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之後,常順就開車直接導航去了qp區三舅媽所說的那處渣土場。
    他到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兩點了。
    因為目前不允許渣土車白天運送渣土,所以這里看不見渣土車,只能看見一堆堆的渣土沿著一處佔地面積約六七十畝地的大堰塘周邊倒著。
    所倒的土堆也不算多,看樣子是最近兩三天才開始施工。
    放眼望去整體看,這里似乎是在建一處大的公園。
    而挖掘渣土的特殊年代的垃圾場,距離堰塘那邊不算遠,大概兩三里路。
    這個來時的路上,他開車看到過,那邊停著的有挖機、有十幾輛渣土運輸車。
    其實類似于這種轉運六七十年代生活垃圾的情形,在拆遷區、渣土場他以前也遇到過,還發現過不少有價值的物品。
    把車找了一處地方停好,常順換了一身衣服、鞋子,戴上手套,背了一個雙肩包向著倒土的位置走去。
    或許是上午周邊撿破爛的人過來尋找了一遍,所以下午這里基本上看不見其他人。
    能看見的,也都是遠處在菜地里面忙碌的人。
    用了大概五六分鐘,他就走到了第一處渣土堆。
    剛才在過來的路上,他發現這邊的一些地面,特別是沿著堰塘邊緣一定距離的一條路面,都是用磚塊鋪成的。
    磚塊是拆遷區拉過來的磚渣,先前肯定有鐵,被別人撿過、砸過。
    這些從一些水泥板、水泥澆築的大梁碎渣痕跡就能夠看出來。
    路面並沒有完全鋪完,只是鋪了一段距離,估計這幾天晚上還會有渣土車拉磚渣繼續鋪地面。
    在磚渣路面與泥土路交界處,那里停著一輛推土機。
    不用說,現在是為修路服務,晚點也會推平倒過來的渣土。
    第一處渣土堆,看著局部位置露出來的少許泥土,因為氣溫低的原因,還保持著濕潤。
    眼見之處,有一些六七十年代或者之前的生活垃圾,廢棄物品,比如說︰
    因為時間久,但還沒有完全腐蝕完的老干電池以及已經腐蝕完只剩下中間部分的碳棒、電池其它配件。
    一些老玻璃藥瓶,這些玻璃藥瓶,大多數為醫院用過的不同型號、不同大小,顏色也各不相同的藥瓶。
    一些盤子、碗、茶杯等瓷器的殘片。
    一些老酒瓶,罐頭瓶,陶器、瓷器的碎片。
    當然,還有一些碎瓦片、磚塊、石頭,塑料制品。
    總之,渣土里面的東西種類很雜。
    目前是在相對干燥的條件下查看土堆,表面有不少的灰塵,如果是在大雨沖刷過後查看,那樣會更加的清晰,說不定能發現小件的藏品。
    圍著這堆土轉了一圈,他發現有兩個玻璃老藥瓶、一個老酒瓶、兩塊瓷片比較有收藏價值。
    玻璃老藥瓶,都不大。
    其中一個藥瓶,顏色咖啡色,是一個長頸瓶,長度約12公分。
    另外一個藥瓶,透明色,柱子狀,長度約10公分,最大直徑約1.5公分。
    這兩個藥瓶因為工藝的原因,能從外面看見玻璃里面有不同的氣泡。
    它們的年份都是民國時期。
    價值的話,不算貴,網上單個的售價在20元到50元之間。
    現在的行情沒有幾年之前好,最初這類東西,在網上購物剛興起的時候,價格能翻上一倍。
    不過常順現在尋找東西,不需要花本錢,也不指望售賣。
    他現在的打算,收藏能不花成本就不花成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全國各地到處玩,遇到機會抽時間撿一些東西,長期下來,也能成為一個藏品數量豐富的收藏家。
    沒人規定搞收藏就一定需要花錢的。
    其實不用花錢收藏才是最快樂的。
    當然,除了這兩個藥瓶,渣土堆里還有藥瓶年份也能到民國時期,但體型太大,攜帶不方便,就被他忽略掉了。
    老酒瓶也是玻璃瓶,它看上去像汽水瓶,顏色土黃色,瓶子的下面部分以及頸口部分有復雜的幾何、花卉紋飾。
    整體看上去比較特別,玻璃瓶身同樣可以看見大小不同的氣泡。
    看其年份,應該是五六十年代。
    關于這種玻璃制作的瓶子,在五六十年代或者民國時期,其價值往往比陶器、陶瓷器、一般的瓷器價值更大。
    畢竟那個年代,由于技術原因,玻璃工藝通常更加復雜。
    兩塊瓷片,一塊是盤子的殘片,另外一片是花瓶殘片。
    盤子殘片,是青花瓷,只剩下了大概三分之一。
    這三分之一,面上的圖案有一個仕女,一棵樹以及遠處的山水風景。
    仕女只剩下大概四分之三完整。
    它的年份是清朝時期,盤子的背面有一個“豆腐章款”。
    所謂的“豆腐章款”,就是一種方形的款式,雍正時期最為流行,有豎條款、紀年款。
    民窯瓷器、官窯瓷器都可能有。
    只不過官窯更加的規整。
    這種仕女圖案的盤子,不論是瓷片還是完整瓷器,他之前都遇到過。
    花瓶殘片,是粉彩,面上的圖案是花鳥。
    這塊殘片比較大,屬于瓶身部分,還有“一耳”,“耳朵”似龍形,屬于雙耳瓶。
    它的年份是民國時期。
    民國雙耳瓶很常見,很多花瓶都會采用這種樣式。
    其實渣土堆里面的各種碎瓷片並不少,五六十年代包括之前的都有。
    只不過它們都是粗瓷或者無圖案瓷片,這些收藏價值並不大。
    對于普通人來說,看見一些瓷片,特別是這種近現代的混合土,他們根本不會撿。
    畢竟不認識,瓷片那麼多,他們總不能盲目的把看見的都撿回去。
    也只有搞收藏的或者說有了一定了解之後的人,才會選擇性的把它們收集起來。
    第一堆渣土,都是一些普通的東西。
    常順過來的目的,當然還是想尋找到官窯瓷器或者瓷片、又或者其它價值更大的物品。
    也不知道其它的渣土堆里面有沒有。
    他也知道有這樣的可能性,不管怎麼說,土層都是特殊年代的土層,幾率比其它渣土堆要大上許多。
    把尋找到的物件都包好放進背包里,他又看向了第二堆渣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