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戰時之禮,當然很多,這里我們單講春秋這樣的貴族戰役中,俘虜敵軍君主的那一套規定動作。
當然,韓厥是很懂這一套的。
韓厥走到自認為是齊國國君的逄丑父面前,再次躬身施禮,然後從懷里掏出一個酒杯和一塊玉,恭恭敬敬地呈給逄丑父,道︰
“寡君派外臣向貴國為魯國和衛國求情,還反復叮囑我們不要進入貴國國境。
但是很不幸,外臣最終還是不小心進入貴國,並且與齊侯您相遇。
外臣實在沒有辦法,因為不能逃避,否則是違抗君命,丟寡君的臉。外臣雖不才,但很榮幸能夠為齊侯駕車,那就讓外臣來擔任齊侯您的車御吧。”
先施禮,再呈上酒杯和美玉,然後用客氣得無以復加的話,把晉軍進攻齊國的本意說成是為了幫助魯國和衛國,還表示晉軍是不應該進入到齊國境內的。
進入齊國境內是一個意外,意外既然發生了,也就沒辦法了。
不料卻居然與國君您相遇了,那更沒有辦法了。只好請您上我的車,由我駕車把您送到我們的軍營里去。
讀到這樣的故事,想想都好笑。
虛偽不?
虛偽到了極點!但在那個年代,這可不是虛偽,這是禮儀。
這一套,就是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的一個典型特點︰哪怕是俘虜了對方的將領,必須禮遇,更不要說國君了。
就這樣,逄丑父就成了俘虜。逄丑父也承著韓厥這一套春秋大義,他知道齊頃公已經走遠了,便對車御邴夏喝道︰
“駕著寡人的車先回去,告訴將士們,寡人去晉營作客了,讓上卿高固帶著大家都回國都去。
對了,看到逄丑父,先把他給逮捕起來。讓他去弄點水,半天也不回來,還知道自己是車右的職責嗎?”
自以為俘虜了齊國國君的韓厥哪還顧得上什麼其他小嘍嘍?當下更不多話,帶著逄丑父便回營了。
齊軍終于敗退了,但總體上並沒有潰。齊頃公回到齊營,顧不上吃飯,也不喝一口水,不擦一把臉,他要干什麼?
齊頃公直接將他的副車給要來,登上車,對高固等人道︰“跟著寡人,不把逄丑父給救回來,寡人不撤!”
幾個意思?齊軍不是敗了麼?
是的,齊軍是敗了,但並非是敗成沒有任何戰斗力了。
齊頃公雖然差點被俘,但骨子里那種傲氣與勇氣還有義氣卻更高漲。逄丑父為自己而被俘,如果不把他救回來,自己算什麼國君?
齊頃公率著數十輛戰車,再次殺入晉軍。
要知道,此時的晉軍已經成了勝利態勢,大家幾乎都不把齊軍放在眼里。傳說中強大的齊軍在更加強大的晉軍面前,不照樣被擊敗嗎?
晉軍主帥 克接報听說韓厥俘虜了齊國國君,心下大喜。此時齊軍已經撤退, 克見已經得勝,便回營治傷了。
齊頃公親自率著齊軍再次投入戰斗,令晉軍一時猝不及防。就這樣,齊頃公率一隊人個個似猛虎下山,在晉軍軍中橫沖直撞,讓晉軍吃了些虧。
晉軍畢竟有著超強的實戰經驗,很快看出這只是一小股齊軍的動作,所以很快便圍將上來。
但由于齊頃公不要命地沖鋒,居然帶著齊軍沖出包圍。只是沒能接近晉軍大營,只好先行撤退回營。
回營後,齊頃公越想越不甘心,他喝了幾口水,對高固等人講︰“走,跟寡人再沖一次,無論如何要把逄丑父給救回來。
要知道,沒有他,此時被俘的是寡人,就這樣退回臨淄,寡人哪有臉去見逄丑父家人?”
高固等人見國君如此仗義,不由大為感動。于是,在晉軍以為齊軍準備接受失敗的事實時,齊頃公再次率領齊軍向晉軍發起了沖鋒。
史料記載,齊頃公為了救回逄丑父,親自率領齊軍部分戰車向晉軍發起了三次沖鋒,“三進三出”這個典故就是來自于齊頃公。
據說,齊頃公的三次沖鋒,一次向晉軍沖去,結果在晉軍的重重包圍下沖出來。
他組織了第二次沖鋒,這次沖向的是晉軍的兄弟部隊北狄武裝。
北狄武裝已經知道這位玩命的主便是齊國國君,而且是為了救回被俘的部將而如此玩命,所以對他非常尊重,故非但不願傷齊頃公,還有意保護他。
他的第三次沖鋒則是沖向了晉國盟國衛國的軍隊。同樣道理,衛軍將士也很佩服齊頃公,見齊頃公戰車過來,紛紛讓道。
所以說,雖然齊頃公三進三出敵軍,有一些人家不願傷他的因素在。但至少有一點,他是一位勇敢的人,是一位講義氣的人,為了臣子可以不顧性命的人。
這樣的人,當然值得尊重,連敵人都對他無比佩服。
到了後來,羅貫中先生在他的傳世名著《三國演義》里,刻畫了常山趙子龍帶著劉備的兒子阿斗,在長阪坡七進七出重重圍困自己的曹軍,估計是讀了齊頃公這段“三進三出”歷史的。
趙子龍之所以能夠七進七出,同樣也是因為他的勇猛得到了曹軍將士的尊重。當時曹操就下令︰只可活捉,不可放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于是,趙子龍便得以全身而退。
只是,齊頃公最終也沒能救回逄丑父。但齊頃公在鞍地之戰中的神勇表現,讓讀史的人不禁對他刮目相看。
是的,雖然齊軍戰敗了,但敗得有血性,有尊嚴。
齊頃公不得不佩服晉軍的戰斗力,他也終于認清了形勢,憑齊國目前的實力,確實不能與晉國叫板。
再說逄丑父。
逄丑父被韓厥帶回帥帳,主帥 克听說捉住了齊頃公,心頭是狂喜啊︰“好小子,終于將你拿住了,想當年污辱本帥的仇,今日就此報了。”
按 克的想法,先將齊頃公萬般羞辱,然後再押送回晉國,交晉景公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