運營部具體的事務操作反而很少干預,前期帶了狗蛋兒兩個月之後,再加上虎子協助,還配了兩個全職助理,李學正部長已經能獨立撐起運營部的日常工作。
11月的時候公司店鋪普遍出現訂單下滑的現象,所以李銳當即和運營部所有人員開會,制定了大降價策略,成本還是那些,價格下調導致訂單平均利潤大幅下跌,但是幾乎每個店鋪的單量都在大漲,從月初挽住出單量滑落頹勢開始,一路逆勢上漲,到月末訂單量已經反超之前的巔峰時期了,1月份這個時候雖然快遞馬上就要停運,但是過年之前絕對是服飾旺季,停運之前的單店日均產出單量還在不斷攀升。
李銳現在翻看的是12月份的7家個人的店鋪賬務情況梳理︰
整個12月7家個人老店日均單店出單26,單日平均出單182,單店月產出在8萬左右,7家店上個月賺了57萬,比起原來的70多萬,
但是李銳算了一下上次算賬以來自己的大額花項︰
生活費1,大概是因為去京城還有帶楊悅然出去玩什麼的,生活費上漲明顯。
給張斌前期調查經費打款10,這是不能省的,前幾天剛打過去。
侯勇他們三個的工資1,像侯勇這樣參與幾乎除電商外所有的業務和其他核心事件的伙計,工資其實更像發個生活費,大波那邊會給侯勇留一部分原始股,以後建新廠搞實業,基本上都會留些投資機會,有經手的項目能拿的股份就更多一些,這是李銳的打算,所以現在來看,這個工資不多也不算少。
公寓樓購置29,本來是27萬多,開通暖氣再加上稅票亂七八糟的一些費用,花費就到29萬了。
90校園易購投資額,這大概屬于一時興起,也是為什麼要讓張斌趕緊尋摸投資公司管理人才的原因。
侯勇為民除害抓和洪森的人,當時他也給了2經費,這錢同樣屬于不能省,不花心里不痛快。
哈雷摩托19.5,這車買完騎著是挺裝逼的,有點衣錦還鄉的意思,但是實用性還不如小踏板。
跟上面那些相比,新買一輛小踏板花掉8k反而算是小額花銷
再加上算完賬要給顧大龍和楊桃的分紅8......
給老譚和二大爺留個幾千現金
從上次算完賬到現在,李銳的私人花費合計金額達到驚人的161.5,12月初核算11月賬務時,他的個人現金和待收貨款是152.5和203,現在賺了57萬又花掉161.5,現金現在只剩下71.5,待收貨款則來到223。
這大概是他重生以來第一次體會到花錢如流水,感覺並不怎麼爽,因為地主老財只進不出才有快感......不過最大項是校園易購的投資和買房子買車這幾項,也不算是支出或者花銷,只是影響口袋里的現金而已。
楊桃在她的電腦上整理數據表格,轉頭看到李銳捧著資料一會笑一會皺眉,不知道在想什麼。
李銳把自己那份賬單表格塞到下面,開始翻看公司賬務,接下來的資金規模則要龐大得多,但他最先關注的是人員情況。
12月份到元旦,人員變動也不小,拍單組這邊有28人,表姐的財務辦公室有5人,山大那邊的運營部現在加上兼職和外地兼職也就是俞文文、楊悅然、周慶發展的兼職,軟件部門3人等,總人數已經有49人,樊雪的人事部也增加了3個新人現在有8人,客服組總人數來到147人,顧大龍的銷售部仍是8人全職,整個公司目前人數有251人,所以12月整個月的工資總額算出來都有46.3萬。
而團隊店群數量的規模擴展更是驚人,11月結束時候是281家,截止到12月底變成429家,怪不得顧大龍他們期末考試都顧不上了,天天在外頭瞎竄,確實功效顯著。
能夠穩定出單的老店11月底是83家,12月底直接蹦到168家,而且平均單店單日產出19單,上個月新增的113家店出單量也比正常新店要多,日均單店產出8單,現在就能看出店群模式下規模激增的恐怖之處,整個公司的單日訂單量暴漲到4096單,盡管每單平均利潤腰斬,但是12月淨利潤仍然逆勢上漲到990萬!
另外兩家狗蛋兒親自負責的官方專賣店12月首月就搞到日均單量40,每單利潤也高,賺了18.6萬利潤,
12月初核算11帳單的時候,公司281店鋪綁定支付寶賬號的合計現金和店鋪待收貨款金額是現金1531萬,待收貨款1713萬,這個月一不小心賺了1009萬,當然相對來說營運支出也在翻倍增加︰
工資發出去46.3
運營支出12.8
電腦購置花費8
增加服務器又花3萬
代理租金付出15
新增店鋪保證金付了14.8
再加上過年獎金,13薪,不過得是工齡在6個月以上的老員工才能13薪,這樣就把大部分運營部和新增的拍單組、人事、財務等人員篩掉了,人事部上報資料後,楊桃核算的年終獎支出項是28萬。
另外還有一個開年會優秀員工評選獎金預算6萬,
所有這些支出能有146.7萬,扣掉支出,整個電商業務相關聯的公司財務統計到現金1987.3萬,待收貨款2129萬,已經突破4000萬!
這就是李銳借助互聯網初代電子商務流量紅利,運用超前的商業模式,整合上下游供應鏈,拉起200人以上規模的商業運營公司,以林邑縣這個商業土壤貧瘠的北方30線小縣城為起點點,披肝瀝膽畫大餅、日耕不綴噶韭菜的結果。
一年半,四千萬,可能對于一些慣看互聯網江湖捉對廝殺、資本市場鯨吞豪取的旁觀者來說,好像不是很宏大,但是對于開局只有一條狗真的只有大黑)的後山村少年來說,即使他是重生者,也並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