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視頻︰震驚古人

第547章 天幕妙用鑄華夏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水光山色與人親 本章︰第547章 天幕妙用鑄華夏

    諸王競拍之事暫且按下不表,且說那大秦近來推行的人口統查。

    說是統查,實則就是按原有戶籍再登記一遍。

    只不過此番額外加上了兩項國籍與族籍。

    國籍自然是大秦。

    亦有百姓梗著脖子不服,官員也不多言,只冷笑一聲,將正在咸陽為搶地而爭得面紅耳赤的諸王文書拍在案上。

    “瞧仔細了!爾等昔日君王皆已認大秦國籍,就連周天子後裔都自認秦人,爾等還敢不是?”

    國籍一事,沒得商量。

    要麼認了這大秦籍,乖乖當秦人。

    要麼麻溜收拾行囊,滾出大秦。

    當然,大秦的本意並非要官逼民反,或強驅百姓。

    故而那“族籍”一欄,便是留給百姓宣泄的出口。

    官方建議填報“華夏族”。

    始皇內心何嘗不想如漢朝般,以國號為族號,直接填“秦族”?

    但很可惜,此路不通。

    國籍為大秦,眾人尚可忍忍、想通,畢竟大秦確已一統天下。

    但族籍若填“秦族”,恐怕連老秦人都不見得個個心服口服。

    故而,只能取個最大公約數——華夏。

    反正官方只是建議填華夏族,听不听由你。

    你想填苗、羌,甚或懷念故國,填個“燕族”、“齊族”,官員也不攔著。

    只不過,落筆之後,官員會斜眼瞅著你,慢悠悠地再問一遍“可想清楚了?真不填華夏族?”

    若得肯定答復,官員便會長嘆一聲,似惋惜似嘲諷,然後“啪”地一聲,在那戶籍冊上蓋下官印。

    “咦?天幕……天幕怎地看不見了?”剛選了“齊族”的那人忽地驚呼。

    “天幕乃華夏之天幕!”

    “閣下既已自絕于華夏,自然無福再觀天象了。”

    官員揚了揚手中墨跡未干的戶籍紙,那【大秦帝國齊族人】幾個字格外刺眼。

    那人頓時慌了神,一把搶過紙張撕得粉碎。

    又撲通跪地,對著天空連連磕頭“天幕在上,小民知錯了!”

    “小民祖祖輩輩皆是華夏人,我是華夏人啊!”

    官員輕嗤一聲,語氣帶著幾分戲謔“省省吧,別白費力氣了。”

    “儒家那幫人早已實驗明白,能看見天幕者,唯有兩種情況會失此殊榮。”

    “其一,被陛下親自下旨剝奪資格。”

    “然陛下仁厚,即便爾等心懷故國,暗思反秦,亦未行此絕罰。”

    “其二嘛,”官員指了指滿地紙屑,攤手道,“便是如閣下這般,自棄華夏身份之人。”

    失籍者哀哀求告“那、那小人重新登記,我是大秦帝國華夏族人。”

    官員聳肩,模仿著後世腔調“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人總是不懂的珍惜。”

    “華夏身份,尊貴無比,豈是你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的?”

    “故凡自棄華夏身份者,若想重歸華夏,須經三關申請、證明、功績核算。”

    “申請,就是重寫請求書。”

    “證明,需得十戶鄰里作保,證明你確是華夏苗裔。”

    “至于功績?”官員語調一轉,帶著訓斥,“天幕獨厚華夏,這是何等恩典?”

    “你竟自願放棄,簡直可恨!”

    “故須立下功績,方能贖罪回歸,否則何以警示後人?”

    “大至發明創造、促進民族團結,小至種田種得好、安分守法,皆可計入功績。”

    “自有專人為你記錄,達標之後,方可奏請陛下,恢復你的華夏身份。”

    是優點學得快,還是糟粕學的快?

    自然是糟粕。

    那失籍之人立刻跪地叩首,口呼“青天大老爺”,急問種地要種成何等光景才能達標。

    官員眼皮一撩“簡單,畝產若能達後世一半,功績便算夠了。”

    那人一听,眼前一黑,差點暈厥。

    我要有那本事,還能只是個平頭百姓?

    官員見狀,話鋒微轉,似是不經意地補充“不過嘛,倒還有個簡便法子。”

    他輕拍手掌,兩名隨從應聲捧出厚厚書籍。

    “此為秦律,若能通篇背誦,亦可奏請陛下,特準恢復華夏身份。”

    言罷,不再理會那人,繼續登記。

    此地自此人之後,再無甚不開眼的選別族,皆乖乖選了“華夏”。

    按理,這等倒霉事該一傳十十傳百,不會再有冤種。

    然始皇陰就陰在……呃,是“聰明”就“聰明”在此事並非明發詔令辦理。

    他先是秘密抽調精銳秦軍,面授機宜,而後派他們奔赴各地。

    定好統一時辰,到時才通知各地官府辦理登記。

    且“非華夏族不得觀天幕”的內情,唯有這些秦軍知曉。

    故而,此類倒霉蛋,著實不少。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但“人無我有”時,那點幸災樂禍的隱秘快樂又油然而生。

    人性本就復雜矛盾。

    這些倒霉蛋掀不起大浪,更何況他們想回歸華夏,還需十戶作保。

    人啊,有了一丁點權力,就容易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人啊,有一點權勢,就感覺自己是天龍人。

    有點權勢就會把權力用到極致,變著法子為難別人,肆無忌憚地侵犯他人權益。

    例如三年前……算了,還不是別比如了。

    總之,這些失籍者的怨氣多半會撒向同村鄰里,也算多了個發泄渠道,民怨不至于全沖著大秦來。

    不過,三角形才是最穩固的結構。

    于是,奔赴各地的秦兵也會“好心”告知這些人此策並非始皇或朝中大臣所想,乃是儒家那位叔孫通極力提議並促成的,意在朝堂爭得一席之地。

    各地儒生聞訊,多是不信。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我儒家弟子,豈能出此餿主意?”

    對于這些不信邪的儒生,大秦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

    包吃包住,送他們去咸陽,親自找叔孫通對質。

    到了咸陽,這群儒生才發現,大秦沒騙他們。

    不僅沒騙,大秦甚至還幫儒家美化了。

    因為此事參與者,還有那位不仕秦國、隱居嵩山、未來還參與陳勝吳廣起義的孔子八世孫——孔鮒。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對此,孔鮒的解釋是舊儒家已不合時宜,需改革方能于新百家爭鳴中存續。

    然而,能千里迢迢來咸陽對質的,多半是理想主義的儒生,他們無法接受儒家為權勢向君王卑躬屈膝。

    尤其是孔鮒,此前一直嚷嚷暴秦虐政,要麼秦棄法從儒,要麼掀翻暴秦。

    這樣一個人,還是孔子八世孫,他如今卻轉頭入仕?

    這讓他們如何接受?

    若非始皇派兵保護,叔孫通和孔鮒怕是要被憤怒的儒生當場痛毆。

    打不著人,儒生們便堵門叫罵

    “元來降元,清來降清,倭來降倭!”

    “世修降表衍聖公,鐵骨錚錚勸人忠!”

    “不是你們孔家後人沒骨氣,也不是你們孔家後人被蠻夷換了種。”

    “是特麼孔子仙逝,爾等脊梁便斷了!”

    “沒種的玩意兒,摸摸褲襠那二兩肉還在不在!”

    入仕秦國便是背叛儒家嗎?

    倒也未必。

    孔鮒此前不入秦朝,整日批評時政,卻將弟子叔孫通送入秦國,誰不知是兩面下注?

    自己博取清名,讓弟子謀取出路,大家都懂。

    但儒生們實在憤怒。

    仕秦非不可,但不能前腳罵暴秦,後腳就跪舔!

    至少得等暴秦有所改易,秦皇親自下詔征聘,你再半推半就出山,這才符合士人氣節。

    如今秦國未改,你就急吼吼湊上去獻計,儒家的臉面、名聲還要不要了?

    呸!

    下賤!

    特別下賤!

    孔鮒實則也是有苦難言。

    儒家不是共用一台電腦的機械,並非鐵板一塊。

    它是由無數懷揣不同理念的大小團體組成。

    孔子在世時,尚且只能勉強壓制。

    孔子死後更是各家自掃門前雪,有事便開香堂……呸,開“儒家首腦會議”商議。

    天幕出現後,各方經過利益交換,達成共識分兩派。

    一派求變,融入秦朝,佔據席位。

    一派守舊,在野抨擊時政。

    孔鮒身為大儒,隱居嵩山,積攢了巨大聲望。

    若他轉而入秦,半生清名盡毀。

    所以他自然被歸為守舊派。

    本來相安無事。

    在秦朝堂的儒生雖未得通知,也自然分作兩派叔孫通媚秦,淳于越守舊。

    但叔孫通不知受了什麼刺激,竟要搞“新儒家”!

    按理即便搞新儒家,也屬求變派。

    儒家魁首們得知,以為叔孫通只是想多要權,便讓孔鮒去勸。

    權勢給你,別鬧了。

    一上來就搞新儒家,太過火,易致分裂。

    然而,叔孫通表示求來的東西是施舍,打下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

    我要在儒家獲得與孟家、顏家平起平坐的地位!

    孔鮒氣得差點吐血,大罵“你若搞新儒家,我便將你逐出師門!”

    沒了師承,你這新儒家如何立得住?

    難道你想學我祖宗孔子,從周公理念中自創一門?

    你以為你是誰?

    叔孫通卻恭敬道“老師想多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孔子乃您先祖,學生豈敢相比?”

    旋即話鋒一轉,問孔鮒可還記得後人提過的《今古文尚書》公案?

    秦博士伏勝為避兵亂逃亡,把《尚書》藏在屋壁中。

    漢初天下安定,伏生回鄉,從壁中取出藏書,其竹簡大多蠹壞,經過整理得完整的二十八篇。

    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時人推舉伏生,但伏生已經九十余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晁錯前往求教,由伏生口授,晁錯筆錄,傳得二十八篇,立于學官。

    因為使用漢朝文字,便被稱為《今文尚書》。

    西漢劉余封為魯王後,為擴大王府,侵佔孔子舊居,在屋壁中發現暗藏的《禮》《論語》《孝經》《尚書》等書,字體為先秦蝌蚪文字。

    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經過校定,發現比《今文尚書》多了二十五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因為使用先秦文字所寫,所以被稱為《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在晉代永嘉之亂後散佚。

    東晉時期,梅賾獻《古文尚書》,共58篇,這本被史學界稱作《偽古文尚書》。

    叔孫通言下之意很簡單師傅,您的後代為了權勢,可與諸侯合謀,編造“魯王壞孔壁得古文”的故事。

    我叔孫通為何不可?

    傳承不一定需你給予,我可自取!

    他陰惻惻笑問“若孔子舊居‘不慎’走水……而後于灰燼中‘發現’孔子親筆注解。老師,您覺得這劇本如何?”

    孔鮒指著他,手直哆嗦“你……你……此等伎倆,騙得了世人一時,騙不了一世!無人會支持你!”

    “縱有嬴政護你,你也將身敗名裂!何至于此?”

    叔孫通笑道“老師未說錯,若無儒家內部支持,我確會身敗名裂。”

    “但您猜,我真無支持麼?”

    “孔、孟、顏等家把持儒家多年,上層非爾等子孫,即是門人。”

    “孔子‘有教無類’之志,爾等早忘干淨了。”

    “後世那位教書先生的理論頗有意思……您覺得,底層儒生是願跟我搞新儒家,還是繼續被爾等世家俯視?”

    說罷,叔孫通只是笑,笑得孔鮒冷汗涔涔。

    孔鮒試圖緩和“待我百年,這位子終究是你的……”

    叔孫通冷笑打斷“呵呵,若真欲傳我,當初便不會安排我出仕秦國!”

    “這位子究竟是我的,還是您那寶貝兒子的,您心知肚明!”

    “我為你做牛做馬還不夠,還要給你兒子當一輩子奴僕嗎?”

    “若我執意不肯呢?你要殺我?”孔鮒顫聲問。

    “弒師乃大罪,天地不容。”叔孫通恭敬道,卻側身讓路,“老師請自便。”

    孔鮒走了兩步,卻听叔孫通幽幽道“儒墨相爭多年,積怨頗深。”

    “在咸陽,有秦軍保護,有秦法約束。”

    “出了咸陽……師傅,您可要且行且珍惜啊。”

    “你!你竟勾結墨家弒師!”孔鮒猛然轉身怒喝。

    叔孫通眼淚說來就來“師傅誤會了!學生是擔憂您的安危。”

    “您放心,若真有險,學生拼死也會來救您。”

    “若力戰不敵……也定將您尸首送回孔林安葬,令您入土為安。”

    孔鮒被噎的說不出話。

    什麼擔憂安危、力戰不敵?

    分明是與墨家串通,待自己一出咸陽便下殺手。

    屆時叔孫通再假意救援,弄一身傷疤,非但無人責其弒師,反會贊其勇護師尊嚴。

    他甚至能借此攻訐墨家。

    至于墨家為何願背罵名聯手?

    呵,他們一直想雙重毀滅儒家。

    他們夢寐以求的便是從肉體到學說,徹底毀滅儒家,哪會在乎這點名聲?

    更何況百家打了這麼多年,暗地里弄死的人多了去了,也沒見背負什麼罵名。

    見孔鮒面色灰敗,叔孫通知他已屈服,便給出台階“師傅,天色已晚,不如多留幾日,讓弟子盡孝後再走?”

    孔鮒抬眼望了望東方初升的朝陽,默然片刻,終是點頭“也好,你我師徒多年未見,便多留幾日,考校你的功課吧。”

    次日,一封由孔鮒提議、叔孫通完善並筆錄的關于統計國籍、族籍的策議,便呈至嬴政案前。

    嬴政覽畢,對李斯感慨“若荀卿尚在,該多好啊。”

    李斯聞言,面色古怪。

    陛下,您該不是也想讓我打著老師的名號搞什麼“新法家”吧?

    所幸始皇只是感慨,旋即命李斯抽調秦軍辦理此事。

    再說那群圍攻叔孫通府邸的儒生,已被孟家、顏家的人勸離,接至兩家在咸陽的寓所。

    在此,他們見到了孔鮒之弟孔騰。

    孔騰厲聲斥責孔鮒與叔孫通之行徑,揚言不僅要將叔孫通逐出儒家,更要將孔鮒剔出孔氏族譜。

    各家魁首亦表態除非秦朝更改暴政,否則儒家子弟永不仕秦!

    即便出仕,遇不合儒家理念之政令律法,亦當死諫或掛印而去,絕不同流合污!

    此番表態,自然贏得滿堂喝彩。

    雖知仍是兩頭下注之戲碼,但孔騰與魁首們的姿態,顯然更合眾人理想。

    士人當有氣節!

    縱爵祿相誘、性命相脅,文人風骨不可丟!

    盡管多數文人並無風骨,但並不妨礙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孔騰痛罵孔鮒是後世那“沒骨氣的北孔”祖宗,而自詡為“有氣節的南孔”一脈。

    歷史在此開了個玩笑。

    按原本軌跡,漢高帝十二年,劉邦過魯地祭孔,封孔騰為“奉祀君”,專司祀孔。

    此為孔子後裔首次因奉祀受封。

    雖其子孔忠未承爵位,但該封號成為宋仁宗至和二年設立“衍聖公”世爵的重要歷史依據。

    而孔鮒四世孫孔吉,在漢成帝綏和元年,被正式冊封孔吉為殷紹嘉侯,負責奉商湯祭祀。

    後,孔吉之子孔何齊又被改封宋公,也稱殷紹嘉公。

    負責祭祀孔子的是孔騰一脈。

    後世的衍聖公,也出自孔騰一脈。

    孔鮒一脈,西漢時居淮陽。

    東漢時,劉秀重新冊封,封地沛郡。

    西晉時,封地汝陰郡宋縣。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晉室衣冠南渡,孔鮒一脈也跟著到了南方。

    此刻,歷史偏差驟現。

    歷史,總愛玩這種修正主義的惡趣味。

    北孔祖宗孔騰自稱南孔,卻指認“南孔”祖宗孔鮒為北孔。

    南孔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後世的南孔和這個南孔不是一回事。

    孔鮒的南孔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南孔,後世的南孔則特指隨宋高宗趙構南渡的衍聖公後裔。

    喜歡刷視頻震驚古人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刷視頻震驚古人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刷視頻︰震驚古人》,方便以後閱讀刷視頻︰震驚古人第547章 天幕妙用鑄華夏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刷視頻︰震驚古人第547章 天幕妙用鑄華夏並對刷視頻︰震驚古人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