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鹿泉山帝師總壇,何曉娜帶著盛施柔、李世成、道雅萱學習了《妙法西域記》第二十八記,記錄如下︰
我問上師為什麼菩提自性剎那妙明的東西不一樣呢?這就如同一個人剎那明白,那他明白所對所明就是唯一的呀?但這剎那間有無量眾生,那這個菩提妙明本體剎那就對著無量所明啊?
上師回答大家不顛倒迷認不就一樣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法從未有生故,諸法本自空寂,眾生了此妙明即為“我”,故各自“我見”就有差別。
我問上師︰那我如何深刻理解此“妙覺如來,性覺妙明”?
上師回答︰“覺”是無上菩提本具的感業之性,喻示菩提道妙的本質真精。感明暗而設眼,感動靜而設耳,感香臭而設鼻,感味淡而設舌,感生滅有無)而設意,感合離而設身,但“覺感”性非從根,此種六根業障,眾生妄“我”同分,眾生感業受報,實性覺妙明,常住不滅,本不動搖,亦無受報之眾生。色塵因眼覺見,聲塵因耳覺見,香塵因鼻覺見,觸塵因身覺見,味塵因舌覺見,法塵因意覺見——此皆是覺性本自顯發“能明”之用,世人卻妄加分別“是什麼”或“不是什麼”,覺明出妄,但性覺本自圓明,非是非不是。故“覺”即無上菩提的“妙明”之性,眾生顛倒,把此“妙明”記作是或者非是,而後妙明映照,立世間諸“是”以及“非是”之相,此皆是以己取己。然無上菩提之性覺妙明,超越“是”與“非是”的二元對立,縱記萬千名字,其本然妙明不會因為改了名字而起變化。所以,若不顛倒迷認是與非是,照見即如。
我問上師︰那如何深刻理解此“妙明映照之性”呢?或者說“覺照之性”呢?以及“照見即如”呢?
上師回答︰菩提照性,自照圓滿,如鏡本不動搖,要是脫離了“妙明”這個照的對象——即自己,那它這常寂自照的功能也就無處追尋了,故說妙明映照。故“覺照之性”可理解為“如是呈現”,眾生把此“妙明”記作是什麼,就會照見什麼,即說如是呈現。雖然眾生把此“妙明性體”標“是”妄變,但此性體的照性清淨不變不動,故照與妙明本自寂滅不二。何以故,這就如同“你不可能把一個東西換了名字就變動”的道理一樣,這樣的不二就是“如”,不動不失,非生非滅,寂滅常住,妙明不失,照性圓滿。
我問上師︰如此“寂滅不動”,那眾生所立“存在”和“不存在”就是搖動的相啊,那我如何理解此二者?
上師回答︰眾生把此“寂滅”記作“不存在”,是為了定義本來無一相法,依這個定義,那它當下剎那就能自證這個“不存在”。眾生把此“寂滅”記作“存在”,是為了定義有相法,依這個定義,那它當下剎那就能自證這個“存在”。
我問上師︰這我就不明白了,當下剎那怎麼會“存在”又“不存在”呢?如果當下剎那證得存在,那就證不得“不存在”,反之亦然啊?
上師回答︰這是因為,眾生不明白諸法剎那生滅的實相,故不能理解這個究竟。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如果諸法不是剎那生滅的,那世界一切怎麼會變化呢?就是經過千萬分之一的剎那,世界也是不同的。
我感悟道︰我明白了,如此這般,那實際上一切法都沒有生過,一切六根性用也沒有生過,一切只是此如如不動的、妙明性體照明妄立的概念,念念相續不斷,世界變化不斷。然一切的根本一直“寂滅”不動,本不是來,也不會去,唯妙明為然,常照圓滿,故“我”一直就在這里,也不是從哪里來,也不會到哪里去。而眾生于剎那妙明中時時說“是”,“是”即妄立,“妙明”本性就不尋了。又依“是”立所,所即妄立,圓滿照性也就不尋了。原來六根時時在滅處,眾生剎那感業妙明而說“是”。是是相續,六塵法義也就定義了出來。如此妙明真性亦是妙幻法性。
上師回答︰是的,若有人能了知一切法為定義妙明的、念念生滅的知見概念而不執著于“是”相,即契入菩提妙明、圓滿照用之境,即知見無見,斯即涅盤——于眾生就是自心妙明本質照見自心本然。
我問上師︰何以又稱此“寂滅”為“妙覺如來”?
上師回答︰若有人問“覺”從何而來,當知“覺”即“妙明”故稱“妙覺”,如此“妙明”,上面已經說過了,即“如”之真性,故說“妙覺如來”。為了更好的理解,譬如大海本自澄寂喻“如”),風動喻業種)則浪花疊起喻覺明),此浪花即世人所言“識”。由此可知,“如”“覺”“識”名相有別,實則一體︰“如”表根本,“覺”顯用性,“識”指作用。所謂“如來”者,是強調“妙明”即“如真性”,非從他來,亦無所去,寂然不動、非生自無滅,唯隨業現相而名相有別。
我問上師︰如此“淨妙明”體,“覺照”之性,即“如”之妙體本如。這“妙明”以及“妙覺”等里面的這個“妙”字,就是表達它當下的用處,來表達它當用當有,不用寂滅不尋的真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上師回答︰是的,菩提妙明覺性是沒有業障的,本自清淨。眾生執業,它就發感,感業則見生,一切生死變化妄見依靠這妙明性就立出來了,實際上妙用一直在當下。
我問上師︰即說當下剎那性覺妙明,那過去未來,是否意味著“不覺”而使這妙明之性不顯呢?若不覺則照隱,那過去未來之幻法又如何體現?
上師回答︰此說有誤。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是每個剎那,這就如同一條直線你會忽略它是點的集合的事實,故剎那即永恆。如果你說當下剎那有可能“不覺”的話,那也就違背了菩提妙明之性常住不滅、片刻不會中斷的真相。故沒有“不覺”,亦非是“覺”,菩提妙明自性非“覺”與“不覺”所能界定,此皆假名說義達理,非有對立之相。莫執“不覺”時菩提妙明靜待發用——實則真如本然,法性本然,恆一不遷。“障是”現前時,性覺自明;明則能照,照則能見,見則能觀。觀照之下,了知障礙本自空寂,非實有障與無障之別,當體即是無漏清淨妙明之我真,圓滿常住,從未動搖。你要說“障是”不現前如何如何的話,這又是妄見,只要你不顛倒迷認,這就是除障了,時時妙明不執,達合道的自由之境。
何曉娜垂眸凝視石案上的燭火,火苗躍動間,忽覺與方才論及的“剎那生滅”妙義相通。盛施柔指尖輕叩經卷,眼波流轉間似有困惑未散︰“既知一切如鏡中影,為何世人偏要執迷于‘是’與‘非是’?”
李世成望著窗外簌簌飄落的山桃,忽然開口︰“就像這花瓣,落地時有人嘆‘春逝’,有人喜‘護花’,不過是各自心中‘名相’在作祟。”道雅萱輕撫案頭青瓷瓶,瓶中淨水映出眾人虛晃的身影︰“可這‘影’雖虛,觸之卻涼——難道連這觸感也是妄?”
何曉娜指尖拂過《妙法西域記》泛黃的紙頁,燭淚忽然凝在銅盞邊緣,如凝固的剎那。她忽然想起入山時見過的流泉︰表面波光粼粼,深處卻湛然不動。“諸位可曾想過,”她抬眼時燭火在瞳孔里碎成金斑,“我們此刻論‘妄’說‘真’,何嘗不是妙明性體在照見自己?就像流泉映月,月在波心,卻從未被水打濕。”
盛施柔忽然輕笑,拈起一片落桃放在掌心︰“若按此理,我此刻捏碎這花瓣,是‘妙明’在捏碎‘妙明’麼?”道雅萱搖頭︰“花瓣碎與不碎,‘妙明’何曾動過?倒是你掌心的紋路,倒像在‘是’與‘非是’間織了張網。”
李世成起身推開窗,山風卷著雲氣撲面而來,案上經頁嘩啦啦翻卷。何曉娜望著漫天浮光掠影,忽覺心中某扇門轟然洞開——原來所謂“照見即如”,並非刻意求“空”,而是如這山風穿林,任萬相掠過,自心始終清明如鏡。
燭火驟明,將四人投在牆上的影子抻得老長。影子交疊處,似有若無地晃著浪花紋路——不知是海上風來,還是心中潮動。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