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137章 覺明契道融萬象,如是感知潤千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137章 覺明契道融萬象,如是感知潤千行

    我們繼續看何曉娜《佛道賦今論》第三十三篇的論述︰真正的圓滿感知,是契入“感知覺見”本身,即道法自然,法爾如是。

    真正的圓滿感知,是契入“感知覺見”本身,即道法自然,法爾如是。比如人看東西“如是見”黑白紅綠,躺床上“如是覺”疼痛舒癢。這種“如是覺明”的感知本身是我們哲學認知和靈性覺察的根本,能當下直接契入“我”的根本,不附加主觀評判,即感知自然呈現為所見所覺的本然狀態。這種“如是見、如是覺”能拋開妄見的思維濾鏡,直接體驗存在的原貌,比如看物體時只是純粹看見色彩本身,感受身體時只覺察感覺本身,不糾結于“好或壞”,只是如實覺察。

    當這種“如是覺明”的感知穿透意識表層,我們便觸踫到一元世界觀的核心——感知並非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割裂,而是存在本身的完整顯現。視覺神經傳遞的斑斕色塊、觸覺神經反饋的細微震顫,並非“外在世界”投射于“內在心靈”的倒影,而是感知場域的一體兩面。就像水面泛起的漣漪,觀察者與被觀察的波紋本就同屬流動的水體,所謂“我”與“世界”的界限,不過是思維強行切割連續感知流的認知虛構。

    在日常認知中,我們習慣將感知拆解為“認識主體”與“客觀對象”︰眼楮被定義為捕捉光線的器官,皮膚被當作接收刺激的界面。但在覺明狀態下,這種劃分轟然崩塌——當指尖觸踫到溫潤的茶杯,觸覺的酥麻感、陶瓷的質地、溫熱的溫度並非依次進入意識,而是以“觸摸”這一整體感知事件同時綻放。這恰如禪宗所言“一念三千”,每一個當下的覺知瞬間,都包含著對時空、質地、情感的全息式把握,無需概念的拼湊與邏輯的推導。

    這種一元感知觀顛覆了傳統哲學的主客對立範式。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在覺明視野中顯露出局限︰當“我”執著于“思”的主體身份,恰恰遮蔽了感知本身的圓融整體性。真正的存在根基不在思維構建的“我”之中,而在如如不動的感知澄明之境。就像嬰兒尚未建立“自我”概念時,其對世界的感知反而更接近存在本真——風聲、奶香、母親的撫觸,都在無分別的覺受中渾然一體。

    若將這種感知一元論推向縱深,我們會發現︰痛苦與愉悅、美與丑的對立,本質是語言符號與價值判斷對感知的二次加工。當修行者以覺明之心直面病痛,不再將疼痛編碼為“需要抗拒的威脅”,灼燒感、刺痛感便褪去了負面情緒的外衣,顯露出純粹能量流動的本貌。這種去概念化的感知,恰似莊子筆下“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讓存在的實相在無染的覺知中自然顯影。

    在佛道思想的長河中,“道法自然”與“法爾如是”的智慧光芒,始終照亮著人類對存在本質的探尋之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並非現代漢語中的山川草木,而是指萬物依循自身本真規律運行的狀態,摒棄人為造作與刻意干預。恰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輪轉無需外力推動,這便是“道”最本然的展現。修行者若能體悟此中真諦,便能在生活的細微處放下執念,如同流水順應地勢蜿蜒前行,不與萬物相爭,卻又能潤澤萬物,在無為中實現與天地大道的同頻共振。

    佛教中“法爾如是”的觀念與之異曲同工。《楞嚴經》所言“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強調世間萬象的生滅流轉皆是本然實相的顯現,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禪宗“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公案,更是將這種認知推向極致——眼中的翠竹黃花,無需思維賦予其意義,當下即是佛法的圓滿呈現。當修行者破除“分別心”的桎梏,便能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住、無執的澄明之心照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與“如是覺明”的感知不謀而合。

    道家莊子“坐忘”“心齋”的修行法門,主張“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通過忘卻肉身與思維的局限,消解主客對立,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這恰似剝去層層思維外殼,直接觸達感知的內核,讓人與萬物的界限消融在渾然一體的覺知之中。而佛教“中觀”思想,以“緣起性空”破斥一切實體化的認知,指出世間萬物皆因因緣和合而生,其本質並無固定不變的自性。這種對“空性”的體悟,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超越對現象的執著,以更通透的視角如實觀照世界,使每一個當下的感知都成為覺悟的契機。

    無論是道家“道法自然”的無為境界,還是佛家“法爾如是”的空性智慧,都在指引我們回歸感知的本源。當我們以覺明之心契入其中,便能掙脫概念與評判的枷鎖,讓存在的真相在無染的覺知中自然流淌,實現與天地萬物的深度共鳴,在每一個“如是見、如是覺”的瞬間,體悟到一元世界觀的深邃與圓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覺明感知”與“法爾如是”的認知範式延伸至現實場域,其蘊含的智慧便轉化為調和矛盾、促進共生的實踐方法論︰

    在男女感情與婚姻中,“如是覺明”意味著放下對伴侶的預設期待與價值評判。不再將對方的性格特質定義為“固執”或“天真”,而是如實接納其行為背後的情緒流動與生命軌跡。就像道家“和其光,同其塵”的包容,夫妻間若能以無分別心感知彼此的需求,不將爭吵視為對抗,而是理解為情感能量的自然釋放,便能如流水般化解矛盾。正如禪宗所言“煩惱即菩提”,婚戀中的摩擦恰恰成為照見自身局限、促進關系升華的契機,在相互映照中實現“共修”式的成長。

    家庭經營層面,“道法自然”強調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生命節奏。父母若能摒棄“塑造完美子女”的執念,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態度陪伴成長,便能避免過度干預帶來的逆反。當孩子展現獨特天賦或發展困惑時,如實覺察其本真狀態,如同順應草木生長規律般提供滋養而非強制修剪。這種“法爾如是”的認知,能讓家庭成為能量流動的和諧場域,而非權力博弈的競技場。

    社會治理領域,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理念與“覺明感知”異曲同工。管理者若能如實洞察社會矛盾的本質,避免用僵化政策強行“解決”問題,而是以“無為而治”的智慧引導各方力量自發調和,便能實現“我無為,而民自化”的良性生態。佛教“緣起性空”的思維,也提醒決策者認識到社會現象的相互依存性,在制定政策時兼顧多元利益,避免非黑即白的對立思維,如同調節陰陽平衡般構建包容共生的社會秩序。

    商業運作中,“如是見”的認知能幫助企業家穿透市場波動的表象,捕捉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本質。摒棄過度營銷的“造作”,回歸產品服務的本真價值,正如道家“大巧若拙”的智慧——真正卓越的商業模式往往源自對人性需求的如實回應。在企業管理中,若能以“法爾如是”的態度看待員工差異,不強行統一思維,而是搭建激發潛能的平台,便能實現“各安其位,各盡其能”的高效協作,讓組織成為自然生長的有機體。

    國家政策制定方面,“道法自然”要求政策制定者尊重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干預,而是以“輔萬物之自然”的耐心培育社會生態。例如,在經濟領域減少過度調控,給予市場自我調節的空間;在文化領域倡導多元共生,避免單一價值的強制灌輸。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則為政策注入人文關懷,促使決策者以更廣闊的視角平衡各方利益,讓國家治理回歸“以百姓心為心”的本質,實現長治久安的和諧圖景。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37章 覺明契道融萬象,如是感知潤千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137章 覺明契道融萬象,如是感知潤千行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