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很多寺廟早就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宗教場所,寺廟商業化早已席卷大江南北。
根據二三年數據顯示,普陀山光是門票收入就已經超過二十一億。
靈隱寺賣的陳皮醬油,單單這一項網上就賣出了六萬五千件。
五台山賣的酒,年產超過千萬。
果然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很多人對寺廟商品趨之若鶩,仿佛只要跟佛祖扯上了關系,質量就歸佛祖管了,佛祖總不會害我。
所以價格肯定也不歸人間管,管它多貴都是有人要的,反正最後都是獻給佛祖的。
佛祖有沒有收到你的愛心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開心的。
佛教是最容易商業化,也跟金錢聯系最緊密的一個宗教。
佛教商業化不僅發生在華夏,海外華人遍布的那些寺院幾乎都已經商業化或者正在商業化的路上。
現在的僧人不像僧人,更像是信仰生意的經營者,很多大師更是把佛教生意做到了全球,風生水起。
佛教為了純潔宗教信仰,號召人出家修行,南朝時代的中原以及進世蒙藏喇嘛教世界,至少1\5的人口都是出家的。
雖然今天佛教的政治影響力,社會統治力不在,但他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不輸于東南沿海的任何民營企業。
佛教講究出世,容易形成與社會分立的教徒利益集團。
一旦成為社會利益集團,他就天然有建立維持集團長期存在的財富基礎的要求。
所以佛教更加強調布施化緣,這是信仰集團存在基礎。
它的宗教儀軌往往都是要跟錢掛鉤的,即便你是皇帝也要用錢布施。
凡是不能構成一個社會集團的宗教,它就沒有這種政治屬性和財團屬性。
與這些神的溝通不需要錢,或者說只是需要很少的錢。
比如土地神。
與他的溝通是不需要花錢的,燒香、擺兩個果子、然後磕頭就行。
買不起果子,樹上摘兩個不要錢的果子也行。
摘不到果子,買不起香,也不重要,誠心誠意磕兩個頭也行。
為了防杠,就不要說什麼︰男兒膝下有黃金。
雖然沒花看的著的錢,但是給了黃金兩千兩。
這屬于扯淡,真的信奉男兒膝下有黃金,想做個有骨氣的人,你就不會去拜神。
佛教把布施作為信仰者的六度之首,高于持戒、禪定、般若。
布施越多越容易獲得福報,可以消災,可以抵罪,可以消除自己的貪念,可以有好的輪回轉世。
布施分三種。
第一種是法布施,以清淨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
第二種是財布施,此中又分兩類︰內財施和外財施。
內財施,即以自己智力、體力、技術等等,以至整個色身施于眾生,如佛經中記載的︰割肉喂鷹、舍身飼虎。
外財施,即以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饑寒的痛苦。
第三種是無畏布施,即眾生若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能夠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免去內心的怖畏。
布施有三種,但在某些人刻意引導下,布施仿佛只有外財施才是正道。
你捐錢給別人也是布施的一種。
但是捐給別人哪有直接捐給佛祖功德大?
然而佛祖誰也沒見過,于是信徒給佛祖的布施就成了給中間人的布施。
寺廟的功德箱一天一滿,佛祖的金身也從鍍金變成純金。
佛祖有沒有為你加功德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感謝你的。
佛教與中國本土民間信仰融合,把民間財神信仰體系吸納進佛教體系。
以至于有了某個菩薩管發財,某個廟求財很靈的說法。
大多數華夏人對宗教沒有執念,秉持實用主義。
不是我真的義無反顧的信什麼,而是要看我信這個神,自己可以得到什麼。
宗教信仰成了一種交易,自動形成了一個模式,我給神錢,神就得給我辦事。
這個行為模式,其實與生活中大眾與朝廷溝通模式相同。
我服勞役、交稅,我就應該得到我應得,你就應該保護我。
我做了事、交了錢,但得不到應有的結果,那朝廷就應該像不靈的神仙一樣,推倒他的神像、砸他個稀巴爛!
信仰成為利益交換,人們企圖用行賄來獲得回報,而行賄的財富最後又落到了神的代理人手里。
所以在華夏,這三個要素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可以讓佛教寺院財源滾滾來。
有商業頭腦的高級僧侶個個賺的盆滿缽滿。
佛教寺院,尤其是大城市的佛教寺院,是最充滿烏煙瘴氣的宗教場所。
它承載了人間的一切貪欲,佛門反倒成了最不親近的地方。】
評論區︰
【歷史是個好老師,你學不會,他不介意在教你一遍。】
【並非教你,而是用你去教下一個人。】
【可以信佛,但不要信和尚。】
【燒香拜佛有用,你連寺廟門都進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