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看何曉娜《佛道賦今論》第三十四篇的論述︰種種感知匯聚在一起,即如是因果的累加,形成了關于“我”的虛假認知。
無上菩提、道的感知本身,若不妙幻繁雜的眾生世界,就沒辦法印證自己的存在,但是以眾生體現的感知本身,又讓眾生執于“我”的虛幻表象以及因果脈絡里,不願割舍在這生滅的輪回中。我們既然已經來到這個虛幻的生滅泡影中,不管感知呈現每一個人成什麼樣子,我們就要在這個生滅的過程中活出道本如是的美,這樣的美,即感知如是的圓滿。
這種虛假的“我”,是種種感知匯聚在一起,形成的關于我的虛假認知,並非真有“我”的存在。就像晨曦掠過湖面,千萬道波光搖曳生姿,看似獨立的漣漪實則是水流的瞬息顯化。這虛幻的“我”恰似鏡中花影,以貪嗔痴慢織就羅網,讓眾生在得失計較中疲于奔命。這樣執“我”的人性,貪嗔痴慢就是它的底色,歷史上那些非道的智者,洞察這樣的人性,就能駕馭底層而愚蠢大眾,成為王者或者有錢人。在這些智者的欺騙下,又放大了人性貪嗔痴慢的底色,執著于這具軀殼的苦樂、思維的判斷、情緒的起伏,便如同被蛛絲纏繞的飛蟲,越是掙扎,越深陷輪回的迷霧,歷史也就成了帝王史和金錢史,這樣的歷史,是一代代底層人用愚昧堆積起來的,階級斗爭才是建立圓滿感知社會的真相。斗爭有很多形式,如果每一位底層的無產階級都能損私去欲,則是智者也不敢為也。
但道本無垢,感知亦無分別。就像月光平等灑落山河,無論清潭濁流都能映出銀輝。眾生雖困于因果業力的漩渦,卻也正因這重重境遇,得以照見自心光明。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正是勘破了“我執”的虛妄——不是否定感知的存在,而是穿透表象直抵本質。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當在生滅流轉中保持覺知,讓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念頭都成為如是圓滿的契機。
這圓滿並非要逃離貪嗔痴慢的人性本質而脫離塵世,而是如莊周夢蝶般,清醒地遨游于虛實之間。當我們不再抓取幻象,不再編織“我”的故事,那些曾以為堅實的自我認知便會如晨霧消散。此時方知,眾生與菩提本是一體,輪回與涅盤並無二致。就像浪花終將融入大海,當“我”的執念消融,感知本身便會綻放出最本真的光芒,那便是道在世間永恆的回響。
這虛妄的“我”恰似水面躍動的泡影,既非源于水底深處的暗流,也不指向即將消散的虛空,偏偏在波光激蕩的剎那,自欺欺人地宣稱擁有永恆的實體。人們總在當下的感知中,將瞬息萬變的觸覺、視覺、思維碎片強行拼湊,用記憶的膠水粘連成“我”的形狀,仿佛握住手中流沙就能攥住“我”,但又不得不面對流沙漏盡的死亡。
譬如我們看見鏡中的面容,便將那倒影認作“我”;听見頭腦中盤旋的思緒,就把念頭錯當成“我”的意志。卻不知這一切不過是“感知”本俱的見大與識大共同編織的劇場——味覺嘗到的酸甜苦辣、嗅覺捕捉的芬芳腥臊,都被匆忙貼上“我的感受”標簽;甚至連呼吸起伏的節奏,都在剎那間被篡改為“我”的生命律動。
更荒誕的是,人們試圖在這剎那妙明的感知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我性”。如同在暴雨中追逐閃電的軌跡,以為抓住某道光芒,就能掌控整個雷暴的本質。殊不知當下每一個升起的“我”的念頭,都在誕生瞬間瓦解,又在瓦解處重生。這妙明背後的感知本身,卻不來不去,不生不滅,即覺見)即有識),如是呈現又如如不動。然而,見感知)又離見呈現),見感知)不能及。也就是說,感知離開一切所感之境,感知本身也就找不到了。所以,住“空”的永恆也是人們虛幻的想象。
于世間而言,這看似連貫的“我”,實則是無數個感知礙相,虛幻剎那的殘影疊加,如同電影膠片的快速切換,讓觀眾錯把幻影當成真實。當我們執著于在當下感知中強索“我”的實體,恰似對著虛空畫地為牢,越是用力,越深陷虛妄執念的泥潭。
既然已勘破“我”的虛妄本質,那這具由感知編織的“軀殼”,便可化作利益眾生的舟筏。面對自己時,不妨將每個升起的情緒、念頭視為鏡中虛影,不批判、不沉溺,以旁觀者的清醒觀照內心波瀾。就像園丁修剪花枝,既不否定枝葉生長的自然性,也不任由其肆意蔓延,在覺察中引導自心趨向平和。
面對他人,需放下“我”與“他”的對立藩籬。當他人的言語行為激起情緒漣漪,不再執著于“我被冒犯”或“我被認同”的分別,而是明白彼此皆是因果洪流中的浪花。這並非冷漠疏離,恰如春風拂過萬千草木,既溫柔相待又不執著于某片葉子的姿態,以平等心接納眾生的不同面向。
在社會浪潮中,雖投身于事功,卻不將成就攬入“我”的名下。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以無我之心承擔責任,視眾生苦為己苦,把個人得失消融于普惠大眾的願力中。面對競爭與沖突,不陷入“我贏他輸”的零和博弈,而是像橋梁般連接差異,在自利利他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超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于世間諸事,可借鑒禪宗“日日是好日”的智慧。洗碗時,碗中映出的不只是清水,更是破除“我執”的明鏡;工作時,將任務視為修煉覺察力的道場,在完成事務的過程中保持“做事而不執于做事”的清醒。如此,每個當下的有為法,都成為證悟無為大道的階梯,讓虛幻的“我”在利益包括我的眾生的實踐中,綻放出真實而璀璨的光芒。
勘破“我”之虛妄後,生死便褪去了可怖的面紗,顯露出其本真的模樣。死亡不再是“我”的毀滅,而是如四季更迭般自然的轉化,如同秋葉凋零歸根,看似生命消逝,實則是物質與能量回歸宇宙循環。生亦非“我”的開端,不過是緣聚而生的顯化,就像雨滴從雲層墜落,並非憑空產生,而是水在天地間流轉的一環。我們所恐懼的“死亡”,究其本質,是對“我”這一虛幻概念消散的擔憂,當放下對“我”的執著,便能以平靜從容的心態看待生死交替,領悟到生死不過是道之流轉的不同形態,如同晝夜交替,看似對立,實則一體。
而感知本俱的妙幻法性,恰似一場永不落幕的大戲。世間萬物、種種境遇,都是這場戲中的角色與情節。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但當明了“我”的虛幻本質,便能從入戲太深的狀態中抽離,以超然的視角欣賞這場大戲。不再執著于戲中情節的悲歡離合,也不沉迷于角色的得失榮辱,而是體悟到這一切都是法性自然流露的展現。
這種妙幻法性,既非實有,也非虛無。它在剎那間生滅變化,卻又始終不離其本質,如同魔術師手中的戲法,看似神奇莫測,實則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我們的感知,便是這場戲法的見證者,在感知的過程中,雖能體驗到種種奇妙,但不被幻象所迷惑,明白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當因緣消散,幻象也隨之破滅。
在這妙幻法性中,生死亦是其中的劇情。生時,我們在感知的舞台上演繹各自的角色;死時,不過是暫時謝幕,等待下一場戲的開場。而感知本身,始終如如不動,不被生死所左右,它既是這場妙幻大戲的參與者,也是旁觀者,見證著一切的發生與消逝,卻又保持著其本有的清淨與圓滿。如此看待生死和妙幻法性,便能在這世間,以一顆自在之心,隨緣自在,無拘無束。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