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看著化驗報告,久久沒有說話。
最後,他摘下眼鏡,用手帕擦了擦。
“小沈,我服了。”老張伸出手,“這個改造確實成功了。”
兩人緊緊握手的那一刻,沈良知道,第一步走穩了。
但他也知道,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下午,省工業局陳局長親自趕到了現場。
“听說試運行很成功?”陳局長臉上帶著笑容。
“是的,各項指標都超出了預期。”沈良遞過化驗報告。
陳局長仔細看著數據,點頭不已︰“不錯,這個效果完全可以推廣。”
“那其他兩個廠...”
“馬上安排!”陳局長拍板決定,“建設和東方同時開始改造,爭取一個月內完成。”
沈良心中一緊。同時改造兩個廠,壓力可不小。
“陳局長,我建議分批進行。先完成建設,再開始東方。”
“為什麼?”
“每個廠的情況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調整方案。同時開工的話,我怕顧不過來。”
陳局長思考了片刻︰“也有道理。那就先建設,後東方。”
當天晚上,沈良連夜整理建設鋼鐵廠的改造方案。
根據之前的了解,建設廠的資金比較充足,但管理相對混亂。這種情況下,改造方案可以稍微激進一些,但監督管理必須跟上。
電話鈴聲響起,是王廠長打來的。
“沈工,听說我們排在第二個?”
“是的,大概一周後開始。”
“太好了!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不過...”王廠長頓了頓,“我們廠有個情況需要提前說明。”
“什麼情況?”
“我們的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可能差一些。”
這確實是個問題。技術改造不僅僅是設備改造,更重要的是人的改造。
“那就從培訓開始。”沈良快速做著決定,“改造之前,先對操作工人進行技術培訓。”
“好主意!那就這麼定了。”
放下電話,沈良繼續完善著方案。
深夜時分,他的房間里還亮著燈。桌上攤著三套不同的改造方案,每一套都針對不同鋼鐵廠的特點精心設計。
這場技術推廣的戰役,才剛剛開始。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接到了建設鋼鐵廠總工程師劉海的電話。
“沈工,我們廠里有幾個老技術骨干想先見見你。”劉海的語氣听起來有些為難,“他們對這次改造...嗯,有些不同看法。”
沈良放下手中的圖紙。果然來了,每個廠都有這樣的老頑固。
“什麼時候?我現在就過去。”
“真的嗎?這麼急?”劉海顯然沒想到沈良答應得這麼痛快。
“早點解決,早點安心。”
建設鋼鐵廠的會議室里,五個頭發花白的老工程師圍坐在長桌旁。沈良推門進來時,空氣仿佛凝固了幾秒。
“各位師傅好,我是沈良。”他主動上前握手。
“小沈,坐。”坐在中間的老工程師張維國指了指對面的椅子。
桌上擺著一摞厚厚的技術資料,看起來他們是有備而來。
“听說鋼城廠的改造很成功?”張維國開門見山。
“是的,各項指標都超出預期。”
“但我們廠的情況不一樣。”坐在左邊的老工程師孫大海皺著眉頭,“我們的設備更老,工人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
沈良心中暗笑。這是典型的先入為主,還沒開始就給自己設置障礙。
“孫師傅說得對,每個廠確實情況不同。”沈良點頭表示贊同,“所以我準備了針對性的方案。”
說著,他從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詳細的調研報告。
“這是我對建設廠的分析。你們的主要問題不在設備老舊,而在管理混亂。”
張維國接過報告,快速翻閱著。臉色逐漸嚴肅起來。
“你這個分析...挺到位的。”他抬起頭看著沈良,“但光發現問題不夠,怎麼解決?”
“分三步走。”沈良在白板上畫了個簡圖,“第一步,理順生產流程。第二步,培訓技術骨干。第三步,設備改造同步進行。”
“培訓?”孫大海搖搖頭,“我們這些老家伙還能學什麼新東西?”
“孫師傅謙虛了。”沈良笑了笑,“真正需要培訓的是一線操作工人。而培訓師,就是各位師傅。”
這話讓在場的幾個老工程師都愣住了。
“你的意思是...我們來教工人新技術?”
“對。技術改造成功的關鍵,不是設備有多先進,而是人能不能跟上。”沈良語調認真起來,“各位師傅在一線干了幾十年,最了解工人的情況。由你們來培訓,事半功倍。”
張維國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點頭︰“這個想法不錯。但你得先把技術要點教給我們。”
“沒問題。從明天開始,我們先進行師資培訓。”
散會後,劉海單獨留下了沈良。
“怎麼樣?他們的態度還行吧?”
“比我想象的好。”沈良收拾著資料,“不過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
“什麼意思?”
“技術問題好解決,人心問題最難搞。”沈良抬起頭,“劉總工,你們廠內部是不是有派系?”
劉海的表情瞬間變得復雜。他看看門外,然後壓低聲音︰“你怎麼看出來的?”
“下午開會時,張維國和孫大海明顯不在一個頻道上。而且,討論技術方案時,其他幾個人都在觀察這兩位的反應。”
“厲害。”劉海苦笑道,“張維國是老廠長時期的技術副廠長,孫大海是現任廠長王廠長提拔的。兩派人馬,明爭暗斗好幾年了。”
這下麻煩了。技術改造本來就復雜,再加上內部矛盾,難度直線上升。
“王廠長知道這個情況嗎?”
“知道,但他也沒辦法。畢竟張維國資歷老,威望高,不能硬來。”
沈良在辦公室里來回踱步。派系斗爭是所有技術改造項目的大敵,必須想辦法化解。
“有了。”他突然停下腳步,“明天的師資培訓,我們換個方式。”
“怎麼換?”
“不分組,不分派別。所有技術骨干混合編組,共同完成培訓任務。”沈良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而且,培訓考核采用團隊積分制。個人再優秀,團隊不行也拿不到高分。”
劉海眼楮一亮︰“強制他們合作?”
“聰明。技術面前人人平等,誰也別想搞小動作。”
第二天的培訓現場,氣氛確實有些微妙。
張維國和孫大海被分在了同一個學習小組,兩人明顯都有些不自在。
“今天我們學習新型煉鋼工藝的核心原理。”沈良站在講台上,“但我不會講得太詳細。具體的技術細節,需要各組通過討論和實踐來掌握。”
台下響起一陣竊竊私語。這種培訓方式,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
“每個小組會拿到一套不完整的技術資料。只有所有小組的資料拼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工藝流程圖。”
沈良話音剛落,現場就有人舉手︰“沈工,這樣不是故意增加難度嗎?”
“恰恰相反,這是降低難度。”沈良在黑板上畫了個簡單的示意圖,“實際生產中,每個工序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全流程配合,才能實現最佳效果。”
張維國皺著眉頭看著手中的資料,只有寥寥幾頁紙,記錄的都是片段信息。
“老張,你看這個溫度控制參數,是不是和咱們現在用的不太一樣?”孫大海湊過來,指著其中一行數字。
兩人難得沒有互相抬杠,而是認真討論起技術問題。
“確實不一樣。”張維國推了推眼鏡,“但光看這一段,判斷不出原理。”
“要不咱們和其他組交流一下?”
這正是沈良想要的效果。技術合作能夠打破人為的壁壘,讓大家重新聚焦到共同目標上。
三個小時後,各組開始匯報討論結果。
“我們組認為,新工藝的核心是精確控制溫度梯度...”
“我們發現,燃料配比需要實時調整...”
“關鍵在于爐膛壓力的動態平衡...”
一個個技術要點被提出來,逐漸拼湊出完整的工藝流程。
沈良滿意地點著頭。這些老工程師的技術功底確實深厚,只是需要正確的引導。
“很好,大家基本掌握了核心要點。”他走到黑板前,“現在我們來談談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張維國舉起手︰“沈工,我有個疑問。這套工藝對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很高,我們廠的工人能適應嗎?”
“好問題。”沈良轉身面向大家,“這正是各位師傅的價值所在。技術再先進,沒有人會操作也是擺設。”
孫大海接過話茬︰“那我們怎麼教?總不能把每個工人都叫到課堂上來吧?”
“當然不用。”沈良早有準備,“我們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但加入現代化的培訓內容。每位師傅負責三到五個徒弟,手把手教學。”
這個提議得到了一致贊同。老工程師們最擅長的就是實踐教學。
培訓結束後,張維國主動找到沈良。
“小沈,你這個方法挺特別的。讓我們這些老家伙也學到了不少新東西。”
“張師傅過獎了。”沈良謙虛地回應,“我只是搭建了一個平台,真正的智慧還是來自各位師傅的經驗積累。”
“不,你的思路確實新穎。”張維國語氣誠懇,“以前我總覺得年輕人毛躁,現在看來是我偏見了。”
這話讓沈良心中一暖。技術改造最大的成功,不是設備更新,而是觀念更新。沈良看著張維國離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陣暖流。這些老師傅們都是寶貴的財富,只要方法得當,完全能夠成為技術革新的中堅力量。
“沈工,培訓效果不錯啊。”孫大海走過來,臉上帶著久違的笑容,“我和老張討論那個溫度控制參數,發現以前確實有些地方想當然了。”
“師傅們的經驗豐富,只是缺少系統性的梳理。”沈良收拾著黑板上的圖表,“接下來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孫大海好奇地問︰“什麼事?”
“實地操作。”沈良轉身面向他,“光有理論可不行,得讓大家親自上手試試。”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帶著培訓小組來到了車間現場。巨大的高爐矗立在眼前,熱浪撲面而來。
“各位師傅,現在開始實戰演練。”沈良指著控制台,“按照昨天學到的工藝流程,我們來試試新的操作方法。”
張維國走到控制台前,手指懸在按鈕上方。他猶豫了幾秒,扭頭看向沈良︰“小沈,這個溫度參數真的要調這麼高?”
“相信數據。”沈良點點頭,“理論計算已經驗證過了。”
深吸一口氣,張維國按下了按鈕。溫度指針開始緩慢上升。
車間里安靜得只能听到機器的轟鳴聲。所有人都緊張地盯著各項指標。
十分鐘過去了。
“溫度穩定,壓力正常。”操作工人報告著數據。
又過了十分鐘。
“燃料消耗比預期低了8!”
車間里響起一陣驚呼。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在場的每個人都清楚。
孫大海興奮地拍了拍張維國的肩膀︰“老張,咱們成功了!”
張維國臉上浮現出復雜的表情。
作為老工程師,他見證了太多次失敗的改進嘗試。但這一次不同。
“小沈,這套工藝確實有門道。”他轉向沈良,眼中多了幾分敬意,“不過我還有個擔心。”
“什麼擔心?”
“工人們能適應嗎?這套操作比以前復雜多了。”
沈良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
他走到一台設備前,指著上面新加裝的顯示屏︰“看到這個了嗎?”
顯示屏上用簡單的顏色標識著各項參數狀態。綠色表示正常,黃色表示注意,紅色表示異常。
“我們把復雜的數據簡化成直觀的顏色提示。工人們只需要按照顏色指示進行操作就行。”
張維國仔細觀察著顯示屏,點了點頭︰“這個想法不錯。但是...”
“但是什麼?”
“萬一設備出故障怎麼辦?工人們不懂原理,可能會手足無措。”
“所以才需要各位師傅啊。”沈良笑了笑,“每個班組都會有一位技術師傅駐守,負責處理突發情況和指導操作。”
這個安排讓在場的老工程師們都滿意了。
他們不用擔心被邊緣化,反而成了新工藝推廣的關鍵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