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們一家能在貝勒府當差,這個真和何大清這個名字有關系,人家貝勒爺就是覺得一個能給孫子取名叫大清的人,必然對大清是忠心的,所以直接就把人招了進來。這年頭,能在貝勒府當差,就已經算是美差了,別的不說,何大清才五歲,就能認得不少字了,放到一般人身上誰敢想。
    明顯比一般人過得好的何大清不是我們的主角,相比而言他是特例。什麼,何大清家還不算好?他爺爺作為貝勒府的廚子,一個月十三塊現大洋,媽媽作為貝勒府的奶娘,一個月十五塊現大洋,他爹作為府里的采購,一個月十二塊現大洋,他奶奶作為漿洗婆子,一個月也有三塊大洋。這就是四十三塊現大洋,這個時候米價稍貴,一個大洋只能買三十斤左右的米,更何況貝勒府管吃不管住,就連何大清一個只有五歲的小屁孩,一個月也有幾個銅元或者幾角銀子,這還不算賞錢。
    貝勒爺也是要面子的人,畢竟宮里出來的老人了,直接給那些不知道下個月還有沒有用的紙幣,那不是給給咱們爺們丟臉嗎,所以,何家一家五口,領到的都是大洋,甚至是銀錠子,要不怎麼說他們也算有錢人家呢,畢竟技術人員
    這一次的主角張平,和何大清也有一點點關系,現在張平所在的小馬各莊,里面所有的土地,都是這個貝勒爺的,甚至周邊的地也是這個貝勒爺的,張平一家只是貝勒爺家的佃戶。以前這里可不是那麼回事,想當年張家雖然不是什麼大戶人家,但是家里也是有地的,一家十一口,耕種著十幾畝自留地,再到貝勒爺家包幾畝地,偶爾還能去運河上,干點活,買點糧食回來,一家人勒勒肚子也能勉強活下去。這種家庭,在這一片,有四十幾戶。
    只不過,前幾年,遭了一場兵災,來了幾個大爺兵,來找他們借錢,打了借條,說的可好听了,上面的大帥要打仗,找洋人賣火器,所以,找張家借點錢花花,等大帥打完了仗,讓他家拿著借條去縣里找人要錢。說的可好听了,是借,但是走的時候,家里連個身成型的衣裳也沒有了。就連四只還沒有開始下蛋的小母雞,都被現場吃了。走的時候真的打了欠條,上面沒說一共拿走了多少東西,只說是作價一千塊大洋,一個月還給一分利,張家也不敢說啥,不過他們家也確實沒有值一千大洋的東西,真要是如數奉還,那張家可真就賺大了。
    一家子人得吃飯啊,沒奈何,只能去找貝勒爺家借糧食,借錢,而且還是拿自家的地做的抵押,那時候張平的爺爺還活著,他也知道這事辦不得,可是不借當時餓死,借了,最多也就是把地全還回去,以後純純當個佃戶。貝勒爺當年的一個書童,代表貝勒爺下來管著這一片的土地,順帶充當保長。貝勒爺“心善”,見不得窮人受苦,所以就和張家說好了,也不要利錢了,也不拘時間,張家什麼時候從縣里要回錢來,什麼時候還賬就行。
    就是這種臨時拆借,大家也都不方便,抵押得高一點,要不他這個書童沒法給貝勒爺交代。張家一開始也不同意,我共就借十五塊大洋,你就要我十幾畝地,這也太坑人了,結果出去轉了一圈,別說錢,就連糧食都沒有借到一粒。無奈只能繼續找保長對付去了,但是保長咬死了,就張家的那十來畝薄田,最多借給他四十塊大洋,再多了沒法和主子交代,要是看不上,只管出去另找他人,他們絕對不攔著。可是除了貝勒爺家,哪里還有別的出路啊,可是得活著啊,所以,四十就四十吧,有貝勒爺這塊牌子,賣地也賣不上價去。
    張家那個時候都已經想到了,這筆錢拿不回來了,畢竟這個借條也太離譜了,一千塊大洋,就算把張家賣了,也賣不出這麼多大洋來,一個月還給一成利錢,鬧呢,這要是借上一年,利錢比本錢還高,怎麼可能。所以他們想的就是收了這一季高粱之後,就把地抵給貝勒爺一家,然後當佃戶去,周邊的人都是這麼想的,這附近三個村子的人全都被迫購買了這一次的戰爭債券。
    甚至都在自我安慰,當自耕農有什麼好的,雖然說縣里只收百分之三十五的稅,但是,鄉里加點提留,各級再加點疏捐,實際上自己能留下的也只有三四成,而且要是趕上加稅和臨時征稅,說不定這點都不夠交的,這一次不就是嗎。要是當佃戶,就不用這麼麻煩,貝勒爺能全都擋回去,自己只要交點人頭稅就行。說是這麼說,但誰不是心疼的一跳一跳的,這可是地啊,幾代人傳下來的買地就是敗家子啊。
    大家都這麼想,估計讀者也會這麼想,這張不靠譜的借條,肯定是泡湯了。偏偏事情發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過了差不多三個月,高粱熟了,想要把地抵給貝勒爺家的時候,保長還堅決不要,說反正也沒利錢,縣里給了錢就把賬清了,畢竟,地,那可是可以一代代傳給後人的,貝勒爺一心向善,大家都是鄰居,也不想為難各位,等以後再說。
    賬沒還,貝勒爺也不要,弄得大家都提心吊膽的,生怕後面有什麼大招在後面等著呢,貝勒爺可是姓金呢,這可是他們絕對惹不起的存在。結果貝勒爺的後招沒有等來,反倒是等到了縣里的消息,大帥打贏了,為了兌現承諾,讓他們四十來戶拿著當初的借條去縣里領錢去,這可把張家一家人高興壞了,一千塊大洋,一個月一成利,現在可是五個月了,這可是一千五百塊大洋啊。
    听說南邊分地呢,到時候,貝勒爺家的錢不還了,全家到南邊也買上一大塊地,送小的去上學,給兩個大的找個媳婦,給閨女攢點嫁妝,多好啊。萬一小的學出來,張家也就起來了。
    喜歡日記︰系統請大家收藏︰()日記︰系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