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沒有再記錄中行寅和士吉射的最後下場,估計在齊國得到了一段時間的禮遇後,兩人在郁郁寡歡中湮沒于歷史塵埃。
但關于中行寅這位中行氏家族的末代宗主,史料記錄了他最後的兩件事,讀來令人感嘆。
第一件事,是中行寅還在柏人城時,當時得知趙鞅親率晉軍正向柏人城殺來,中行寅心煩意亂,居然把自己的失敗歸罪于太祝簡。
太祝簡,即中行氏家族一個叫簡的家臣,專門為中行氏負責祭祀。中行寅怒氣沖沖對太史簡道︰
“你為我們中行氏家族祭祀,一定是供神的三牲祭品不肥美,齋戒的心境不虔誠,以至激怒了鬼神,使我們家族處于滅亡的境地。我就不明白了,你為什麼要這樣禍害中行氏家族?”
太祝簡抬起頭,看了看中行寅,不卑不亢回答道︰“主公,您難道真以為祈禱上天會造福家族嗎?想當年,中行氏祖先桓子,僅有車十乘。但他並不嫌少,每天思慮的是修養德行,崇尚正義,唯恐有所過失。”
“但主公您呢?擁有兵車數百乘之多,卻不考慮修備德行,還嫌兵車不足。”
“要知道濫造戰船兵車,窮兵黷武,勢必加重對百姓的征斂。賦稅徭役過重,必然招致百姓的怨恨和責罵。”
“主公,您的家族滅亡,不是因為祭祀的原因,而是因為民怨沸騰,人心向背!”
“主公,您只知道讓臣一人為您祈福,但您可知道舉國上下都在詛咒您?”
“您的家族已經難平萬眾怨恨,滅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如今卻怪罪于臣,臣又有什麼罪呢?”
中行寅听後默然無語。是啊,中行氏家族的滅亡,純粹就是自己這個宗主貪得無厭之故。自己居然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歸罪于區區一個太祝。
這個故事,便是成語“亡國怨祝”典故。
只是,此時的中行寅已經追悔莫及了,他此刻必須逃離已陷入孤立無援境地的柏人城。
公元前490年春,趙鞅下令,晉軍開始包圍柏人城。為掩護中行寅和士吉射及時脫困,柏人城大夫張柳朔主動留下斷後。
這位史上曇花一現的晉國大夫張柳朔是什麼人呢?
張柳朔,範氏家臣,因感恩範氏家族而自願獻出生命。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範氏家族得勢時,晉國許多士大夫都積極歸附範氏家族,主動成為範氏家臣,這當然也包括張柳朔。
範氏其中有一個叫王生的家臣,深得士吉射的寵信。士吉射曾問王生,誰人可以主政柏人城,王生推薦了張柳朔。
士吉射有些意外,他知道王生與張柳朔有矛盾,于是便問王生︰“張柳朔不是你的仇人嗎?你居然還推薦他?”
王生恭敬答道︰“回主公,臣與張柳朔之間是私仇。主公問柏人誰可主政,這是公務。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天經地義,臣怎麼敢違背呢?”
士吉射非常感慨,于是便任命張柳朔為柏人大夫。
張柳朔知道此事後,非常感動。他發誓一定好好干,以不辜負王生的舉薦之恩和範氏家族對他的信任。
此時,範氏家族到了敗亡之際,張柳朔對兒子道︰“去吧,忠心追隨主公,這是父親最後對你的勉勵和期望。父親就留在柏人了,為主公最後一戰。父親必須要讓主公知道,王生的推薦沒有錯,主公也不會後悔任用你父親為柏人大夫!”
過了幾天,柏人城被攻陷,守將張柳朔寧死不屈,英勇戰死!
中行寅在城破前帶著僅剩的族人離開柏人城,急匆匆趕去齊國。
途中經過一個縣邑時,有一位侍從對中行寅道︰“主公,這里有您一位老朋友張三,一直對您尊敬有加。我們走得那麼急,大家也都累了,干脆就在這里休整一下,等等後面的車吧。”
中行寅長嘆一聲道︰“當年,我喜歡音樂,這個張三就送寅名琴。我喜愛美玉,張三就送我玉環。張三這個所謂的老朋友吶,只是個迎合我以求取好處的人,而不是能夠規勸我改過的人。現在,我已經失敗了,此時去見張三,恐怕他也會用以前對我的方法,去向別人求取好處。”
眾人听後默然無語,大家繼續加緊趕路。
果然,這位所謂的老朋友張三知道中行寅經過此地,本欲率眾來追殺中行寅。
好在中行寅有先見之明,未作停留,早早離開,故未被追上。
可惜,落在中行寅後面幾輛車的人就倒了霉了,全部被張三擒獲,獻給了趙鞅。
再見了,晉國的中行氏家族,範氏家族,還有邯鄲氏家族。不管如何,你們也算是在晉國掀起過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春秋風雲。
在告別之前,我們回顧一下你們光輝的歷史吧。
中行氏家族,源于晉獻公時期的卿大夫荀息。到其孫子荀林父時,因荀林父擔任過晉文公時期的中行將,故以職為氏,從晉國的荀氏別出中行氏,荀林父成為中行氏鼻祖。
荀林父曾經擔任過晉國中軍將,如果把中行氏第一代算在荀林父身上的話,經歷了第二代的荀庚、第三代的荀偃、第四代的中行吳、第五代的中行寅,五代而終。
但中行家族直到沒落,都是歷代為卿、兩代為中軍將的晉國超級大家族。
範氏家族,源于晉獻公時期的士 ,到士氏家族第三代別出範氏,即士會。
如果把士會算為範氏家族第一代的話,經歷了第一代士會、第二代士燮、第三代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