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統一國籍、族籍,鼓勵百姓尋根問祖之外,始皇還干了一票大的——大規模賜姓。
先秦到秦漢這會兒,雖然正是華夏姓氏大規模融合定型的關鍵時期。
但甭管是“姓”還是“氏”,在那年頭都不是平頭老百姓能隨便擁有的東西。
即便到了後來,兩漢皇帝時不時“賜民爵”搞普惠,三國魏晉時期,只有名沒有姓的人依舊一抓一大把。
在秦朝?那就更別提了。
于是,始皇采納了劉季的建議,搞起了轟轟烈烈的“賜姓運動”。
首賜“秦”姓。
凡個人為秦國立過戰功,或祖上對秦國有貢獻,且目前無姓者,統統賜姓“秦”!
接下來是“華”和“夏”。
各諸侯國內,只要祖上或個人曾為了華夏文明,參與抵抗過蠻夷。
無論是南蠻、北狄、東夷、還是西戎,只要和這些外來戶干過仗,都可以選擇“華”或“夏”為姓。
要是覺得“華”、“夏”太大眾,不想跟風,也沒問題。
六國國名、周朝諸侯國名,乃至夏商時期的方國之名,只要史書上有記載,隨你挑!
這些要是都看不上?也沒事!
後世不是有本《百家姓》嗎?
里面除了“贏”和“秦”這兩個姓,其他姓任君選擇!
甚至,你腦洞大開想自創一個姓氏,只要不違法、不違背公序良俗,並且能找到至少一百個志同道合的人願意跟你姓這個,朝廷就認。
當然,你要是不願意接受新賜的姓,就想沿用現在用的,如果你有的話,也完全沒問題。
畢竟平民百姓無所謂,但那些貴族老爺們可不願意隨隨便便就把傳承了多少代的姓氏給改了。
同時,詔令還規定同姓之人超過百口,互有親屬關系,即可向朝廷申請“認證族譜”。
這族譜將由孔子後人孔鮒親筆書寫,並由始皇親自蓋上傳國玉璽的大印!
此詔一出,民間取姓的熱情瞬間被點燃。
就像三哥家的火箭——炸了!
孔子後人親筆,也就那麼回事兒。
關鍵是傳國玉璽蓋的那個戳啊!
這玩意兒是可以當傳家寶世代流傳的!
用後世的話說,這叫“限量版官方認證文物”,保值增值潛力無限!
于是乎,能找到同一個祖宗的、沾親帶故的,紛紛湊一塊兒商量著取同一個姓,然後熱火朝天地申請族譜。
那些既不是同宗、也不沾親的,只要選了同一個姓,立馬開始互相嫁女兒結親家。
沒女兒的,或者女兒已經嫁人的,甚至提前給孫子輩訂上娃娃親,就為了湊夠那“百人同姓、互為親屬”的硬指標。
拿傳國玉璽來干這個,確實有點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
但始皇自有考量。
他想到後世傳國玉璽丟失。
自己原本打算把真的傳國玉璽放進陵墓,做個假的流傳後世。
但萬一……連假的也丟了呢?
萬一哪個缺心眼的大臣把自己用真璽陪葬的事給記錄了下來,又被後人知道了……那自己的皇陵恐怕不是被盜,就是被“保護性發掘”。
後人無非就是好奇傳國玉璽長啥樣、那“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鳥篆是怎麼刻的。
干脆,現在就用它可勁兒給百姓的族譜蓋章!
蓋它個幾萬、十幾萬個,讓後世學者隨便研究,看夠了就別來打擾朕的長眠了!
按最保守估算,始皇時期人口,也有兩千萬人。
“百人即可為一族”,那理論上就能有二十萬份族譜!
當然,有的家族規模遠超百人,甚至達到千人。
也有的對始皇賜姓和孔鮒手書族譜壓根不感冒。
所以實際上不會有二十萬份,但再怎麼說,十來萬、好幾萬份總是有的。
真要讓孔鮒親手寫十幾萬份族譜,他的手得寫斷。
讓始皇親手蓋十幾萬個章,他的胳膊得廢掉。
所以,所謂“親筆”,實際上是叔孫通搞的“新儒家”團隊合力完成的,只是掛孔鮒的名頭而已。
而那個“親自用傳國玉璽蓋章”的光榮任務,則交給了……劉季。
劉季一听,臉都綠了“義父!這、這事……兒臣恐怕不合適吧?”
始皇眼皮都沒抬“傳國玉璽乃皇帝特有之物,關乎國體。”
“滿朝文武,除了你,還有誰更合適?”
“你雖是劉季,但那劉邦終究是漢家開國皇帝。”
“這份殊榮,非你莫屬。”
劉季急得直搓手“義父,兒臣的好哥哥,您的好兒子,扶甦皇兄乃是大秦太子,未來的國君,他來蓋章最名正言順啊!”
始皇嘆了口氣,語氣“慈愛”“扶甦還年輕,朕怕他蓋完這麼多章,手會落下毛病,影響將來批閱奏章。”
劉季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義父,兒臣只比您小三歲啊……兒臣這把老骨頭……”
始皇拍了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唉,誰讓你是朕最疼愛、也是唯一的義子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你就多受受累,幫你皇兄分擔分擔吧。”
劉季……
親兒子就比義子金貴嗎?!
我這把老骨頭就不是骨頭了?!
但劉季也只敢在心里罵罵咧咧,臉上還得擠出感恩戴德的表情,接下了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
數日後,項梁領著項氏一族主要成員,抵達了咸陽。
一同運來的,還有一具躺在木板車上、面部被劃得稀爛、根本無法辨認的“項羽”尸體。
項梁依計行事,指著尸體,向始皇稟報羽兒倔強,不願歸降,又知反秦無望,自覺無顏面對先祖,故而劃爛臉面後自刎了。
言罷,項梁跪地請罪。
一旁李斯正想跳出來戳穿,指責項梁隨便找來個身材相仿的替死鬼,毀容頂替。
誰知他還沒開口,一聲淒厲無比的哭嚎猛地炸響!
保存尸體無非用石灰、鹽或冰凍。
但項梁什麼都沒用,就這麼讓尸體一路顛簸到了咸陽。
此時尸首已經開始腐爛發臭,甚至還有蛆蟲在脖頸處蠕動。
但劉季可不管這些!
只見他一個箭步沖上前,撲到尸體上就嚎啕大哭 “我的好弟弟啊,你怎麼就這麼想不開啊!”
“兄長我還沒為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向你道歉啊!”
劉季用力捶打著尸體的胸膛,引來一陣細微的蛆蟲騷動。
“我還等著你打我一頓出氣,然後咱們兄弟再把酒言歡,同游天下,你怎麼就這麼走了啊!”
“義父他老人家連我這個‘亡秦禍首’都能容下,收為義子,怎麼可能會殺你呢?”
“你怎麼就這麼 啊!”
“我的好弟弟哎∼∼∼你這讓為兄可怎麼活啊!”
劉季哭得那是驚天地泣鬼神,聞者無不動容,紛紛側目拭淚。
哭著哭著,他轉身就朝著始皇“噗通”跪下,聲淚俱下地請求始皇借他點錢,他要好好安葬他的“好弟弟”項羽。
始皇準了。
于是劉季忙活起來,請陰陽家在咸陽城外尋了處“風水寶地”,又花錢讓人種上大片桃樹。
時人不解,劉季解釋道“我與項羽弟弟的情誼,就好比後世那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生前不能與弟弟桃園結義,弟弟死了,難道還不能讓他在桃花林中安息嗎?”
他還特意囑咐制作棺材的匠人“一定要用我弟弟最喜歡的桃木!”
匠人遲疑“桃木……好像不太吉利吧?後世都說……”
劉季直接打斷“後世的法律能管到秦朝嗎?”
匠人搖頭。
劉季“那不就結了,後世的鬼神之說也管不到現在!”
“咱們現在不興什麼轉世投胎,流行的是‘九幽之下和人間一個樣’,陪葬什麼,在下面就用什麼。”
“若桃木真能闢邪殺鬼,豈不是更好?”
“弟弟到了下面,扛著這桃木棺材,什麼冥帝、閻羅、鬼王,統統都不是我弟弟的對手!”
“弟弟在人間沒來得及做出一番事業,我當哥哥的,還不能幫他在九幽地府闖出一番名堂嗎?”
“對了,別用普通桃木,要用就用的雷擊桃木!要最好的!”
做棺材的匠人嘴角抽搐,心里徹底明白了劉季果然超愛項羽!
愛到要讓他永世不得超生!
大家都是看過天幕的,用雷擊木做棺材……這魂魄剛離體,就得被至陽至剛的雷霆余威劈得灰飛煙滅吧?
不過匠人也懶得吐槽,反正劉季錢給得足,愛咋葬咋葬吧。
隨後,劉季又派人去泰山采石,為項羽立碑。
請來最好的石匠,刻上墓志銘
【弟項羽之墓,兄劉季立。】
泰山石當墓碑,雷擊桃木做棺材……
這“福氣”,一般人可真消受不起。
與此同時,在有意無意的輿論引導下,世人都交口稱贊 “瞧瞧,怪不得人家能當漢朝開國皇帝呢!”
“就這份對兄弟的深情厚誼,是我,我也死心塌地跟他混啊!”
同時,百姓們更在熱議另一件事。
劉季是始皇義子,項羽是劉季義弟,四舍五入,項羽是不是也算陛下的干兒子?
干親的親戚算親戚,那干親的干親算不算親戚?
大家爭論不休。
但只要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算”,劉季的目的就達到了。
劉季是始皇義子,又是項羽義兄,那你項羽得管始皇叫什麼?
來咸陽的路上,項梁設想過多種可能。
始皇將項氏一族下獄,嚴刑拷打,逼問真項羽下落。
始皇下令全國搜捕,必殺項羽。
或者始皇將計就計,公告天下項羽已死。
但他萬萬沒想到,劇情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劉季喊始皇義父,又自稱是項羽義兄,按這關系,劉季得跟著項羽喊自己一聲“叔父”……
再四舍五入一下……我項梁難道和始皇成親戚了?!
而遠在東海之濱某處,真正的項羽得知消息後,整個人都懵了 “我特麼……成嬴政兒子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
至少項羽還活著。
只要活著,就還有機會建功立業,乃至掀翻大秦,報這“莫名其妙認爹”之仇。
但有一位,早已死去多年,且絕了後代,便連這最後的機會也無了。
天道至公,任你生前權勢滔天、威名赫赫,終難逃一死。
古往今來,即便是最有權勢、最得民心、最能掌控天下之人,活著的時候尚且有手下陽奉陰違、曲解政令、甚至偷偷搞“歲月史書”。
更何況,他已是一仸黃土。
有句話說得誅心斗不過對手,那就爭取比他活得長。
只要活得足夠久,就能肆無忌憚地往死人身上潑髒水。
因為他,再也無法開口反駁了。
世間大多數人並非聖賢。
故而,“歲月史書”這把刀砍在自己身上時痛徹心扉,但反過來用它去砍別人時,卻往往快意無比。
自荊軻死後,便有無數游俠將其奉為精神圖騰。
後世衍生出“秦王繞柱”的名梗,俠客們據此編排始皇的段子層出不窮。
提及華夏電影,便繞不開千禧年初那部《英雄》。
即便沒看過,也多少在各類剪輯或小說里被動了解過。
主角“無名”刺秦只差最後一步,卻因被秦王“統一天下”的大志感動,為蒼生安寧而最終放棄。
而在某些人的精心建議下,始皇也開始著手將荊軻塑造成這樣一個“為蒼生而放棄”的悲情英雄。
出這主意的,並非劉季。
劉季這人,上能同始皇不卑不亢地交流,下能跟市井無賴廝混賭錢。
他和游俠們關系匪淺,這個主意他能想出來,或者說早就在他腦海里,但他沒說出來。
雖然法家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但這建議也不是李斯提的。
這個建議恰恰是那群“以文亂法”的儒家提出的。
更準確地說,是叔孫通搗鼓出的“新儒家”的杰作。
再嚴謹點,首倡者乃是孔鮒。
自被徒弟拖上賊船,他已回不了頭了。
但孔鮒豈甘只當個泥塑木偶,給徒弟當招牌?
你師傅,終究是你師傅!
于是,在孔鮒的謀劃下,一則“謠言”如野火般傳遍華夏。
荊軻並非力戰不敵,而是主動放棄刺秦。
他向太子丹索要樊於期的人頭,也並非為了取信秦王,而是因樊於期叛秦,延長了戰亂,導致民不聊生,故取其頭以謝天下。
當然,荊軻是俠客,不能塑造成間諜。
故而“謠言”還有後續。
荊軻刺秦是真。
為天下放棄刺秦,亦是真。
刺秦,是為試秦王是否有安定天下之雄才大略。
放棄,是因他確信秦王便是那能帶來太平之主。
故而,他為天下蒼生放棄刺秦,又為全俠義之名主動赴死。
自然,這只是一則“謠言”。
燕國王室、燕地百姓、諸多游俠紛紛駁斥。
秦皇與朝廷官員則對此不置一詞,異常沉默。
而那座承諾許久的“百家聖殿”,也終于迎來了第一位入殿者——荊軻。
听說,為此始皇和群臣大吵一架。
群臣激憤“一個險些刺殺陛下的逆賊,豈配入聖殿,受百家香火?”
始皇則力排眾議“正因他險些成功,才更顯其忠義膽魄!”
“俠客一脈,必奉荊軻!”
連吵數日,始皇最終勃然大怒,乾綱獨斷,直接命人雕刻荊軻石像,抬入百家聖殿。
到此,那則謠言便如李有田的五菱宏光——沒有剎車,一飛沖天。
又如脫韁野馬,再無阻滯。
而真正將此事推向高潮的,則是始皇的後續操作。
始皇下旨,于易水河畔,為荊軻修建廟宇。
廟門前立兩塊石碑。
左刻【俠之大者】
右刻【為國為民】
同時,始皇冊封荊軻為“易水河神”、“護國大俠”。
“護國”二字,頗堪玩味,並未言明護的是哪一國。
但百姓普遍認為,護的自然是秦國。
始皇總不可能大度到將一個刺殺自己的敵國刺客,封為敵國的護國大俠吧?
可荊軻如何護的秦國呢?
人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則“謠言”。
原來,那竟是真的!
這下,無論游俠們如何辯解、斥責,百姓們皆搖頭不信了。
于是,部分激憤的游俠,一怒之下扒毀了這座廟宇。
這不扒還好,一扒,反倒坐實了百姓的猜想。
“看!定是這些游俠得知真相,發現自己崇拜的精神領袖竟是個‘精秦’分子,惱羞成怒才毀廟泄憤!”
游俠群體的聲譽因此大受打擊。
荊軻是誰?
是易水河神、護國大俠、入祀百家聖殿的英雄!
你們今天敢扒荊軻的廟,明天是不是連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荀子的廟都敢動了?
當然,始皇也並不想鬧得天下大亂。
只是明發詔令命毀廟之徒自行投案,將廟宇重新修好,便可從輕發落,以此贖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但游俠是誰?
听說過被殺的游俠,听說過自殺的游俠,何曾听說過自首的游俠?
三日過去,無一人前來自首。
始皇再發詔令十日內若無人自首,便將由“荊軻後人”統領游俠群體,對這群“毫無俠義精神、毀壞先賢祠廟”的敗類進行清算絞殺!
問題來了荊軻並無血脈後人。
但這難不倒始皇。
他宣稱自己被荊軻的“俠義精神”深深感動,特賜荊軻國姓——贏!
並將自己的兒子公子將閭過繼給荊軻為嗣,使其香火不絕,祭祀有人。
于是,這場風波的性質瞬間變了。
它從始皇與游俠群體的矛盾,巧妙轉化為了游俠內部的清理門戶之爭。
公子將閭本也無望繼承大統,何況連姓都無需改,雖然名義上他成了荊軻的後人,但荊軻已經被賜姓“贏”。
甚至將來若需分封域外,只需一句“此乃大俠荊軻之後人贏將閭”便可操作。
雖知這過繼有名無實,但始皇手握大義名分,佔據了道德的絕對制高點。
謠言,是民間自發傳的。
荊軻忠義,天下皆知,封神、入聖殿,有毛病嗎?
還有那“護國大俠”,本來民眾只是猜測護的是秦。
你們倒好,直接把廟推了。
這下,不是護秦,也成了護秦!
按當下的觀念,既已過繼,將閭便是荊軻名正言順的後人。
游俠們內部也開始分化、焦慮。
你們趕快去自首修廟!
切莫讓始皇借此大義名分,真給我們安個主子下來!
∼∼∼
大秦之事,大概如此。
諸子百家、各諸侯國後裔齊聚咸陽之時,始皇請他們看了場盛大的煙花表演。
與此同時,早已奔赴六國故都的墨家子弟和秦軍們,也同一時間點燃煙花。
肉食者,愕然于墨家之強、秦國之盛。
百姓則閉上眼楮向煙火許願。
願日有小暖,歲有小安。
願天下再無戰亂,願來年風調雨順。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刷視頻震驚古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