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臣雖然一直以溫文爾雅的文臣形象留在人們心目中,但作為一員高級將領,他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大戰爆發,胥臣奉命率左軍迎戰楚軍的右軍。
當時,楚軍的右軍主要由楚國的盟軍陳國和蔡兩的軍隊。陳、蔡軍隊主要以兵車為主,人數也佔優。
胥臣指揮一部分下軍率先發起攻擊,這一仗是整個城濮之戰的首戰。
首戰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如果單憑兵士沖殺,即有可能陷入混戰。
甚至由于兵力上的差距,晉軍極有可能失利。這對整個戰局來講是致命的。
胥臣冷靜分析戰場形勢後,心生一計。他命人在晉軍的戰馬上都蒙上虎皮,將戰馬打扮成老虎。
隆隆戰鼓聲中,晉軍的“虎軍”全線向敵陣沖去,陳、蔡軍隊的戰馬見到老虎,驚慌亂竄,陣形頓亂。
古時的大兵團作戰,士氣、陣形是至關重要的,士氣一消,陣形一亂,基本是敗局已定。
胥臣率軍乘勝追擊,擊潰了陳、蔡兩國軍隊。
胥臣率下軍取得首戰大勝,直接亂了楚軍統帥成得臣的部署,楚左軍全線出擊卻又中計,最後全線潰敗。
晉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而如果沒有胥臣的首戰告捷,那結果還真不知道會如何。
在歷史上,胥臣最主要的功績,還真的不是他的軍旅生涯,而是他的教育思想。
胥臣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比孔子要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前面我們講過,他是晉文公最早的老師之一,曾經勸過晉文公要好好學習,增長學識,將來必有大用。
關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史料記載了一段晉文公與胥臣關于如何教育晉國世子晉歡的談話。
晉文公想為晉歡找個老師,便去找胥臣商量,想指派陽處父做晉歡的老師,讓胥臣來評價一下陽處父這個人是否合適。
胥臣略微思忖了一會道︰“這個關鍵取決于世子。”
見晉文公懵在那里,胥臣舉例道︰“主公,臣听聞︰胸因疾而殘者,不應使其俯身;駝背者,不應使其仰頭;羸弱者,不應使其舉重。
個矮者,不應使其攀高;眼盲者,不應使其觀物;啞者,不應使其說話;耳聾者,不應使其听音;犯渾者,不應使其出主意。
主公,這就是不能讓一個人去做他沒有能力完成的事。”
晉文公點點頭道︰“有道理,大夫接著說。”
胥臣接著說︰“一個本質好的人,如果有賢良智士輔以教導,那就可以期待他學有所成。
但一個本質邪惡的人,不管他的老師有多賢良,結果都沒什麼用。”
什麼意思?
就是說,教育人,一定要根據這個人的特點來教育,不能對誰都給個老師便行。
胥臣舉了八種殘疾人為例子,這是對自己即將要發表的一個偉大教育理念作鋪墊。
這個教育理念,便是中國歷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然後,胥臣又引經據典,對自己的這個教育理念作了闡述︰
“臣听聞,以前周文王之母懷孕時,外人根本看不到她肚子鼓了起來。她生周文王時,如同她去廁所拉泡尿一樣輕松,一點痛苦也沒有。
但周文王本質奇佳,他自小就從不讓母親憂慮,從不讓師長操心,從不讓父親生氣。
他對弟弟很友愛,對兒子很慈惠,對夫人很疼愛,對同宗兄弟很親近。
因此,周文王能使天下賢良之士紛紛來投,並因材而異加以任用。
他咨詢掌管山澤的八虞,以及虢仲、虢叔兩位兄弟。
他听取閎夭、南宮括意見,咨訪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四位太史,再加上有周文公、邵康公、畢公和榮公的幫助,從而讓百神安寧,使萬民安樂。”
胥臣洋洋灑灑一番高談,告訴晉文公,周文王的成功,並不單單是教育的作用。
這把晉文公听得是一愣一愣的,他問胥臣︰“依大夫所言,難道就不需要教育麼?”
胥臣微微一笑道︰“不是說教育沒用。我們說教育,就是要讓人提高學識。
提高學識做什麼呢?
就是為了使本質更加美好。
所以人生下來就要學習,不學習就不能進入正道。”
晉文公一听又糊涂了,問道︰“比如一個人本質不好,或者我們講直接一點,就是你一開始講的,一個人如果成為那八種殘疾人一樣,如何去教育?”
胥臣回答說︰“嘿嘿,這就要看自身長處因材而用了!
駝背的讓他俯身敲鐘,直胸的讓他戴上玉磬,矮子讓他表演雜技,瞎子讓他演奏音樂,聾子讓他掌管燒火。
糊涂的、啞巴這樣的人,自身沒有可利用的正材,就讓他們去充實邊遠的地區。
教育,就是根據他內在的性能、本質加以因勢利導,就像河川有它的源頭,迎到入海口,匯入大海任意奔流。”
這便是胥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注意,胥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這個理念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胥臣先生,這令筆者對你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啊.這個理念,哪怕是到現在,也是真理中的經典啊。
可悲的是,現在我們的教育卻背離了這個理念!
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與幾十個伙伴一起,學的是同樣的東西,面對的是同樣的老師。
然後,接受同樣的考試,再然後,以考進什麼名牌大學來判定這個孩子教得好不好。
其實,許多孩子,從很小時便表現出不同的天賦。
愛打游戲的不見得他今後在軟件設計領域沒有出息,愛看小說的不見得他今後在文學上便沒有造詣。
愛打鬧的可能是體育健將苗子,還有愛唱歌的,愛跳舞的,愛開玩笑的......
可悲的是,他們都被裝進了同一個模子里,在里面苦苦掙扎!
多少人的天賦就這樣夭折了,多少人的興趣就這樣被打壓了......
我們的胥臣先生,早在2600多年前便一個勁地說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只可惜,說得好但很難做得到哇,胥臣先生,後世的人們真的對不起您老人家啊。
正因為是大教育家,所以胥臣平時十分關注人才,也特別重視舉薦人才。
我們曾經講過晉國的一位大臣, 芮。 芮是晉惠公時代的權臣,但後來因與呂省陰謀弒殺晉文公,結果被晉文公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