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視頻︰震驚古人

第548章 玄幻小說作者——李世民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 本章︰第548章 玄幻小說作者——李世民

    有一天,始皇難得搶到了天幕的評論機會。

    他思索片刻,覺得也沒什麼特別要說的,索性就將大秦推行國籍與族籍登記之事,在評論區廣而告之。

    當然,話說得頗為含蓄。

    他並未明言“不填官方建議族籍就看不了天幕”。

    只道大秦重新普查天下人的國籍與族籍,官方建議族籍填報“華夏”,但若心念故國,亦可依個人意願填報“苗”、“羌”、“燕”、“齊”等。

    雖未點破,但始皇自信,哪怕是個晉惠帝,身邊只要有兩個帶腦子的大臣,也該明白這話里的深意。

    果不其然,各朝有條件的,都開始琢磨推行類似的政策。

    第一個動手的,是大漢的預備皇帝、監國太子、八歲王者——劉恆。

    劉恆鄭重其事地去請示劉邦,認定此等關乎國本的大事,非得父皇定奪不可。

    然而劉邦忙著給未出世的女兒做胎教,正隔著肚皮給女兒念兵書政略。

    聞言頭也不抬,揮手道“沒空,你自己看著辦。”

    不過他還是提點了劉恆一句“若填漢不會引發動蕩叛亂,那就填漢。”

    “若有不妥,便學那始皇,填華夏。”

    劉恆遂與群臣商議,又派人四處調研,發現填“漢”或“華夏”似乎皆無不可。

    若無天幕,眾人或許更傾向“華夏”。

    但因天幕盛贊漢朝功業,後人亦以漢人自居,百姓對“漢”的認同感頗高。

    然深思熟慮後,劉恆與朝臣最終還是選了“華夏”。

    原因無他,有些胡人部落,竟也能看見天幕,他們正在申請歸附。

    硬說他們是漢人,未免過于扯淡。

    但認作華夏苗裔,則勉強說得通。

    況且,這些能觀天幕的胡人,正因天幕之故,自詡“高貴的華夏族人”,忙著和那些“看不見天幕的低級胡人”內斗呢。

    為免節外生枝,還是“華夏”更為穩妥。

    而漢武帝劉徹,可就沒這麼多顧忌了。

    填“漢”!

    必須填“漢”!

    管你是羌人、苗人、越人、朝鮮人還是胡人,只要能看見天幕,統統給朕填“漢”!

    否則就別看了!

    若心向大漢、願效犬馬之勞,即便你是看不見天幕的蠻夷,朕也特批發你“漢人身份證”,準你觀看天幕。

    此後漢朝皇帝,大抵如此。

    國力強盛時,便底氣十足地選“漢”。

    國力稍遜時,則務實些選“華夏”。

    南北朝情況更復雜。

    南朝多選“漢”,北朝則有的選“漢”,有的選“華夏”。

    選“漢”者,多是漢化已深的政權。

    選“華夏”者,則或因漢化尚淺,或因治下民族混雜,難以強求。

    有些族群,本屬同源,僅因遷入中原時序、居住地域乃至人口多寡,便分化成彼此敵視的群體。

    按常理,統治者樂見大族分化,便于掌控。

    但歷史總是驚人相似。

    大洋彼岸某國也曾這般想,也是這般做。

    起初效果不錯,後來……大家都知道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化後的群體竟開始爭奪正統、搶掠祖先榮光,甚至為爭酒肆中的一個座次、店小二先招呼誰而拔刀相向。

    統治者看得頭疼,卻無計可施。

    總不能強行捏合回去吧?

    且不說統治穩不穩定,人家願不願意還兩說呢,合並後族名用誰的更是難題。

    好了,現在問題解決了。

    大家都是華夏人。

    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主體民族作為核心力量。

    北朝多為“小族御大族”,如今借華夏之名,將所有能觀天幕者皆納入主體民族。

    雖不能立時消弭矛盾,雖需漫長時光融合,但至少官方層面實現了統合。

    諸如“胡不娶漢、漢不嫁胡”的潛規則,終會因“華夏”之稱而裂開縫隙。

    血脈交融,數代之後,“胡狗”、“漢奴”之類惡稱或可漸息。

    這,終歸是一條看得見光明的路。

    隋朝楊堅、楊廣,皆選了華夏。

    至于唐朝……李世民內心極想用唐為族號。

    後世有盛唐之名,域外有唐人街,唐絲毫不遜于漢。

    但深思熟慮後,“唐族”之議還是被放棄了。

    唐詩中諸多以漢喻唐的詩句,恰說明“漢”之影響深遠。

    既不用唐,便只剩漢與華夏可選。

    若在以往,李淵、李世民對此並無異議。

    用“漢”就用“漢”唄,隋之前大家也常自稱漢人,後人也這般稱,沒啥丟人的。

    但天幕出現後,評論區里李老二與劉老三、劉老十斗嘴斗出了真火。

    朕用不了“唐族”,也特麼不用你“漢族”!

    朕用華夏族!

    當然,李世民並非全然意氣用事。

    合格的政治家,不會因情緒而壞大事。

    主因在于大唐包容萬國,來往胡商眾多,歸附的胡人部族更甚。

    即便沒有天幕,未來大唐中樞及各級官署中,也必然充斥大量非漢裔官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其中有些人,硬說是漢人也勉強說得通。

    數百年戰亂,剛從塞外歸來,長相殊異、風俗不同,可以理解嘛。

    但另一些人……若硬說他們是漢人,李世民真怕軒轅黃帝提著劍破碎虛空來砍他。

    或有人問軒轅黃帝時尚無“漢族”之稱,他為何要砍李世民?

    反而若將某些與華夏毫不相干之人納入華夏,黃帝才更可能動怒吧?

    但李世民自有想法。

    他堅定認為自己在踐行周公“夏君夷民”之策。

    華夏人為君,即便治下皆是蠻夷,只要其行華夏禮、寫華夏字、說華夏話、遵華夏俗、守華夏制,那便是華夏國度。

    反之,若國君為胡,治下皆漢人,卻行胡禮、循胡俗,那說破大天也不是華夏!

    李世民推測或因唐朝未強制歸化胡人,才導致中唐以後胡患肆虐。

    李世民決定既歸降,必漢化!

    反正有天幕在,休拿不識字、祖宗風俗說事。

    真要堅持,便剝奪觀看資格,有多遠滾多遠,滾回蠻夷之地守你的祖風去。

    故而,李世民自認嚴格遵循周公之策,軒轅黃帝若有不滿,要砍也得先砍周公。

    黃帝是人皇,周公是聖人,按後世玄幻小說的路子,這二位不得破碎虛空,打得諸天崩裂?

    想到此處,李世民文思泉涌,真想寫一部《人皇戰聖人》的奇書。

    但一個皇帝寫這個……莫說魏征,恐怕連程咬金、尉遲恭都要說自己“不似人君”了。

    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一旁的起居郎。

    起居郎被盯得發毛。

    陛下這眼神……莫非真想睡了我?

    合著太上皇當初威脅要睡我,並非戲言?

    你們李家何時有了劉家的血統?

    “近前來。”李世民招呼道。

    起居郎膽戰心驚地上前,恭敬行禮,手下意識捂住後方。

    李世民雖不明所以,也未多問,只將自己的寫書大計和盤托出。

    自己執筆,但掛起居郎的名號發行。

    聞言,起居郎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

    陛下,您別開玩笑了。

    黃帝大戰周公?

    您敢寫,我都不敢……呃,好吧,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想看的。

    但這事,您別找我,您找程咬金啊!

    “他連牛上吊的瞎話都編得出,掛名作者正合適!”

    “他?”李世民嗤笑,“就他肚子里那二兩墨水,說是他寫的,誰信?”

    起居郎急道“可您也不能害臣啊!”

    李世民安撫“朕這是送你一場天大的富貴。”

    “想想那四大名著,說不準你就借此一書成名,成為名著之首。”

    但任憑李世民如何忽悠,起居郎死活不依。

    李世民怒了“真不寫?”

    “不寫!”

    李世民惡向膽邊生,“阿耶,您等會兒就寫封情書,傾訴對起居郎你的愛慕之情,張貼于長安各坊市!”

    “朕明日也寫一封,來個父子共爭一男。”

    “朕要這該死的起居郎遺臭萬年!”

    起居郎嚇得魂飛魄散“陛下,臣遺臭萬年,您與上皇亦將遺臭萬年,您要理智啊!”

    “理智?屁的李治!”李世民更氣了,“要麼掛名,要麼一起遺臭萬年!”

    見皇帝真要吃人,起居郎恨不得抽自己倆嘴巴。

    提什麼“理智”呢?

    說“三思”不行嗎?

    武三思你確定?

    父子共用一女,與父子共爭一男,有區別嗎?

    有,但同樣臭不可聞……

    想到此處,起居郎苦著臉認栽“臣寫……但您得把程咬金加上。”

    “就說是他突發奇想,欲著此書,但因文筆稀爛,遂持刀脅迫臣代為潤色完善。”

    李世民聞言,毫不猶豫“可!”

    遠在川蜀的程咬金突然打了個寒顫,莫名腰背一痛“嘶——”

    程處默忙上前“阿耶,可是舊傷復發?兒為您揉揉。”

    “許是吧……突然腰痛,好似被大山壓著……”

    ∼∼∼∼

    遼國定下族名之前,特意給趙匡胤寫了封信。

    內容堪稱藝術我大遼皇帝姓劉,皇後姓蕭,我才是大漢正統!你宋國不準用“漢族”稱謂!

    這純屬惡心人,因遼國自己絕無可能用漢。

    漢人會罵契丹胡人也配稱漢?

    契丹人會怨憑什麼用手下敗將的族號?

    相反,唐朝自己沒用的“唐族”,雙方倒都沒啥意見。

    漢人認可,契丹人亦覺親切。

    畢竟我契丹乃是天可汗親自冊封的松漠都督府,首任松漠都督大賀窟哥家族,還被賜姓李。

    但遼國最終選了華夏。

    契丹後裔本也是後世華夏家族一部分,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殊途同歸了。

    當然,他們又給趙匡胤去了第二封信,繼續惡心他。

    “唐族”你們也不準用!

    我遼國乃大唐正宗李姓松漠都督府,我們都沒用唐為族號,你一個承自宣武軍節度使建立的後梁法統的割據政權,也配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敢用唐為族號,就是犯上作亂!

    我大遼便要奉天討賊,勿謂言之不預!

    趙匡胤早在信來前,就已定下用華夏。

    唐族,完全沒在趙匡胤的考慮範圍內。

    我大宋不如大唐嗎?

    好吧……軍力不如……但,治下臣民多是唐末亂世過來人。

    他們真的很難去懷念萬國來朝的盛唐。

    唐在他們的記憶里,就是連綿不絕的戰亂、胡人殺漢人、漢人殺胡人、漢人自相殘殺、胡人也自相殘殺。

    是早上還在約著一起去挖草根吃的好友,晚上就被丟在亂葬崗。

    是早上還在懷里的孩子,晚上就在鄰居的鍋里,而自家鍋里是鄰居家的孩子。

    所以,唐族這個稱號根本沒在趙匡胤腦海里出現過。

    若以唐族為號,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鼓勵武將學節度使搞割據?

    至于漢……

    一方面因與李世民一樣,趙匡胤和劉老三、劉老十斗嘴斗出了火氣。

    更因北方未復,若用“漢族”,南方那幫殺才真可能將北方漢人開除出漢籍。

    將來即便收復,南北裂痕恐難彌合,面對的局面,恐怕比朱元璋好不了多少……

    故趙匡胤堅定選擇“華夏”為族號。

    不久,遼國第一封信至,要求宋棄用漢。

    趙匡胤一笑置之,款待使者,將信當作笑話講給群臣听。

    第二封信至,要求宋棄用唐。

    趙匡胤大笑“朕天命所歸,豈似彼等尋不著祖宗的胡人,將唐所賜李姓當作寶?”

    但看到對方譏諷自己是轉了幾道手的宣武軍節度使,還特麼承襲朱溫的法統。

    趙匡胤的臉色便不那麼好看了。

    兩個時辰後,遼國第三封信快馬加鞭送至。

    “大遼為漢家正統,華夏嫡系,炎帝苗裔。

    宋國國民與我大遼國民同出炎黃一脈。

    大遼為天下主,不因地域歧視百姓。

    特許趙桓子之後人趙匡胤建立之宋國治下國民以華夏為族號。”

    趙匡胤讀完,冷冷盯著殿中遼使,殺心頓起。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此刻他真想破例。

    遼使見狀,心知不妙,索性朗聲道“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聞言,宋國大臣們怒了。

    趙普指著遼國使臣“胡虜遼狗安敢自比甦子卿!”

    “吾姓韓,祖諱融,乃唐朝薊州司馬,契丹來攻,刺史逃竄,吾祖率民死戰,求援無應,最終殉國!”

    “吾曾祖諱知古,年方六歲,便被擄入契丹!”

    遼使傲然道“大遼乃炎帝苗裔,大遼皇帝知人善任、選賢任能,大遼臣民行漢禮、說漢語、習漢字。”

    “天幕亦認可大遼為華夏!汝竟敢稱吾為胡虜?莫非汝比天幕更懂華夏?”

    “牙尖嘴利……”趙普還欲再斥,被趙匡胤揮手打斷。

    趙匡胤凝視那二十出頭的遼使“韓知古後人?”

    “你便是天幕提過的韓德讓?”

    韓德讓坦然“哈哈!宋皇好眼力!我便是韓德讓!”

    “汝弟高粱河之敗,亦有我一份功勞!”

    聞及趙光義與高粱河,趙匡胤不怒反笑。

    “原是耶律賢不好殺你,特派你來送死。”

    “朕若殺你,你便青史留名。”

    “朕若打你,你回去也好交差。”

    “可朕偏不讓你如願!”

    他戲謔道“回去好生伺候蕭燕燕吧。”

    “似你這般既能辦事、又能干的人才,蕭燕燕離了你怎成?”

    “對了,如今耶律賢尚在,你是伺候她一人,還是伺候他們夫妻二人?”

    群臣哄堂大笑。

    韓德讓面不改色“宋皇休要後悔!我能敗汝弟,亦能敗汝!”

    趙匡胤揮手逐客“若你能敗朕,朕任你侮辱。”

    “快走吧,今夜沒了你,不知蕭燕燕能否安眠?”

    群臣再次哄笑。

    韓德讓行禮離去。

    趙匡胤望其背影,暗嘆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將軍!

    怪不得日後能有那般成就。

    往後各朝,族籍選擇大抵類似。

    值得一提的是那火紅的年代與春風吹拂的年代,亦各有其選擇與故事。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刷視頻震驚古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刷視頻︰震驚古人》,方便以後閱讀刷視頻︰震驚古人第548章 玄幻小說作者——李世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刷視頻︰震驚古人第548章 玄幻小說作者——李世民並對刷視頻︰震驚古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