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準備了各種材料和工具。
“請你設計並制作一個簡單的傳動裝置。”錢院士說,“要求能夠實現110的減速比,材料隨意選擇。”
沈良在心中快速計算。
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上考查的是綜合能力。
齒輪設計、加工工藝、裝配精度...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他走到材料架前,開始挑選合適的零件。
鋼管、鋁板、標準齒輪、軸承...
動作流暢自然,顯然對這些東西很熟悉。
“你準備用什麼方案?”一位專家問。
“行星齒輪傳動。”沈良頭也不抬地回答,“結構緊湊,承載能力強。”
說著,他已經開始在圖紙上畫出設計草圖。
線條準確,比例協調。
專家們暗暗點頭。
這個年輕人的基本功確實扎實。
接下來是加工環節。
沈良熟練地操作車床和銑床,每個動作都恰到好處。
切削用量的選擇、刀具角度的調整、測量精度的控制...
一切都顯示出豐富的實際經驗。
兩個小時後,一個精致的傳動裝置成型了。
錢院士親自檢測減速比,結果準確無誤。
“不錯。”他滿意地說,“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
其他專家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沈良心中暗自松了口氣。
第一關算是過了。
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
下午的考核更加深入。
專家們開始詢問一些前沿技術問題。
“你對數控機床有什麼了解?”
“听說過,但沒有實際接觸。”沈良如實回答。
這是實話。
1980年的中國,數控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
一個普通技術員不可能有太多了解。
“那你覺得未來機械制造業會朝什麼方向發展?”
關鍵問題來了。
沈良仔細斟酌用詞︰“我認為自動化程度會越來越高,精度要求也會不斷提升。可能會出現更智能的控制系統。”
說得很保守,但方向是對的。
專家們頻頻點頭。
這種前瞻性思維正是他們要找的。
考核一直持續到傍晚。
當沈良走出會議室時,腿都有些發軟了。
連續七個小時的高強度問答,精神高度緊張。
但他知道自己發揮得不錯。
既展現了實力,又沒有暴露穿越者的秘密。
“辛苦了。”李總工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專家們對你的表現很滿意。”
“真的嗎?”沈良驚喜地問。
“明天應該就會有結果。”李總工神秘地笑了笑,“好好休息,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吧。”
當晚,沈良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
如果一切順利,明天他就將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一條通向工業強國夢想的道路。
而這一次,他要走得更遠,更穩。第二天上午九點,沈良準時來到工廠會議室。
李總工已經在那兒等著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
“好消息!”他一看到沈良就站起來,“專家組昨晚開會討論到很晚,最終一致通過了你的考核。”
沈良心中狂跳,努力保持鎮定︰“那接下來呢?”
“收拾東西,準備進京。”李總工拍了拍他的肩膀,“國家重大裝備辦那邊等著你報到。”
“這麼快?”
“越快越好。項目緊急,時間不等人。”
李總工遞給他一份調令,紅頭文件,印著國徽。
沈良雙手接過,手指微微顫抖。
這可是他上輩子奮斗了半輩子才到的地方。
現在卻要以這種方式重新回去。
命運真是奇妙。
“什麼時候出發?”他問。
“明天早上的火車。”李總工說,“今天抓緊時間辦交接手續。”
沈良點點頭,轉身走向自己的辦公桌。
桌上堆滿了技術圖紙和資料,都是他這段時間的心血。
連鑄機的改進方案、煉鋼工藝優化建議、設備維護記錄...
每一份都凝聚著他對這個時代工業發展的思考。
“這些資料...”他有些舍不得。
“都帶走吧。”李總工說,“說不定以後用得著。”
沈良小心翼翼地整理著文件。
有些東西不能帶,比如那些過于超前的設計理念。
在1980年提出人工智能制造?那純粹是找死。
他只能挑選一些符合當前技術水平的內容。
下午時分,廠長親自過來送行。
“小沈啊,這次可是鯉魚躍龍門。”廠長語重心長地說,“到了北京要好好干,別給我們廠丟臉。”
“放心,廠長。”沈良鄭重地說,“我不會忘記從這里學到的一切。”
廠長滿意地點點頭。
這個年輕人雖然有時候想法大膽得讓人咋舌,但人品沒問題。
“有時間常回來看看。”廠長說著,掏出一個小包裹,“這是老伴兒給你準備的路上吃的。”
沈良接過包裹,鼻子有些酸。
這種樸實無華的溫暖,是他上輩子在鋼筋水泥森林中很難感受到的。
晚上,同事們在食堂為他舉行了簡單的送別宴。
老師傅張工端起酒杯︰“小沈,咱們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你的本事大家都看在眼里。到了北京那個大地方,可別忘了我們這些老粗。”
“怎麼會忘記呢?”沈良舉杯回敬,“是您教會了我很多實用的技巧。”
張工哈哈大笑︰“什麼技巧不技巧的,都是些粗活兒。你現在要搞的才是真正的大項目。”
酒過三巡,氣氛越來越熱烈。
有人開始打听沈良的具體去向。
“听說是搞什麼重大裝備?”
“具體搞啥我也不清楚。”沈良推說不知情,“到了那兒再看吧。”
實際上,他心里清楚得很。
1980年的中國正面臨嚴峻的技術挑戰。
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關鍵技術受制于人。
重大裝備辦的成立,就是為了突破這些技術瓶頸。
而他即將參與的項目,很可能是那個改變中國工業格局的關鍵節點。
想到這里,沈良內心既興奮又緊張。
上輩子他雖然在這個部門工作過,但那時的中國已經是制造業強國。
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
資源匱乏,技術落後,人才稀缺...
每一個問題都是巨大的挑戰。
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夜深了,送別宴也接近尾聲。
沈良回到宿舍,開始收拾行李。
幾件換洗衣物,一些技術書籍,還有那些精心挑選的資料。
就這麼簡單。
躺在床上,他望著天花板上的裂紋。
明天就要離開這個改變了他命運軌跡的地方。
從一個普通技術員,到即將參與國家重大項目。
這種跨越式的提升,讓他有種不真實感。
但仔細想想,這也是必然的結果。
他的專業水平擺在那里,在這個人才匱乏的年代,被重用是理所當然的。
關鍵是接下來怎麼走。
國家重大裝備辦雖然听起來高大上,但實際工作環境可能比這里艱苦得多。
沒有現成的設備,沒有完整的技術資料,甚至連合適的試驗場地都可能沒有。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而且還要面對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
那些發達國家絕不會眼睜睜看著中國在重工業領域崛起。
他們會用盡一切手段阻撓中國的技術進步。
禁運、制裁、技術壁壘...
每一樣都是致命的障礙。
但沈良並不畏懼。
他有著超越這個時代幾十年的技術儲備。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中國未來會走向什麼樣的高度。
這種信心,是任何困難都無法摧毀的。
翻個身,沈良閉上眼楮。
明天又是新的開始。
一個更加宏大的開始。
清晨六點,沈良準時起床。
簡單洗漱後,他拎著行李走出宿舍樓。
李總工已經等在樓下,身邊還站著幾個同事。
“這麼早就來送我?”沈良有些意外。
“擔心你找不到車站。”張工笑呵呵地說,“北京那麼大,可別迷了路。”
沈良心中一暖。
這些樸實的工人師傅,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著關懷。
“走吧,時間不早了。”李總工看了看表。
一行人向火車站走去。
清晨的街道還很安靜,偶爾有早起的行人匆匆走過。
沈良回頭看了看工廠的大門。
那里有他重新開始人生的記憶。
也有他對未來的第一份規劃。
雖然離別在即,但他相信,這不是結束。
而是另一個更宏偉計劃的開端。
火車站里人聲鼎沸。
南來北往的旅客拖著大包小包,臉上寫滿了對遠方的期待。
沈良的車票是軟臥,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很高的待遇了。
“到了北京記得給我們寫信。”李總工說,“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盡管開口。”
“一定。”沈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檢票開始了。
沈良最後看了一眼送行的同事們,轉身走向檢票口。
身後傳來大家的祝福聲︰
“一路平安!”
“在北京干出個樣子來!”
“別忘了我們這些老朋友!”
沈良揮揮手,沒有回頭。
他怕自己會舍不得離開。
但人總要向前走。
而他要走的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遠。車廂里暖氣很足,沈良脫下外套掛在座位旁邊。
找到自己的鋪位,他把行李塞進床鋪下方的儲物空間。
對面鋪位坐著一個中年男人,正在看報紙。
“去北京出差?”男人主動搭話。
“嗯,工作調動。”沈良簡單回答。
不想多聊,他拿出一本技術書翻看起來。
書頁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表,在別人眼里枯燥無味,對他來說卻是珍貴的財富。
這些基礎理論,正是他要在新崗位上發揮的根基。
列車緩緩啟動,窗外的景色開始向後移動。
沈良合上書本,望著窗外飛逝的田野。
心中忽然涌起一陣莫名的緊張感。
國家重大裝備辦,那可不是開玩笑的地方。
能進入那里的,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而他,一個從小鋼鐵廠出來的技術員,真的能勝任嗎?
搖搖頭,沈良甩掉這些雜念。
自己有什麼好懷疑的?
連鑄技術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一切。
況且他腦子里裝著的,可是未來幾十年的技術發展路線圖。
這種優勢,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關鍵是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導技術發展方向。
太超前了不行,會被當成瘋子。
太保守了也不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午飯時間到了,餐車里擠滿了人。
沈良排隊買了份盒飯,味道一般,但分量很足。
旁邊桌子坐著幾個年輕人,正在熱烈討論著什麼。
“听說這次招的都是搞重工業的專家。”
“廢話,國家重大裝備辦當然是搞重工業的。”
“不知道會分到哪個項目組。”
“最好別是那些太難的項目,听說有些東西連外國人都搞不定。”
沈良默默听著,心中暗笑。
外國人搞不定的東西多了去了。
但中國人就一定搞得定。
只是需要時間,需要正確的方向指引。
而這,正是他存在的意義。
下午的陽光透過車窗灑在臉上,暖洋洋的。
沈良靠在座椅上,閉目養神。
腦海中不斷回想著各種技術方案和實施細節。
從大型挖掘機的液壓系統設計,到發電機組的磁場控制技術。
從船用柴油機的燃燒優化,到特種鋼材的冶煉工藝。
每一項技術背後,都有無數的細節需要攻克。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對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傍晚時分,列車終于駛入了北京站。
沈良收拾好行李,跟著人流走出車廂。
站台上人聲鼎沸,各種方言混雜在一起。
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著改革開放的浪潮。
而他,也將在這里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出站口處,舉著“國家重大裝備辦”牌子的工作人員格外醒目。
沈良快步走過去。
“您是沈良同志吧?”工作人員熱情地伸出手,“我是辦公室的小王,專門來接您的。”
握手的瞬間,沈良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以往的嚴肅氣息。
這里,就是中國工業崛起的指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