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夜未央,寒星寂寥。
革新司衙門前,對峙雙方撤去一方,余下的卻並非平靜,而是一種更加凝重難言的死寂。
火把依舊在燃燒,將余瑾和他身後數十名清田武夫隊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投射在冰冷的地面上,宛如一群沉默的鐵鑄雕塑。
“好了,都別站著了,希文,我們進去喝茶。”
茶桌旁,余瑾神色平靜,而範仲淹則是一臉釋然。
他們都在等。
等一個結果。
等盧頌的後手,也等……皇宮深處,那位九五至尊最終的態度。
這盤棋,從朝堂之上,到府門之前,再到這衙門對峙,真正的棋手,始終只有三個。
余瑾,盧頌,以及,高坐于龍椅之上的皇帝,趙汝安。
不知過了多久,長街的盡頭,終于再次傳來了動靜。
“聖~旨~到~”
一聲尖細悠長的唱喏,如同一柄利刃,劃破了京城的夜空。
這聲音,是宮里出來的!
所有人的精神都是一振,齊刷刷地望向街口。
余瑾也慢悠悠起身︰“走吧,讓我們看看,盧頌這個老匹夫,到底有什麼手段。”
只見一隊身著金甲的羽林衛,手持宮燈,護衛著一頂八抬大太監的軟轎,正不緊不慢地朝這邊而來。
儀仗之前,大內總管梁宇那張沒什麼表情的臉,在宮燈的映照下,顯得愈發蒼白。
而跟在梁宇身側,亦步亦趨的,正是去而復返的大理寺卿孫銘!
此刻的孫銘,早已不見了之前的狼狽,他換了一身嶄新的官服,昂首挺胸,臉上掛著毫不掩飾的得意。
他的目光,挑釁似的望向余瑾,仿佛在說︰你再能言善辯,能大得過聖旨嗎?
在他旁邊,還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身著羽林衛中郎將的華服,面容與盧頌有七八分相似,眉宇間卻滿是年輕人特有的、幾乎要溢出來的傲慢與輕狂。正是盧頌之子,盧俊。
他看向余瑾的眼神,更是充滿了毫不掩飾的鄙夷和幸災樂禍。
他們是作為勝利者,前來接收戰果的。
余瑾神色不動,只是在看到這副場景時,眼底深處,閃過一絲微不可察的波瀾。
他整理了一下衣袍,率著身後的範仲淹和一眾武夫,靜立于衙門之前,等待著那最終的“宣判”。
很快,儀仗停在了眾人面前。
梁宇從軟轎上緩緩走了下來,他手中,捧著一卷燦黃色的綾羅。
他沒有理會任何人,只是走到了場中,那雙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楮,淡淡地掃過全場,最後,停留在了余瑾的臉上。
孫銘和盧俊交換了一個得意的眼神,已經準備好欣賞余瑾接下來屈辱和不甘的表情了。
“陛下口諭——”
梁宇那不陰不陽的嗓音響起,瞬間壓下了所有的雜音。
余瑾、範仲淹等人,微微躬身,做出洗耳恭听的姿態。
“革新司參事範仲淹,身系人命重案,物議沸騰。爾等身為同僚,非但不思避嫌,竟敢聚眾阻礙大理寺查案,對抗公門,目無王法,實乃大謬!”
口諭的前半段,語氣嚴厲,充滿了警告之意。
听到這里,孫銘的嘴角,已經咧到了耳根。
盧俊更是得意地揚起了下巴,用眼角的余光瞥著余瑾,那神情,仿佛在看一條即將被徹底打斷脊梁的狗。
成了!
陛下果然還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
梁宇的聲音頓了一頓,仿佛是故意留給他們品味這勝利的喜悅。
然後,他那平淡的語調,陡然一轉,變得清晰而銳利,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冰塊里迸出來的一樣!
“——然!”
“案情重大,為示公允!且,範仲淹官居五品,乃朝廷命官,非尋常囚犯可比!”
“此案,著——特殊處理!”
梁宇的聲音,在“特殊處理”四個字上,拖得極長。
孫銘和盧俊的笑容,瞬間僵在了臉上。
特殊處理?什麼意思?
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梁宇那不帶一絲感情的聲音,已經給出了最終的答案!
“即刻起,將人犯範仲淹,交由‘從龍密衛’,暫時收押!靜候聖斷,待朕,親自審理!”
“欽——此——”
當“從龍密衛”四個字從梁宇口中吐出時,仿佛帶著一股刺骨的寒意,讓在場所有人的血液,都為之一滯!
而最後那“親自審理”四個字,更如同一道九天驚雷,在孫銘和盧俊的耳邊,轟然炸響!
什麼?!
從龍密衛?!
陛下要親自審理?!
孫銘臉上的血色,“唰”地一下,褪得干干淨淨!他臉上的肌肉瘋狂地抽搐著,那表情,比剛才被余瑾逼得跌坐在地時,還要驚駭百倍!
盧俊那張年輕傲慢的臉,更是瞬間扭曲,他幾乎是失聲叫了出來︰“梁總管!這……這怎麼可能!為何是……是從龍密衛?!”
從龍密衛!
那是只听命于皇帝一人,游離于三法司之外的絕對皇權之刃!是大安王朝最令人聞風喪膽的特務機構!
他們的昭獄,水潑不進,針扎不入!別說是他爹盧頌,就是當朝三公齊至,也休想往里面插進半個手指頭!
把範仲淹交給從龍密衛,那不就等于把他送進了皇帝的保險櫃里嗎?!
他們之前所有的謀劃,什麼屈打成招,什麼偽造口供,什麼做成鐵案……在“從龍密衛”這四個字面前,全都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梁宇緩緩地、緩緩地轉過頭,用他那雙沒有眼白的眼楮,幽幽地看著失態的盧俊。
“盧中郎將,你是在……質疑聖意嗎?”
冰冷的一句話,讓盧俊如遭雷擊,渾身一顫,瞬間清醒過來。他這才意識到自己說了什麼,嚇得冷汗涔涔而下,再也不敢多說一個字。
與他們的驚駭欲絕、如喪考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余瑾。
在听到那句“交由從龍密衛”時,他的嘴角,終于控制不住地,向上勾起了一抹極淡、卻發自內心的弧度。
皇帝,終究還是選擇“信”他。
或者說,皇帝不得不信他,當滿朝文武黨派林立,舊貴族擰成一股繩,甚至能夠干預他趙汝安的皇權時,皇帝能相信的,能倚重的,只有他這把,被皇帝親自扶持起來的刀!
這道口諭,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實則卻是皇帝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他清除了所有的障礙,為他保住了最關鍵的棋子,為他那“一月之期”,鋪平了道路。
這是帝王心術,更是君臣之間,無需言明的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