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廠不是機械之類的重工業,紗廠在一定程度上和礦工很像,可替代性很高,所以相比于重工業,他們的工作環境更加惡劣,為了保證紗錠質量,很多紡紗車間的環境都是濕熱為主,中暑在這里都不叫病,而且工作時長遠比機械廠更加離譜,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那都是常態,而且經常為了節約電費,車間里面的亮度也就是勉強照明,所以很多工人的眼楮都有問題。
    在這種環境下,禮義廉恥什麼的,基本也就不怎麼考慮了,很多女工為了應付這種極度濕熱的環境,只穿一條半截褲,而相對昏暗的燈光,也就成了她們最後的遮羞布。廠里有廁所,但是沒人去,因為離開工位時間長了要扣錢,所以很多人都是在車間里找個旮旯直接解決問題,可以說要說工作環境之惡劣,紗廠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礦工也不行。
    而工資,一個熟練的紡紗女工,一個月的工資,僅僅足夠養活自己外加一個小孩子,稍微再大一點,都養不活,而且很多半大小孩,就直接開始在廠里干活養活自己,運送紗錠,運送棉包等等,干活的都是孩子,可以說一個紗廠,就是一個婦女兒童的集中營,張平的堂弟張順,確實符合紗廠的招工要求,但是他敢讓張順進紗廠嗎,至于他們這種重工廠,他自己的親身經歷,還不夠嗎,一個月一塊大洋,還得簽什麼協議,死走逃亡各安天命和廠里無關,他敢讓他來嗎,條件好的工廠也不是沒有,可是張平一個工人,也沒有這個門路啊。
    但是張平誤會了,他以為,這封信是他大伯讓他堂弟寫的,所以在這一次回信里面,他詳細的介紹了現在的工作環境,並且再三強調,他能有現在的待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讓他大伯一定要好好想想,他堂弟,來了未必能有太好的待遇。
    接到信的是張順,他沒有對他父母隱瞞這件事,三個人對張平信里說的東西倒是也沒有不信,覺得張平糊弄他們,畢竟他們也算是鄉長的親家,和保長也有親戚關系,稍微問一下不涉及個人利益的問題,還是沒有問題的,哪怕是知道張平沒有騙人,但是張順也對張平產生了嫉妒心和分別心,不過他倒也沒有想要破壞張平的工作或者說把張平弄死什麼的,只是想著能不能從張平手里把錢掏出來。
    而且這封信最後也給張大伯說了一聲,現在寄信太貴了,他以後要少往家里寫信,半年一封就差不多了,還不如攢下錢來,等他哪天請下假來,回家孝敬大伯呢。現在寄信,從津門到通縣,送信上門,一封信八角錢,就這點距離,也確實是不便宜,而距離稍微長一點,津門到京城居然需要一元二角。電報就更離譜了,一把別人都發不去,一個字貳角肆分,關鍵是,那些報頭,抄送,地址什麼的都算字,一封電報直接砸進去一個人的工資,可是一點都不稀奇。
    不選擇送貨上門也行,就在當地郵局里扔著,你來的快,還能找到,來的慢了說不定就引火了。而且保密什麼的,沒這一說,想拆就拆。像建國之後一樣,利用人民郵電寄糧食,你寄不起,運費太貴,寄錢,更是做夢,收信人絕對收不到,甚連任何有價物資,都有可能被故意寄丟。不過現在南方地區,已經有了電匯和掛號信了,理論上不太可能寄丟,但是也不好說。
    二六二七兩年,可以說是風調雨順的兩年,但是這兩年老百姓可以說是過上了地獄一般的生活,南邊開始北伐了,而且第一次北伐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一路北上,可以說惡戰不少,但是沒有一次能夠成功阻攔他們北上的腳步。巡閱使手底下這批人在進行了詳細對比之後,又咨詢了一下洋人的意見,明確知道自己是很難保住直隸地區了,所以直接加大了對百姓的剝削。
    直接派出清鄉隊對廣大農村地區進行大規模清剿,家里僅有的保命糧,也被人搶的干干淨淨,準確點說人家不是搶,而是買,只可惜給的錢,都不如後世的練功券值錢。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兩年,居然出現了大規模饑荒和逃難的情況。大家都知道巡閱使是關外來的,所以不敢出關試試運氣,很多人就向西翻越太行山,進入了晉綏地區,也有一部分南下,進入了中原地區,賣兒蠰女的增加,大名鼎鼎的怡紅院居然出現了降價搶奪市場的買方市場,各種亂七八糟的信仰也應運而生,可以說,亂的一批。
    小馬各莊相對平穩一點,畢竟貝勒爺和巡閱使還是面子上的盟友,而且後面還有東洋人牽制,張家日子過得雖然艱難,但是也不至于背井離鄉的去逃荒。但是其他人可就不好說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破產大地主,很多土地連跨幾個村子的地主,家里都當上鄉長的地主都因為這一次橫征暴斂破產了,但是他們有錢,淘進了城市,日子還能過,只是也是勉強,只等著再有部隊打過來,他們好直接當帶路黨。
    津門這邊,趙四也破產了,哪怕他娶了一個帶英媳婦,有一個醬油喝多了的兒子,而且背靠東洋人,依然破產了,人家把他家的倉庫全都清空了,只給他留下了六張紙,每張紙等于十萬大洋,這也是巡閱使新發行的專攻直隸地區的貨幣,說白了就是用來搶劫民間資本的。但是婁家有東洋經理,而且婁半城的便宜老丈人也打了招呼,所以這一次對民間資本的搶劫並沒有波及婁家的工廠,張平的工作也算安穩,畢竟是我選的主角,多少帶點氣運。
    趙四準備南下,看看南邊有沒有機會,所以把自己手底下的產業全都低價賣給了婁家,婁家的產業一下子翻了一番。而且被稱作民族工業之星的堿廠和鹽廠,也全都搖搖欲墜,人家老板為了能夠保下堿廠來,也把鹽廠賣給了婁家,好家伙,不算背後有外資背景的工廠,婁家現在是津門第一,厲害了。
    喜歡日記︰系統請大家收藏︰()日記︰系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