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日,杭城的寒風裹著錢塘江的濕氣撲進馬雲的辦公室。斑駁的牆皮簌簌掉落,六台二手電腦擠在破舊的辦公桌前,顯示屏的藍光映照著團隊成員疲憊卻興奮的臉龐。電話突然響起,馬雲一把抓起听筒,沈知意清亮的聲音透過電流傳來︰“馬老師,1000萬投資已經到賬,中國黃頁可以大干一場了!”
握著電話的手微微發顫,馬雲望向牆上歪歪扭扭貼著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標語,三年前在西湖畔與沈知意徹夜長談的畫面涌入腦海。那時他剛辭去大學教師工作,帶著僅有的七名員工,在杭州的街巷里挨家挨戶推銷“上網黃頁”概念,卻常被當成騙子趕出門。如今,這筆關鍵的投資如同寒冬里的炭火,讓他眼眶發熱︰“知意,謝謝你信我。”
資金到位的消息迅速在杭城商界傳開。馬雲帶著團隊搬進新租的寫字樓,玻璃幕牆上“中國黃頁”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他特意將沈知意的照片與馬化騰、劉強東的來信裱在會議室,對著員工們激昂陳詞︰“我們不是孤軍奮戰!北京的星寧工作室、深圳的oicq、還有京東,都在為改變商業生態而戰!”
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當時國內互聯網尚未普及,許多企業連電腦都沒有,更別提“上網展示產品”的超前理念。馬雲親自帶隊跑遍杭州大大小小的企業,帶著笨重的投影儀,在工廠車間、飯店後廚演示網頁制作。有次為了說服一家絲綢廠,他連續七天蹲守在廠區門口,終于用星寧工作室改造老字號的案例打動了廠長︰“您看,傳統手藝結合互聯網,能賣到全世界!”
沈知意通過星寧的渠道,為中國黃頁牽線搭橋。她安排陳昊團隊遠程協助優化網站架構,讓網頁加載速度提升三倍;林悅設計的新ogo融入水墨元素,既保留中國韻味,又充滿科技感。更重要的是,星寧在全國高校的影響力,為中國黃頁帶來了第一批年輕用戶——清華、北大的學生們自發在校園bbs宣傳,將網站推向更多人的視野。
1994年平安夜,馬雲在辦公室接到沈知意的越洋電話。听筒里傳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嘈雜聲,沈知意正在參加國際互聯網峰會︰“馬老師,這邊的投資人對你的模式很感興趣!”她壓低聲音,“但他們擔心盈利周期太長。”馬雲望向窗外杭城的燈火,嘴角揚起標志性的笑容︰“告訴他們,我要做的不是一門生意,是一個時代。”
除夕夜,馬雲帶著團隊在辦公室吃泡面。突然有人指著電腦屏幕驚呼——中國黃頁的單日訪問量突破十萬!消息傳開,整個寫字樓都沸騰起來。馬雲掏出bp機,給沈知意發去簡短的消息︰“今夜,杭城的星光屬于開拓者。”
此時的沈知意正在星寧總部,看著杭城分公司傳來的捷報,想起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世界市場”的論述。她撥通沈寧的電話︰“把星寧的供應鏈資源開放給中國黃頁,讓他們的客戶能直接對接優質貨源。”16歲的沈寧早已褪去稚氣,在電話那頭冷靜回應︰“姐,我已經在安排了,同時準備啟動跨境支付技術的預研。”
1995年初,中國黃頁與杭州絲綢集團的合作項目正式上線。當第一筆來自歐洲的訂單響起提示音時,馬雲對著鏡頭向遠在北京的沈知意比出勝利手勢。而此刻的沈知意,正在清華科技園籌備互聯網商業論壇,她在邀請函上寫下︰“讓我們攜手,用代碼編織未來。”
這場發生在杭城與京城之間的協作,如同星火燎原的起點。馬雲的中國黃頁開啟了中國企業的“觸網”時代,而星寧工作室的支持,不僅是資金與技術的注入,更是一種理念的傳遞——在變革的浪潮中,沒有單打獨斗的英雄,只有相互托舉的同行者。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杭城與京城的燈火遙相輝映,照亮了中國互聯網商業的漫漫長路。
喜歡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請大家收藏︰()杭城豪門沈知意的璀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