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晉國風雲

第137章 晉賢臣司空胥臣(下)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千里草人 本章︰第137章 晉賢臣司空胥臣(下)

    胥臣雖然一直以溫文爾雅的文臣形象留在人們心目中,但作為一員高級將領,他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大戰爆發,胥臣奉命率左軍迎戰楚軍的右軍。

    當時,楚軍的右軍主要由楚國的盟軍陳國和蔡兩的軍隊。陳、蔡軍隊主要以兵車為主,人數也佔優。

    胥臣指揮一部分下軍率先發起攻擊,這一仗是整個城濮之戰的首戰。

    首戰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如果單憑兵士沖殺,即有可能陷入混戰。

    甚至由于兵力上的差距,晉軍極有可能失利。這對整個戰局來講是致命的。

    胥臣冷靜分析戰場形勢後,心生一計。他命人在晉軍的戰馬上都蒙上虎皮,將戰馬打扮成老虎。

    隆隆戰鼓聲中,晉軍的“虎軍”全線向敵陣沖去,陳、蔡軍隊的戰馬見到老虎,驚慌亂竄,陣形頓亂。

    古時的大兵團作戰,士氣、陣形是至關重要的,士氣一消,陣形一亂,基本是敗局已定。

    胥臣率軍乘勝追擊,擊潰了陳、蔡兩國軍隊。

    胥臣率下軍取得首戰大勝,直接亂了楚軍統帥成得臣的部署,楚左軍全線出擊卻又中計,最後全線潰敗。

    晉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而如果沒有胥臣的首戰告捷,那結果還真不知道會如何。

    在歷史上,胥臣最主要的功績,還真的不是他的軍旅生涯,而是他的教育思想。

    胥臣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比孔子要早一百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前面我們講過,他是晉文公最早的老師之一,曾經勸過晉文公要好好學習,增長學識,將來必有大用。

    關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史料記載了一段晉文公與胥臣關于如何教育晉國世子晉歡的談話。

    晉文公想為晉歡找個老師,便去找胥臣商量,想指派陽處父做晉歡的老師,讓胥臣來評價一下陽處父這個人是否合適。

    胥臣略微思忖了一會道︰“這個關鍵取決于世子。”

    見晉文公懵在那里,胥臣舉例道︰“主公,臣听聞︰胸因疾而殘者,不應使其俯身;駝背者,不應使其仰頭;羸弱者,不應使其舉重。

    個矮者,不應使其攀高;眼盲者,不應使其觀物;啞者,不應使其說話;耳聾者,不應使其听音;犯渾者,不應使其出主意。

    主公,這就是不能讓一個人去做他沒有能力完成的事。”

    晉文公點點頭道︰“有道理,大夫接著說。”

    胥臣接著說︰“一個本質好的人,如果有賢良智士輔以教導,那就可以期待他學有所成。

    但一個本質邪惡的人,不管他的老師有多賢良,結果都沒什麼用。”

    什麼意思?

    就是說,教育人,一定要根據這個人的特點來教育,不能對誰都給個老師便行。

    胥臣舉了八種殘疾人為例子,這是對自己即將要發表的一個偉大教育理念作鋪墊。

    這個教育理念,便是中國歷史上提出的最早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然後,胥臣又引經據典,對自己的這個教育理念作了闡述︰

    “臣听聞,以前周文王之母懷孕時,外人根本看不到她肚子鼓了起來。她生周文王時,如同她去廁所拉泡尿一樣輕松,一點痛苦也沒有。

    但周文王本質奇佳,他自小就從不讓母親憂慮,從不讓師長操心,從不讓父親生氣。

    他對弟弟很友愛,對兒子很慈惠,對夫人很疼愛,對同宗兄弟很親近。

    因此,周文王能使天下賢良之士紛紛來投,並因材而異加以任用。

    他咨詢掌管山澤的八虞,以及虢仲、虢叔兩位兄弟。

    他听取閎夭、南宮括意見,咨訪蔡公、原公、辛甲、尹佚四位太史,再加上有周文公、邵康公、畢公和榮公的幫助,從而讓百神安寧,使萬民安樂。”

    胥臣洋洋灑灑一番高談,告訴晉文公,周文王的成功,並不單單是教育的作用。

    這把晉文公听得是一愣一愣的,他問胥臣︰“依大夫所言,難道就不需要教育麼?”

    胥臣微微一笑道︰“不是說教育沒用。我們說教育,就是要讓人提高學識。

    提高學識做什麼呢?

    就是為了使本質更加美好。

    所以人生下來就要學習,不學習就不能進入正道。”

    晉文公一听又糊涂了,問道︰“比如一個人本質不好,或者我們講直接一點,就是你一開始講的,一個人如果成為那八種殘疾人一樣,如何去教育?”

    胥臣回答說︰“嘿嘿,這就要看自身長處因材而用了!

    駝背的讓他俯身敲鐘,直胸的讓他戴上玉磬,矮子讓他表演雜技,瞎子讓他演奏音樂,聾子讓他掌管燒火。

    糊涂的、啞巴這樣的人,自身沒有可利用的正材,就讓他們去充實邊遠的地區。

    教育,就是根據他內在的性能、本質加以因勢利導,就像河川有它的源頭,迎到入海口,匯入大海任意奔流。”

    這便是胥臣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注意,胥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這個理念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胥臣先生,這令筆者對你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啊.這個理念,哪怕是到現在,也是真理中的經典啊。

    可悲的是,現在我們的教育卻背離了這個理念!

    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與幾十個伙伴一起,學的是同樣的東西,面對的是同樣的老師。

    然後,接受同樣的考試,再然後,以考進什麼名牌大學來判定這個孩子教得好不好。

    其實,許多孩子,從很小時便表現出不同的天賦。

    愛打游戲的不見得他今後在軟件設計領域沒有出息,愛看小說的不見得他今後在文學上便沒有造詣。

    愛打鬧的可能是體育健將苗子,還有愛唱歌的,愛跳舞的,愛開玩笑的......

    可悲的是,他們都被裝進了同一個模子里,在里面苦苦掙扎!

    多少人的天賦就這樣夭折了,多少人的興趣就這樣被打壓了......

    我們的胥臣先生,早在2600多年前便一個勁地說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只可惜,說得好但很難做得到哇,胥臣先生,後世的人們真的對不起您老人家啊。

    正因為是大教育家,所以胥臣平時十分關注人才,也特別重視舉薦人才。

    我們曾經講過晉國的一位大臣,芮。芮是晉惠公時代的權臣,但後來因與呂省陰謀弒殺晉文公,結果被晉文公給殺了。

    芮有一個兒子叫缺,父親被殺後,他從一個貴族公子淪落成落魄庶民,失去了家族財力、勢力和封邑。

    從大富大貴到平民百姓,政治地位斷涯式的下降,遭遇此等挫折的缺卻從不怨天尤人,也不頹廢消沉。

    缺與妻子搬到了鄉下,過著下田勞作、粗茶淡飯的日子。

    他白天勞動,晚上讀書,還經常幫助鄉里鄉親的,為人謙虛,待人有禮。很快,關于缺極賢的名聲便傳開了。

    胥臣听聞後,便微服私訪調研來了,這個工作作風真沒得說。

    胥臣見到了正在田間勞作的缺,也見到了缺的妻子正給缺送飯,小倆口互親互敬的樣子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個樣子,就是相敬如賓。

    “相敬如賓”,最早就是形容缺夫妻兩人的,成為這個成語的典故。

    然後,胥臣走村入戶,听到的都是關于缺德才兼備的事跡。

    他就向晉文公舉薦了缺︰“主公,能保持恭敬是一個人有德行的表現。缺是一位對妻子都相敬如賓的人,希望主公能夠重用缺。”

    然後,胥臣介紹了缺的事跡。

    但晉文公听了胥臣介紹了缺的事跡後,非常猶豫。

    晉文公對胥臣道︰“可是,芮是犯了叛亂罪的,寡人心存善念才保全了他的家族,怎麼可以重用其後人呢?”

    胥臣微微一笑道︰“主公,想當年,堯帝後期發生了洪災,他任用鯀治水。

    鯀用堵塞法治水,結果失敗了。

    一直到舜執政的時候,舜認為鯀治水不力,就把他給殺了。

    但是,舜卻繼續任用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采用疏導法治水,最終成功了。

    此外,齊國賢相管夷吾,曾經刺殺過齊桓公。

    可是齊桓公即位後在鮑叔牙的推薦下仍然重用管夷吾,並讓他擔任相國,從而成就了齊國霸業。

    主公,雖然缺的父親芮有罪,但這並不代表缺也會像他的父親一樣去作亂。

    何況,缺也知道其父是有罪的,所以當他家的爵位、財產、封邑都被取締了,缺從不生怨恨之意。

    正因為缺安然接受了父親犯罪被殺的事實,這才會有他安于田事並對妻子相敬如賓吶。”

    晉文公听了大為感慨,立即啟用了缺,任命缺為下軍大夫,其頂頭上司正好是時任下軍佐的胥臣。

    作為罪臣之後的缺當然很珍惜這樣的機會,也很感激胥臣的舉薦和晉文公的重用,他當然不會讓胥臣失望,不會讓晉國失望!

    在這次箕地之戰中,缺不避箭矢,不顧性命直接沖向白狄首領,並一舉將其擒獲,給晉軍將士極大的鼓舞。

    立下大功的缺得到了晉襄公的賞識,雖然缺剛剛被提拔為下軍大夫不久,但晉襄公還是論功行賞,提拔缺為虛職卿大夫。

    這個虛職,是指享受卿大夫級別的待遇,晉襄公尚未給他安排晉國五軍的帥佐高位。但可以說,缺此時已經是晉國十卿高層領導班子的後備人選了。

    當然,很快缺將會受到重用,因為他確實是一位牛人!

    公元前622年,胥臣去世。但胥臣所舉薦的缺最後成了晉國的棟梁之材後,他完全可以欣慰無比。

    如果胥臣能夠得知,他已被認定為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大教育家,青史留名,更可以無比自豪地說︰無愧人生!

    喜歡春秋晉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春秋晉國風雲》,方便以後閱讀春秋晉國風雲第137章 晉賢臣司空胥臣(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春秋晉國風雲第137章 晉賢臣司空胥臣(下)並對春秋晉國風雲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