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140章 性空妙有彰覺明,七大因緣顯道心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140章 性空妙有彰覺明,七大因緣顯道心

    我們繼續看何曉娜《佛道賦今論》第三十六篇的論述︰感知本身的自性本空決定了一切存在的無自性,這就是無上菩提的元明之道,即緣起性空。世間種種如是生,如是滅,“如是”又何曾生滅呢,這如是即感知。

    佛學無上菩提性覺妙明與道學元明的道,于萬物而成“妙明”,于自體了無所得又何以妙明呢?所以,道賦予生命以感知得以彰顯妙明之性,道即感知,感知即道,即名為心者。大家可以通過自心仔細思維,不難理解,感知脫離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感知本身也就無處追尋了,但識種在感知覺明中就能剎那妄成,比如離了一切見聞覺知包括肉身,我們當下就能判斷是“我”或者不是“我”的感知覺明。進而,“我”住于覺明被加工成“我的”,包括身體,父母,夫妻,子孫,財富等等覺明法義。

    所以,感知本身獨立于“有無”二義,即自性本空。又能于二義中成就一切存在相,即緣起性空。這種看似矛盾的辯證,恰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當我們將“我”與“我的”固化,就如同在流動的水面上刻舟求劍,將剎那生滅的覺明認知,凝固成永恆不變的實體。執著于“我的身體”,便會恐懼衰老與病痛;緊抓“我的財富”,就會陷入患得患失的焦慮。這些執著,本質上都是將無自性的因緣聚合,錯認為實有的自性存在。但支撐這一切發生的感知本身,離一切相法,又獨立不改,非“有無來去”之義,于妄立一切處所而能彰顯了義,即名為“自性本空,覺明妙有”。

    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對“我”與“我的”的妄執,正是輪回痛苦的根源。就像春蠶吐絲,層層包裹自己,卻渾然不知絲線本無實質。而佛學的無上菩提與道學的元明之道,正是要引導我們斬斷這虛妄之絲,照見心性的本來面目。當修行者通過持續的觀照,不再將覺明錯認為“我”的私有屬性,便能體悟到︰心既非實有,亦非虛無,而是如虛空般包容萬物,又如明鏡般映照萬象,卻不沾染絲毫痕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修行來印證這一真理。當憤怒升起時,不急于抗拒或認同,而是觀照這憤怒如何在念頭、情緒、身體反應的因緣和合中產生;當喜悅出現時,也細細覺察這喜悅如何依賴特定的外境與內心狀態而顯現。每一次這樣的觀照,都是對萬物“無自性”與“緣起性空”的深度勘驗——性空覺明,如如不動。久而久之,便能在這生滅變幻的感知覺明中,證得如如不動的智慧,達到“煩惱即菩提,世間即道場”的究竟境界,這也正是無上菩提與元明道體的真實彰顯。

    人們“我”相堅固,把一切性明感知本身于覺明中被加工為“我的”,恰似將流動的溪水禁錮于陶罐,把剎那生滅的覺明感知凝固成恆常的實體。感知本身並無獨立、恆常的固定存在形式,其生滅了義皆依賴六根與六塵的因緣和合。例如,當味覺的感知脫離食物的滋味、舌頭的觸覺、意識的分別,“酸甜苦辣”的體驗便瞬間消散,但支撐它們的感知本身又不來不去,就在這里,當用當有,即名“如來”。一切存在雖無自性,是名如來,即名如是,但種種如是,皆不改其感知覺明的本來面目。所以無自性即如是自性,亦是“無自性即空性”的生動注腳。

    而識種于覺明中剎那妄成的“我”之判斷,更是對一切存在“無自性”的反向印證。即便剝離所有見聞覺知與肉身,那“是我”或“非我”的覺照仍在流轉,卻如水中泡影,看似清晰實則虛幻。比如波浪與水︰波浪看似有獨立形態,實則是水受風力推動的暫時顯現;“我”的感知覺明亦如此,脫離因緣條件比喻風)便無實體比喻水),這里無實體就是“如”如不動的空性感知。雖說空性,以其性明的本質,它能在因緣和合中成就“我的身體”“我的財富”等萬千法義,此即“緣起性空”——因無固定存在實體,方能隨因緣現起一切相狀。

    將這一智慧延伸至現代困境,便能深刻理解一切“存在”無自性的現實意義。人們執著于“我的名譽”,本質是將他人評價、社會輿論等因緣聚合的產物,錯認為實有的自性存在,故而因批評而憤怒;如果體悟到名譽“非實有”的性空本質,便能超越這種虛妄的分別。面對成敗時亦復如是︰失業者若執著于“失敗者”的標簽,是將職業狀態與自我本質強行綁定;若領悟到“我”無固定本質,不過是職業環境、個人選擇等因緣變化的義法結果,便能超越二元對立,以更從容的心態接納生命于空性覺明中流動。但這一過程中,感知本身才是支撐“覺明真識”的根本,並且感知圓滿包含“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七大構成生命和世界的元素。這也是修行者通過體悟無自性世界,破除實有執著、獲得內心感知自由的修行實踐。

    這圓滿包含“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元素的感知,恰似七弦共振,奏響生命與世界的因緣妙曲。 “地” 象征物質形態的堅固性,如肉身骨骼,但若抽離其他因緣,不過是微粒聚合; “水” 喻示流動與黏合,如同情緒的起落、體液的循環,無恆常定性; “火” 代表能量與溫度,恰似心念的熾熱或冷漠,皆隨外緣生滅。當我們執著于“我的身體”為實有,實則是將地水火等元素的短暫和合,錯認作永恆實體,如同將散落的琴弦視為獨立樂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風” 象征運動與動力,正如感知的生滅流轉離不開六根與六塵的互動; “空” 直指無自性的本質,若沒有空間容納,一切元素皆無所依,恰如脫離色聲香味觸法,感知便無處落腳。而 “見”與“識” 則是覺明的核心——“見”是直觀的覺察,“識”是分別的作用,二者在因緣中剎那生滅,卻被識種固化為“我見”“我識”。例如,當我們“看見”一朵花,實則是光線火)、眼球地)、空氣風)、視覺神經傳導水)、空間空)、視覺認知見)、概念分別識)等七大元素的共同作用,若缺少任一條件,“看見”的感知便不復存在,這正是“緣起性空”在生命感知中的具象化呈現。

    修行者若能于七大元素的和合中觀照無自性,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打破執著的枷鎖。比如面對疾病,若領悟到肉身的“地大”不過是元素聚合,“水大”的失衡引發病痛,便能超越對“我病”的恐懼;遭遇人際沖突時,若覺察到憤怒源于心念火)、語言風)、情緒記憶識)的因緣踫撞,而非對方或自我的“實有過咎”,便能以空性智慧化解對立。最終,當七大元素的因緣聚散不再擾動覺明本心,感知便回歸“自性本空,覺明妙有”的元明之道——如七弦歸靜,卻蘊藏奏響萬千妙音的無限可能,此即無上菩提在生命感知中的圓滿彰顯。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40章 性空妙有彰覺明,七大因緣顯道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40章 性空妙有彰覺明,七大因緣顯道心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