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星球的曙光

第54章 悟諸法無我真諦,探證得法空妙門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盧世鋒 本章︰第54章 悟諸法無我真諦,探證得法空妙門

    今天,妙成龍和盛施圓以及魏子涵三人學習了《妙法西域記》的第十四記,內容如下︰

    我問上師︰我如何理解“諸法無我”且證得法空?

    上師回答︰你要明白,世間本沒有固定不變的“法”事物、概念),所有法的意義都是人為命名賦予的。同樣,世間萬物的形態,也是因為我們給它命名、定義,才呈現出不同樣貌。但從本質來說,一切事物的“根源覺知”其實是一體的。

    我問上師︰那是先有法,還是先有相事物形態)呢?

    上師回答︰想想看,如果沒見過樹,怎麼會給它取名“樹”?反過來,如果沒有對甜味的喜好,又怎會有“甜餅”的概念?世間一切源于人的貪求與心識的執認——當我們產生某種貪求和認知的執妄,念頭就會不斷延續,妄立各種條件于覺明妙性中聚合,形成具體事物,所以事物的相體也是菩提妙明的性體,性相一如。所以說,心念產生,相應的法和相就出現了,即種種心生,則種種法生。人們給這些相和法安立名字,冠名妄真,原本性空的菩提妙性就像有了“真實感”被感知,所以道德經里把萬物比喻眾妙,而這心念的執迷相續,就是眾妙的門戶了,謂之“玄之有玄”。如果看透表象、領悟菩提道妙的本質精明,就會明白這些相因定義並非真實,而是虛幻,可名為非相,如此這般見諸相非相,就能見到真我如來法身了。

    我問上師︰這麼說,還是心先有法的妄立,然後依種種法而緣聚成相,然後再用心的認知能力給他們起名字,反而把“法本就是心”的真相變成了假象,是不是這樣呢?

    上師回答︰你的認知是有偏差的。人們的認知分三個階段,最低階段是執業虛妄相想的認知,比喻疑鄰偷斧,這是唯心定義一切,即唯心論。中間是基于物質世界客觀規律的認知,比喻客觀分析斧頭放置的地方和對鄰居長期人品的觀察不可能偷斧頭,這是唯物論。最高的認知是基于一切產生本源的認知,比喻我,鄰居,斧頭都在某種和諧的關系中,不做佔有亦不做對立分別,這才是最後的真理論。你上面的認知還是處于初級階段。既然你理解一切法就是菩提妙心真體,那真相又怎會因為起個名字就假了呢?我所說的“冠名妄真”是指,世間萬物即菩提真性的性體,其性體的明了性能賦予一切“明了”名字,從而妄說“明了”這個真體就成了無量看似真實的物相存在了,然後就隱藏了菩提性空妙明的這個真真如性體才是一切物相的本質這個事實。所以,物體及一切現象的這種“真實”並非事物的本質,只是我們認知加工後的樣子,為最低認知。那個藏在事物背後的客觀規律也是認知推敲因緣的產物,為中間認知。能夠明了認知事物的“明了”本身,才是物質及一切現象的本質,為最高認知,有了這種認知就會達到脫離物相概念法義的束縛,即為證得法空。順便插一句題外話,如果和一個低級認知的人一起生活,會把人累死,苦難相隨不斷,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母子,父子關系,有這樣認知的人應該遠離)。

    我問上師︰既然所見就是“認知”這個真相,為什麼又說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感官認知的世界)是無明妄見?

    上師回答︰這是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有“認知的執妄”,這種執妄的念頭因為念念流發而隱藏了執妄的本質,讓事物呈現出靜態的真實,就好比流動的水看起來靜止一樣。如此這般,就像眼楮有病的人看空中會有花色,包括最低認知以及六根所見于如來妙覺本源而言,就如同這眼病。然後依據六根將菩提妙明的性體用認知妄立成各種固定的形象與概念,從而產生誤解。但菩提的妙明覺性並沒有在病中,要是它在病中,一切物相就皆不能認知了。

    我問上師︰“覺知”本身沒有問題,怎麼會生出六根這種“病”呢?

    上師回答︰就像患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有花,但正常人看不到,因為空中本無花;無論眼疾與否,“看”的能力始終存在。我們的六根就像這患病的眼楮,因為長久以來的固化認知而產生執念,執念才產生了“見病”,然後諸細微的執妄認知緣聚成結果認知,就是六根的見聞覺知。這一切是在塵剎相續中完成的,所以我們看一切就會表現為真實的靜態存在。大家不想一想,如果真存在,為什麼人不能取過去事物?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就帶著這種“見病”,用概念和名相定義自己,進而引發更多貪求,形成“心念生法,法又生心念”的循環。但如果有人能看透一切本是菩提覺性妙空明本,虛靜不搖,圓滿包含一切,自然就不會被貪求左右。

    我問上師︰既然法是心念貪求執妄形成的,為什麼又說“諸法無我”呢?

    上師回答︰所有心念的產生,都源于菩提覺性。如果沒有此根本覺性,念頭從何而來?表現為“覺知”和“見”本質是同一回事,只是說法不同。這個覺性是超越一切相和法的,是純粹、空明的狀態,它不屬于任何人或事物,又怎麼能說是“我的”呢?是它唯妙明為然成就了這一切,所以說“諸法無我”。就像我前面說的,于一切處隨順不執,欲望就是佛性,淨染不二。只是眾生不明白佛性妙明本質常住不滅,誤以為這是有生之年的“我”的真性,而造下種種業障,也就是執妄的認知,來滿足自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問上師︰那怎樣才算證得法空?

    上師回答︰當你真正明白真相,就會發現念頭生起時,其本質是菩提覺海妙空本質,有和無並無差別。這樣一來,心念和法相互依存的“循環圈”就不存在了。沒有了這種虛幻的循環,也就擺脫了法的束縛,這就是“證得法空”——當下就能體悟到萬物空性,為菩提圓明自在。

    妙成龍放下書卷,目光落在案頭搖曳的燭火上︰“原來‘諸法無我’並非否定事物存在,而是破除我們對‘我’與‘法’的實有執著。就像這燭火,看似穩定燃燒,實則剎那生滅,若執著于‘這簇火焰屬于我’,反而錯失了火焰本就無我的真相。”

    盛施圓輕輕摩挲著書頁,若有所思︰“可道理雖懂,平日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習性根深蒂固。比如看到這《妙法西域記》,總下意識覺得它是‘我的書’,卻忘了文字、紙張乃至閱讀時的心念,都在因緣和合中生滅流轉。”

    魏子涵突然起身,推開半扇窗,晚風裹挾著花香涌入︰“你們看那花影在牆上晃動,若不細看,真以為牆上生了花。我們的六根何嘗不是如此?明明是心念編織的幻象,卻當作真實世界緊緊抓住。”他頓了頓,聲音變得低沉,“或許證得法空,就是學會像看這花影般,不迎不拒,任它來去。”

    妙成龍苦笑︰“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今早我為爭搶最後一碗粥還生了嗔念,那時滿心都是‘這粥該歸我’,哪里記得‘無我’?”三人聞言皆笑,卻又在笑聲中生出一絲悵然。

    盛施圓撿起地上飄落的花瓣,讓它隨風飄出窗外︰“上師說‘欲望即佛性’,可我們的欲望總帶著‘我’的烙印。若能將貪求化作對真理的探尋,把執著轉為對因緣的洞察,或許就能離法空更近一步。”

    魏子涵重新坐下,鄭重道︰“今日所學不應止于口舌之辯。明日晨起,我們不妨試試︰每起一念,就觀照這念從何而生、向何處去,看看能否在日常行住坐臥中,找到破除‘法執’的縫隙。”

    月光悄然爬上窗台,將三人的影子疊印在《妙法西域記》的文字上,恍若一幅流動的水墨。那些關于“無我”與“法空”的對話,如同種子,悄然埋進了三個求道者的心底。

    喜歡迷霧星球的曙光請大家收藏︰()迷霧星球的曙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迷霧星球的曙光》,方便以後閱讀迷霧星球的曙光第54章 悟諸法無我真諦,探證得法空妙門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第54章 悟諸法無我真諦,探證得法空妙門並對迷霧星球的曙光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