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之後,解放戰爭仍在繼續。
僅僅不到半個月之後,10月14日廣州解放,在此之前,國民政府機構已經陸續遷往重慶。
遷至重慶後,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深感無力扭轉局勢,于11月初離開重慶飛往香港,很快又以赴美就醫為由,前往美國。
到了11月30日,重慶解放,國民政府機構又匆忙西遷到成都。
此時,已經近乎流亡狀態,政府機構渙散,能有效指揮的軍隊也所剩無幾。
12月7日,行政院長閻錫山在成都宣布,國民政府遷設台北。
到了12月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在台北舉行了遷台後的首次政務會議。
老蔣也終于在12月10日離開成都,飛抵台北。
12月27日,成都解放,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徹底終結。
當然,此時在西南山區和南方沿海地區,還有不少殘留的國軍,尤其是一些沿海島嶼。
舟山群島、海南島也還在國軍控制之下。
要肅清這些地區,戰爭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在另一個位面,直到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5月16日,12萬國軍從舟山群島撤往台灣,大規模、成建制的戰役才基本結束。
。。。
在中國解放戰爭進入尾聲之時,戰爭的陰雲也籠罩在朝鮮半島之上。
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國家在建國之初,就沒有承認過對方,而且雙方都主張對整個半島的主權。
從雙方建國開始,就在“三八線”附近沖突不斷。
在另一個位面,到1950年6月全面戰爭爆發之前,小規模沖突就多達兩千余次。
早在1949年上半年,朝鮮方面就向甦聯提出過想要統一半島。
但當時柏林危機尚未結束,甦聯的重心主要在歐洲。
斯大林對中國的態度,都是希望雙方能夠接受劃江而治,自然也不會支持朝鮮的行動。
即使是新中國建立之後,斯大林對朝鮮半島的態度也沒有轉變。
朝鮮不是中國,沒有斯大林的批準,是不敢擅自發動統一戰爭的。
。。。
東京,小田宅,書房。
書桌上放著一份電文,是剛剛從美國五角大樓神盾局總部發來的。
看著電文上的內容,蕭誠不禁嘆了一口氣。
美國人到底怎麼想的,怎麼會干這麼愚蠢的事!
就在今天,國務卿艾奇遜竟然公開表示,要將韓國劃出西太平洋防御圈!
這得是腦子進了多少水,才會出這種昏招?
斯大林不支持朝鮮發動統一戰爭,最擔心的不就是與美國發生直接沖突嗎?
美國國務卿的這個表態,必然會讓斯大林產生美國不會直接下場干預的錯覺!
這不是親手點燃了朝鮮戰爭的導火索嗎?!
蕭誠知道,在另一個位面,斯大林終于在1950年4月批準了朝鮮的計劃。
不過,斯大林雖然同意向朝鮮提供武器裝備和顧問,但有一個明確前提,就是避免甦聯直接卷入戰爭,
並且希望由中國來承擔主要的軍事責任和風險。
因此,斯大林要求朝鮮在正式開始行動之前,也必須先取得中國的同意。
在1950年5月,朝鮮領導人秘密訪華期間,教員明確表示,反對朝鮮主動發動進攻。
但朝鮮仍然在6月25日越過三八線,發動了統一戰爭。
直至戰爭開始,也沒有向中國告知開戰計劃。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給當時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帶來了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和不利影響。
直接打亂了新中國原本的戰略布局。
新中國也被迫與西方世界嚴重對立,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面臨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
要知道,在南京解放之時,包括甦聯大使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外交人員,也隨國民政府一起南遷廣州。
但美國駐華大使卻選擇留在了南京。
此時的美國對老蔣的國民政府已經非常失望,其實是願意與新中國進行接觸的。
當然,美國的核心訴求,是希望新中國承認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的條約。
尤其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如果新中國願意繼承國民政府時期的國際義務,
美國是願意承認新中國,並與新中國建交的。
此時的新中國又不是後世那個世界工廠,當然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
但無論如何,就算談不攏,雙方也不至于徹底撕破臉皮。
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讓中國在戰略上非常被動。
甦聯和朝鮮嚴重誤判了美國的態度。
戰爭開始後,美國迅速進行了武裝干涉,並命令其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
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在仁川登陸,迅速擊退了朝鮮軍隊。
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越過三八線,向中朝邊境快速推進,將戰火直接燒到了鴨綠江邊。
新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東北地區,直接暴露在了美軍的軍事威脅之下。
美軍飛機多次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邊境城鎮,造成了不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新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此時新中國才剛剛成立,原本就面臨著極其困難的局面,百廢待興,百業待舉。
在195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00億美元左右,鋼鐵產量也只有60萬噸,國力可以說十分薄弱。
朝鮮戰爭爆發後,新中國原定的經濟恢復計劃被徹底打亂。
為了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國家不得不將原本就非常有限的資源,大量投入國防和軍事領域。
巨額的軍費支出,給新中國的財政帶來了極其沉重的負擔。
許多原本規劃用于經濟建設、工業投資和改善民生的資金被迫用于戰爭。
消耗了大量本來可用于國家建設的寶貴資源。
這場戰爭,嚴重影響了新中國的經濟恢復進程和發展步伐。
中國的被迫參戰,也使得新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關系迅速降至冰點,開始了長期對立。
美國及其盟友,也對新中國推行了嚴格的經濟封鎖和物資禁運政策。
這導致中國無法從西方世界獲得經濟發展所急需的資金、技術、設備和市場。
讓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變得極其艱難。
此外,新中國也被長期排除在了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之外,國際交往空間受到極大限制。
朝鮮戰爭的最終結果,也還是回到了開戰前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