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

第39章 頂級論文井噴,星辰學子驚才絕艷!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作家愛吃巧克力 本章︰第39章 頂級論文井噴,星辰學子驚才絕艷!

    5月20日。

    星辰大學,化學學院內。

    某間辦公室內。

    大一新生方晨,看向面前的化學教授李維,恭恭敬敬的說道︰“李教授,我剛剛完成一篇學術論文,想請您指點指點。”

    “行!”

    年逾五十的李維,笑著點點頭。

    通常來說。

    在大學生涯里。

    大一學生,專注于提升績點。

    大二學生,積極參與競賽並爭取獲獎。

    大三學生,致力于科研並發表論文。

    大四學生,準備畢業論文、外出實習或者考研考公。

    星辰大學,現階段只有大一學生。

    他們還遠遠沒到專研學術的程度。

    不過……

    李維很喜歡方晨這樣的學生。

    接下來。

    他將方晨遞過來的u盤,插進電腦usb接口,讀取論文。

    論文標題是《碳納米管具有特定條件下發熒光的性能》。

    開篇內容提到。

    碳納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層卷曲而成的碳管,具有很多奇異性能。

    碳納米管有不同種類。

    即使是同類碳納米管,在直徑和物理結構上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別。

    這種差別可能會造成特性的顯著不同。

    因此,有效區分不同的碳納米管,對碳納米管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都具有重要價值。

    方晨在研究單層碳納米管時,首次觀察到了發熒光現象。

    他在星辰大學化學實驗室,首先用高頻聲波轟擊成塊的大批碳納米管,使之分離為單個的碳納米管。

    後續的實驗過程里發現。

    當單壁碳納米管,在含有染料分子和溶解氧的溶液中,被多步觸發時,會發出延遲的二級熒光,延遲的時間自由微秒級。

    具體情況是。

    溶解在溶液中的氧分子,從燃料中捕獲能量,形成一種通電形式的o2。

    然後,這些能量轉移到納米管上。

    在那里,激子由電子和電子空穴組成的準粒子)以其三倍態產生。

    添加一點熱能的情況下。

    這些激子,會被提升到更高能量的單子態,從而發出能觀察到的熒光。

    當然,這個時間很短暫,只能持續10微秒左右。

    看到這里。

    李維暗暗點頭。

    方晨的這項研究,非常有意義。

    別看碳納米管發出的熒光,只能持續10微秒。

    但這一現象,能直接運用在生物醫療和納米電子領域。

    比如將能發光的碳納米管,包裹在特定蛋白質中,輸入人體,這些蛋白質可以專門瞄準並附在腫瘤細胞或發炎組織。

    由于人體沒有任何組織,能在近紅外波段發熒光。

    通過這種辦法,探測附在腫瘤細胞等部位的發光碳納米管,就可以對癌癥等疾病,進行相應診斷。

    論文剩下的內容里。

    方晨在碳納米管在特定條件下發熒光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別出33種發光碳納米管吸收和散發出的光,所具有的不同波長。

    現有的碳納米管區分方法,通常需要幾個小時的繁瑣測試,才能得出結果。

    而利用方晨的辦法。

    往後化學家和生物化學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測量,就可以揭示碳納米管樣品的構成。

    全篇論文看下來。

    李維贊嘆道︰“方晨,你這篇論文內,詳細的寫出各種實驗數據,完全詮釋了碳納米管具有特定條件下發熒光的性能。

    同時,這項研究,能應用于醫學成像技術、生物醫療、納米電子等眾多領域。

    往後科學界在你的研究基礎上,肯定能讓這些領域,迎來全新的變革!”

    “李教授過獎了!”

    方晨謙虛道︰“我也只是運氣好,才能在實驗室里,得到這一發現。”

    “不驕不餒,很好!”

    李維笑著點點頭︰“小方,你這篇論文,我沒什麼指點你的地方。

    唯一能找出瑕疵的,就是論文格式、排版、細節用詞方面的問題。

    這樣,你這篇論文先放在我這里,我替你改一改。”

    “謝謝李教授!”

    方晨連忙道謝。

    李維又問道︰“小方,從你這篇論文的質量來看,無論是發在《nature》自然期刊,還是《science》科學期刊上,都輕而易舉。你準備發在哪里?”

    “教授,我準備發在《星辰》學術期刊!”

    方晨毫不猶豫的說道︰“論文發在頂級學術期刊上,固然風光無限。

    但我個人認為,只要論文質量過硬,完全可以發在國內期刊上。

    恰好我們星辰大學的校辦企業星辰出版社,名下擁有《星辰》學術期刊。

    為什麼我不直接發在學校期刊上呢?”

    听到這話。

    李維欣慰的笑了笑。

    方晨的想法,和當代主流大學生,截然相反。

    他們都以論文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為榮。

    而方晨卻心甘情願把論文發在《星辰》學術期刊上。

    這一點,真的很令人欽佩!

    ……

    另一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星辰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某間辦公室內。

    大一新生吳冕,正在請通信工程領域的教授沈朗,指點自己的論文。

    電腦屏幕上。

    顯現論文標題《世界最快光通信技術》。

    沈朗看到標題後,微微一愣。

    什麼情況?

    眼前這位大一學生,竟然說研發出世界最快的光通信技術?

    沒搞錯吧?!

    帶著強烈的好奇。

    沈朗耐心的閱讀論文。

    內容提到。

    吳冕研發出一種世界最快的光通信技術,單波長傳輸速率,達到每秒160吉比特,相當于每秒可傳輸4部兩小時長的電影。

    這個速率,是通信界現有傳輸速率的16倍!

    通常來說。

    用電信號傳輸,單波長傳輸的速率極限,是每秒100吉比特。

    而光信號通信,潛力更大。

    但缺點是,傳輸距離一旦延長,信號會變得很差。

    這是由于光信號的波形,發生了畸變。

    吳冕在不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的情況下,自主研發出一種新型通信裝置,能在光信號傳輸時檢測到信號的波形畸變,然後將信號恢復原狀。

    能將信號波形畸變恢復原狀的通信裝置,以前通信界就有,但檢測和矯正的精確度不高。

    這一次,吳冕自主研發的新型通信裝置,能把舊裝置的檢測和矯正精確度,足足提高200倍以上,而且可以適應各種溫度和氣壓變化。

    實驗過程中。

    吳冕使用80公里長的色散移位光縴,進行試驗。

    光縴的溫度從5攝氏度,變化到45攝氏度。

    用新技術傳輸的光信號,基本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具體的實驗數據。

    論文里羅列的清清楚楚,讓人一目了然。

    “妙啊!”

    沈朗教授,拍案叫絕道。

    光縴通信,利用光波作為載波,以光縴作為傳輸媒質,將信息從一處傳至另一處的通信方式,簡稱為“光通信”。

    自從20世紀60年代起,科學界就開始光通信的研究和探索之路。

    20世紀80年代,第一代光通信技術已經很成熟,主要以短波長光源和多模光縴為標志。

    隨後,第二代光通信技術得到飛速發展,以長波長光源和單模光縴為標志。

    現階段,科學界正在研究全光化和光集成化的光縴通信技術。

    全光化通信技術,指的是在中繼器中光信號直接被放大,省去了光—電轉換和電—光轉換過程。

    全光化的光集成化功能,大大減少了中斷器和光端機的體積,降低了功耗和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但缺點是,傳輸距離延長後,信號會變差。

    整個通信領域,暫時沒有方法,能解決這一難點。

    而現在……

    吳冕研發出的新型通信裝置,能讓光信號在長距離情況下,依舊非常穩定。

    顯然,該技術為建設傳輸速率更快的新一代光通信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沈朗好奇道︰“小吳,你使用80公里長的色散移位光縴,進行通信實驗,莫非你得到了100萬元的學術基金?”

    “是的!”

    吳冕點點頭︰“我家庭條件一般,根本沒有資金完成這樣的實驗。

    幸虧星辰大學基金會,推出面向學生的學術基金。

    我提出項目申請後,順利通過,得到了100萬元的學術基金,這才有錢購置試驗用的光縴。”

    “原來如此!”

    沈朗恍然。

    他沉思片刻後,說道︰“你這篇論文,質量極高,沒什麼需要修改的地方。

    任何國際頂級期刊都願意對外刊登你的論文,具體投稿哪家期刊,全憑你心意。

    我個人只給你兩個建議。”

    吳冕連忙說道︰“沈教授,請您指點!”

    沈朗緩緩說道︰“第一,在你對外刊登論文之前,你最好先去申請相關技術專利,免得後續產生任何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在超高速光通信領域,你這項技術非常重要,能大幅度提高光縴通信速度和傳輸速度。

    但你接下來,還需要對該技術進行不同距離的驗證。

    比如120公里試驗光纜驗證,比如500公里試驗光纜驗證等等。

    光憑學術基金的100萬元資金,不足以讓你多次進行試驗。

    資金方面,我可以幫你向星辰大學基金會申請,爭取獲得更多的學術基金扶持。

    或者我可以幫你聯系通信領域的泱企。

    他們應該對你的技術專利,非常感興趣。”

    說到這里。

    沈朗從桌上,拿出一張自己的名片,遞給吳冕︰“有什麼需要幫助,打老師電話!”

    “謝謝教授!”

    吳冕緊緊捏著名片,非常感動。

    他先前只想著發表論文,沒細想論文發布後的專利問題、後續試驗經費問題。

    但這些東西,沈教授都想到了,而且願意幫助他。

    對此,吳冕心里感激萬分!

    ……

    另一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星辰大學,天文學院。

    某辦公室內。

    胡雲林教授,面帶震驚道︰“小田,你確定嗎?你真的觀測到一顆位于太陽系的新天體?”

    “胡教授,我確定!”

    大一學生田齊,鄭重的點點頭︰“我在論文里詳細記錄了我發現新天體的具體始末,請您過目。”

    听到這話。

    胡雲林,耐心的看起了論文。

    電腦屏幕上。

    論文標題,名為《太陽系中的遙遠天體,人類探索的未來目標?》

    開篇提到。

    宇宙總是充滿驚喜,每當人類自以為已經洞悉了某個領域的奧秘,總會有新的發現來打破這種認知。

    今年4月份的時候。

    天文學院的大一學生田齊,在星辰大學校內天文台,利用巨型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外圍的天體。

    這時,田齊意外觀測到,一個天體在超過3.1小時之內,移動了4.6角分。

    顯示距離,約為100天文單位。

    今年5月份時,田齊繼續在學校天文台,觀察這個天體,以及觀測它的公轉軌道。

    經過詳細探測和追蹤。

    田齊把這個未知的紅色新天體,暫時命名為“塞德娜”。

    塞德娜,是一顆矮行星,位于外太陽系巨行星軌道之外,是一個冰質的天體,表面溫度是零下240攝氏度。

    它體積大小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40天自轉一次。

    他還擁有一個令人咋舌的橢圓公轉軌道,公轉周期約為年。

    塞德娜的近日點約為76個天文單位,遠日點為937個天文單位。

    這一發現,意味著它成為近日點距離太陽最遙遠的天體。

    至于為什麼取塞德娜這個名字?

    原因在于。

    塞德娜在神話傳說里,是創造北極海洋生物的造物女神,生活在海底冰窟里面,與這個天體寒冷的表面很搭配。

    起初,田齊一度以為,塞德娜是太陽系的第十大行星。

    不過……

    當田齊確定塞德娜的體積,比冥王星還小時,便知道它已經沒有加入太陽系行星家族的機會。

    盡管如此。

    他在這篇論文里,各方面數據都記錄的非常詳細。

    從演化形成的原因,到軌道特性、物理特征、行星體積參數等等,都一一進行記錄。

    看完論文後。

    胡雲林教授,贊嘆連連。

    他開口道︰“小田,曾經人們普遍認為柯伊伯帶是冥王星等天體的唯一棲息地。

    但現在……塞德娜的現身,打破了這一認知。

    我們不禁思考,在柯伊伯帶之外的更廣闊宇宙空間中,是否還隱藏著令人驚嘆的大型天體?

    我們又該如何界定太陽系的邊界?

    退一萬步來說。

    塞德娜獨特的軌道特性,注定使其成為研究太陽系邊緣天體的關鍵對象,為我們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我有預感,這篇論文問世之後,會轟動整個天文學界!”

    听到胡教授的夸贊。

    田齊顯得非常謙虛。

    因為他知道,這次能夠發現塞德娜,多少存在一些僥幸的因素。

    ……

    同一時間。

    星辰大學各個學院之內,都遇到了類似的情況。

    各學院學生,拿著自己的論文,來請教授們指點一二。

    這種事情,原本很正常。

    誰也沒有往心里去。

    畢竟學生請老師答疑解惑,再正常不過。

    但是……

    當各學科教授們,注意到星辰學子的論文質量,絲毫不比頂刊論文差,部分論文甚至能轟動整個科學界!

    對此,他們感慨萬千。

    星辰學子個個才華橫溢,有著夸張的學術造詣!

    原本他們以為最妖孽的學生,是體育學院狂破全國紀錄的運動員。

    現在想想。

    最妖孽的學生,其實是那些一心一意專研學術的星辰學子!

    喜歡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請大家收藏︰()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方便以後閱讀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第39章 頂級論文井噴,星辰學子驚才絕艷!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第39章 頂級論文井噴,星辰學子驚才絕艷!並對重生千禧年,我創建世界第一高校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