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

第404章 中國工業崛起的指揮部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獅城布衣 本章︰第404章 中國工業崛起的指揮部

    實驗室里準備了各種材料和工具。

    “請你設計並制作一個簡單的傳動裝置。”錢院士說,“要求能夠實現110的減速比,材料隨意選擇。”

    沈良在心中快速計算。

    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上考查的是綜合能力。

    齒輪設計、加工工藝、裝配精度...每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他走到材料架前,開始挑選合適的零件。

    鋼管、鋁板、標準齒輪、軸承...

    動作流暢自然,顯然對這些東西很熟悉。

    “你準備用什麼方案?”一位專家問。

    “行星齒輪傳動。”沈良頭也不抬地回答,“結構緊湊,承載能力強。”

    說著,他已經開始在圖紙上畫出設計草圖。

    線條準確,比例協調。

    專家們暗暗點頭。

    這個年輕人的基本功確實扎實。

    接下來是加工環節。

    沈良熟練地操作車床和銑床,每個動作都恰到好處。

    切削用量的選擇、刀具角度的調整、測量精度的控制...

    一切都顯示出豐富的實際經驗。

    兩個小時後,一個精致的傳動裝置成型了。

    錢院士親自檢測減速比,結果準確無誤。

    “不錯。”他滿意地說,“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

    其他專家也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沈良心中暗自松了口氣。

    第一關算是過了。

    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

    下午的考核更加深入。

    專家們開始詢問一些前沿技術問題。

    “你對數控機床有什麼了解?”

    “听說過,但沒有實際接觸。”沈良如實回答。

    這是實話。

    1980年的中國,數控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

    一個普通技術員不可能有太多了解。

    “那你覺得未來機械制造業會朝什麼方向發展?”

    關鍵問題來了。

    沈良仔細斟酌用詞︰“我認為自動化程度會越來越高,精度要求也會不斷提升。可能會出現更智能的控制系統。”

    說得很保守,但方向是對的。

    專家們頻頻點頭。

    這種前瞻性思維正是他們要找的。

    考核一直持續到傍晚。

    當沈良走出會議室時,腿都有些發軟了。

    連續七個小時的高強度問答,精神高度緊張。

    但他知道自己發揮得不錯。

    既展現了實力,又沒有暴露穿越者的秘密。

    “辛苦了。”李總工走過來,拍拍他的肩膀,“專家們對你的表現很滿意。”

    “真的嗎?”沈良驚喜地問。

    “明天應該就會有結果。”李總工神秘地笑了笑,“好好休息,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吧。”

    當晚,沈良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

    如果一切順利,明天他就將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一條通向工業強國夢想的道路。

    而這一次,他要走得更遠,更穩。第二天上午九點,沈良準時來到工廠會議室。

    李總工已經在那兒等著了,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興奮。

    “好消息!”他一看到沈良就站起來,“專家組昨晚開會討論到很晚,最終一致通過了你的考核。”

    沈良心中狂跳,努力保持鎮定︰“那接下來呢?”

    “收拾東西,準備進京。”李總工拍了拍他的肩膀,“國家重大裝備辦那邊等著你報到。”

    “這麼快?”

    “越快越好。項目緊急,時間不等人。”

    李總工遞給他一份調令,紅頭文件,印著國徽。

    沈良雙手接過,手指微微顫抖。

    這可是他上輩子奮斗了半輩子才到的地方。

    現在卻要以這種方式重新回去。

    命運真是奇妙。

    “什麼時候出發?”他問。

    “明天早上的火車。”李總工說,“今天抓緊時間辦交接手續。”

    沈良點點頭,轉身走向自己的辦公桌。

    桌上堆滿了技術圖紙和資料,都是他這段時間的心血。

    連鑄機的改進方案、煉鋼工藝優化建議、設備維護記錄...

    每一份都凝聚著他對這個時代工業發展的思考。

    “這些資料...”他有些舍不得。

    “都帶走吧。”李總工說,“說不定以後用得著。”

    沈良小心翼翼地整理著文件。

    有些東西不能帶,比如那些過于超前的設計理念。

    在1980年提出人工智能制造?那純粹是找死。

    他只能挑選一些符合當前技術水平的內容。

    下午時分,廠長親自過來送行。

    “小沈啊,這次可是鯉魚躍龍門。”廠長語重心長地說,“到了北京要好好干,別給我們廠丟臉。”

    “放心,廠長。”沈良鄭重地說,“我不會忘記從這里學到的一切。”

    廠長滿意地點點頭。

    這個年輕人雖然有時候想法大膽得讓人咋舌,但人品沒問題。

    “有時間常回來看看。”廠長說著,掏出一個小包裹,“這是老伴兒給你準備的路上吃的。”

    沈良接過包裹,鼻子有些酸。

    這種樸實無華的溫暖,是他上輩子在鋼筋水泥森林中很難感受到的。

    晚上,同事們在食堂為他舉行了簡單的送別宴。

    老師傅張工端起酒杯︰“小沈,咱們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你的本事大家都看在眼里。到了北京那個大地方,可別忘了我們這些老粗。”

    “怎麼會忘記呢?”沈良舉杯回敬,“是您教會了我很多實用的技巧。”

    張工哈哈大笑︰“什麼技巧不技巧的,都是些粗活兒。你現在要搞的才是真正的大項目。”

    酒過三巡,氣氛越來越熱烈。

    有人開始打听沈良的具體去向。

    “听說是搞什麼重大裝備?”

    “具體搞啥我也不清楚。”沈良推說不知情,“到了那兒再看吧。”

    實際上,他心里清楚得很。

    1980年的中國正面臨嚴峻的技術挑戰。

    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關鍵技術受制于人。

    重大裝備辦的成立,就是為了突破這些技術瓶頸。

    而他即將參與的項目,很可能是那個改變中國工業格局的關鍵節點。

    想到這里,沈良內心既興奮又緊張。

    上輩子他雖然在這個部門工作過,但那時的中國已經是制造業強國。

    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

    資源匱乏,技術落後,人才稀缺...

    每一個問題都是巨大的挑戰。

    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更大的施展空間。

    夜深了,送別宴也接近尾聲。

    沈良回到宿舍,開始收拾行李。

    幾件換洗衣物,一些技術書籍,還有那些精心挑選的資料。

    就這麼簡單。

    躺在床上,他望著天花板上的裂紋。

    明天就要離開這個改變了他命運軌跡的地方。

    從一個普通技術員,到即將參與國家重大項目。

    這種跨越式的提升,讓他有種不真實感。

    但仔細想想,這也是必然的結果。

    他的專業水平擺在那里,在這個人才匱乏的年代,被重用是理所當然的。

    關鍵是接下來怎麼走。

    國家重大裝備辦雖然听起來高大上,但實際工作環境可能比這里艱苦得多。

    沒有現成的設備,沒有完整的技術資料,甚至連合適的試驗場地都可能沒有。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而且還要面對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

    那些發達國家絕不會眼睜睜看著中國在重工業領域崛起。

    他們會用盡一切手段阻撓中國的技術進步。

    禁運、制裁、技術壁壘...

    每一樣都是致命的障礙。

    但沈良並不畏懼。

    他有著超越這個時代幾十年的技術儲備。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中國未來會走向什麼樣的高度。

    這種信心,是任何困難都無法摧毀的。

    翻個身,沈良閉上眼楮。

    明天又是新的開始。

    一個更加宏大的開始。

    清晨六點,沈良準時起床。

    簡單洗漱後,他拎著行李走出宿舍樓。

    李總工已經等在樓下,身邊還站著幾個同事。

    “這麼早就來送我?”沈良有些意外。

    “擔心你找不到車站。”張工笑呵呵地說,“北京那麼大,可別迷了路。”

    沈良心中一暖。

    這些樸實的工人師傅,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著關懷。

    “走吧,時間不早了。”李總工看了看表。

    一行人向火車站走去。

    清晨的街道還很安靜,偶爾有早起的行人匆匆走過。

    沈良回頭看了看工廠的大門。

    那里有他重新開始人生的記憶。

    也有他對未來的第一份規劃。

    雖然離別在即,但他相信,這不是結束。

    而是另一個更宏偉計劃的開端。

    火車站里人聲鼎沸。

    南來北往的旅客拖著大包小包,臉上寫滿了對遠方的期待。

    沈良的車票是軟臥,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很高的待遇了。

    “到了北京記得給我們寫信。”李總工說,“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盡管開口。”

    “一定。”沈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

    檢票開始了。

    沈良最後看了一眼送行的同事們,轉身走向檢票口。

    身後傳來大家的祝福聲︰

    “一路平安!”

    “在北京干出個樣子來!”

    “別忘了我們這些老朋友!”

    沈良揮揮手,沒有回頭。

    他怕自己會舍不得離開。

    但人總要向前走。

    而他要走的路,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遠。車廂里暖氣很足,沈良脫下外套掛在座位旁邊。

    找到自己的鋪位,他把行李塞進床鋪下方的儲物空間。

    對面鋪位坐著一個中年男人,正在看報紙。

    “去北京出差?”男人主動搭話。

    “嗯,工作調動。”沈良簡單回答。

    不想多聊,他拿出一本技術書翻看起來。

    書頁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表,在別人眼里枯燥無味,對他來說卻是珍貴的財富。

    這些基礎理論,正是他要在新崗位上發揮的根基。

    列車緩緩啟動,窗外的景色開始向後移動。

    沈良合上書本,望著窗外飛逝的田野。

    心中忽然涌起一陣莫名的緊張感。

    國家重大裝備辦,那可不是開玩笑的地方。

    能進入那里的,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而他,一個從小鋼鐵廠出來的技術員,真的能勝任嗎?

    搖搖頭,沈良甩掉這些雜念。

    自己有什麼好懷疑的?

    連鑄技術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一切。

    況且他腦子里裝著的,可是未來幾十年的技術發展路線圖。

    這種優勢,是任何人都無法比擬的。

    關鍵是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導技術發展方向。

    太超前了不行,會被當成瘋子。

    太保守了也不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午飯時間到了,餐車里擠滿了人。

    沈良排隊買了份盒飯,味道一般,但分量很足。

    旁邊桌子坐著幾個年輕人,正在熱烈討論著什麼。

    “听說這次招的都是搞重工業的專家。”

    “廢話,國家重大裝備辦當然是搞重工業的。”

    “不知道會分到哪個項目組。”

    “最好別是那些太難的項目,听說有些東西連外國人都搞不定。”

    沈良默默听著,心中暗笑。

    外國人搞不定的東西多了去了。

    但中國人就一定搞得定。

    只是需要時間,需要正確的方向指引。

    而這,正是他存在的意義。

    下午的陽光透過車窗灑在臉上,暖洋洋的。

    沈良靠在座椅上,閉目養神。

    腦海中不斷回想著各種技術方案和實施細節。

    從大型挖掘機的液壓系統設計,到發電機組的磁場控制技術。

    從船用柴油機的燃燒優化,到特種鋼材的冶煉工藝。

    每一項技術背後,都有無數的細節需要攻克。

    但他相信,只要方向對了,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

    傍晚時分,列車終于駛入了北京站。

    沈良收拾好行李,跟著人流走出車廂。

    站台上人聲鼎沸,各種方言混雜在一起。

    北京,這座千年古都,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著改革開放的浪潮。

    而他,也將在這里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出站口處,舉著“國家重大裝備辦”牌子的工作人員格外醒目。

    沈良快步走過去。

    “您是沈良同志吧?”工作人員熱情地伸出手,“我是辦公室的小王,專門來接您的。”

    握手的瞬間,沈良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以往的嚴肅氣息。

    這里,就是中國工業崛起的指揮部。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方便以後閱讀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4章 中國工業崛起的指揮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4章 中國工業崛起的指揮部並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