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辦公室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陳建軍的聲音在走廊里響起︰“沈良在哪兒?趕緊過來!”
    張強和沈良對視一眼,都听出了語氣中的緊張。
    “陳主任,我在這里!”沈良應聲道。
    陳建軍匆忙推門進來,臉色凝重︰“出事了!剛才接到市里電話,下午有省里的技術專家組要來檢查項目進度。”
    沈良皺起眉頭。這來得太突然了。
    “什麼時候到?”
    “兩點半!”陳建軍看了看表,“現在已經一點了,時間緊得很。”
    張強在旁邊小聲嘀咕︰“怎麼這麼急?平時不都是提前幾天通知的嗎?”
    陳建軍擺擺手︰“听說是臨時決定的。省里對我們這個項目很重視,想看看具體進展。”
    沈良迅速收拾桌上的圖紙。這種檢查,最怕的就是沒有實質性成果展示。
    “現在的挖掘機樣機狀態怎麼樣?”他問道。
    “還是老毛病。”陳建軍嘆了口氣,“液壓系統不穩定,昨天試運行的時候又出現了故障。”
    這就麻煩了。空有理論設計,沒有實際演示,專家組肯定不會滿意。
    張強忽然開口︰“沈工,您剛才畫的那些改進方案,能不能臨時實施?”
    陳建軍眼前一亮︰“對啊!沈良,你有什麼辦法?”
    沈良快速在腦中盤算。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要徹底解決液壓系統問題肯定不現實。
    但是...
    “可以試試應急處理。”他說道,“不過需要配合演示技巧。”
    “什麼意思?”陳建軍不太明白。
    沈良站起身︰“走,先到現場看看設備狀況。”
    三人匆匆走向車間。
    巨大的挖掘機樣機靜靜停在那里,黃色的車身在燈光下顯得格外醒目。
    幾個工人正在檢修液壓管路,滿頭大汗。
    “小李,故障具體在哪個位置?”沈良詢問正在操作的工人。
    “主要是動臂提升時抖動厲害,而且速度不均勻。”小李擦了擦額頭的汗,“我們檢查了好幾遍,就是找不到根本原因。”
    沈良圍著機器轉了一圈,仔細觀察液壓管路的走向。
    果然和他預想的一樣,管路布局不合理導致壓力損失嚴重。
    但現在重新鋪設管路顯然來不及。
    “有沒有高壓軟管?”他問道。
    “有,庫房里還有一些備用的。”小李回答。
    “去拿兩根過來,還有快速接頭。”
    趁著工人去拿材料的空隙,沈良對陳建軍說︰“我準備做一個臨時的壓力補償回路。”
    “能管用嗎?”
    “至少能讓動作看起來流暢一些。”沈良頓了頓,“關鍵是演示的時候要控制好操作幅度。”
    張強在旁邊若有所思︰“您是說,避開最容易出問題的動作組合?”
    “聰明!”沈良贊許地點點頭,“專家組來檢查,主要看的是技術路線是否正確,不會要求極限性能測試。”
    陳建軍恍然大悟︰“那我們就重點展示平穩操作,避免大幅度動作。”
    工人很快拿來了軟管和接頭。
    沈良擼起袖子,開始動手改裝。
    他的動作很快,顯然對液壓系統的結構了如指掌。
    在原有的主回路上增加一條旁路,通過節流閥控制流量分配。
    雖然只是臨時措施,但確實能夠改善系統的穩定性。
    “試試看。”二十分鐘後,沈良拍拍手站起來。
    操作員坐進駕駛室,啟動發動機。
    液壓泵開始工作,低沉的嗡嗡聲響起。
    操縱桿輕輕推動,動臂開始緩緩上升。
    “好多了!”小李興奮地喊道,“抖動明顯減輕了!”
    陳建軍長出一口氣︰“這下有救了。”
    但沈良的表情依然嚴肅︰“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問題還需要系統改進。”
    他心里很清楚,這種應急措施只能應付檢查,長期使用肯定會出新問題。
    張強看出了他的擔憂︰“沈工,要不要把您的改進方案一起匯報給專家組?”
    “可以考慮。”沈良點點頭,“但要講清楚現狀和改進計劃。”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車間里的氣氛越來越緊張。
    工人們在做最後的清潔工作,確保設備外觀整潔。
    陳建軍反復練習匯報詞,生怕在專家面前出錯。
    沈良則在思考如何回答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
    以他的水平,回答專家的提問不成問題。關鍵是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實來歷,又要展現足夠的技術能力。
    “報告!專家組的車到了!”門衛跑進車間通報。
    所有人的神經瞬間繃緊。
    “都別緊張,按照計劃進行。”陳建軍努力讓自己的聲音听起來平靜。
    不久,一行六七個人走進車間。
    為首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戴著金絲眼鏡,神情嚴肅。
    “這就是你們在研發的重型挖掘機?”他環顧四周,語氣中帶著質疑。
    “是的,李總工。”陳建軍恭敬地回答,“這是我們的第一台樣機。”
    李總工走到機器旁邊,仔細檢查各個部件。
    其他專家也分散開來,從不同角度觀察設備。
    “技術參數怎麼樣?”一個年輕的專家問道。
    陳建軍趕緊介紹︰“斗容量6立方米,最大挖掘力180千牛,整機重量45噸...”
    “液壓系統是自主設計的?”李總工打斷了他的話。
    “是的,我們團隊獨立完成了液壓系統的設計。”
    李總工的目光落在沈良身上︰“你是負責液壓設計的?”
    沈良點點頭︰“參與了部分工作。”
    “說說你們的技術路線。”
    這是關鍵時刻。沈良深吸一口氣,開始詳細介紹液壓系統的設計理念。
    他的講解條理清晰,專業術語運用得當,很快就吸引了所有專家的注意。
    “壓力補償回路的設計很有意思。”一個專家插話道,“能演示一下實際效果嗎?”
    “當然可以。”陳建軍示意操作員準備。
    發動機重新啟動,液壓系統開始工作。
    在沈良的指導下,操作員小心控制動作幅度,避開容易出問題的操作組合。
    動臂、斗桿、鏟斗依次動作,整個過程相對平穩。
    專家們仔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不時交換意見。
    “整體表現還不錯。”李總工若有所思地說道,“但我感覺還有改進空間。”
    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緊張起來。
    沈良知道,關鍵時刻到了。
    他必須展現出足夠的技術深度,同時又不能顯得過于超前。
    “李總工說得對。”沈良主動開口,“我們已經制定了下一步的改進計劃。”
    說著,他拿出剛才準備的圖紙。
    “這是我們對液壓系統的優化方案,主要解決壓力沖擊和能耗問題。”
    專家們圍過來仔細研究圖紙。
    李總工看了幾分鐘,眼神逐漸變得專注。
    “這個蓄能器的布置位置很巧妙。”他指著圖上的一個細節說道。
    “還有這個緩沖回路,能夠有效減少系統沖擊。”另一個專家補充道。
    張強在旁邊看著,心中暗自佩服。沈良的技術水平確實遠超常人。
    “小伙子,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李總工忽然問道。
    “大連理工,機械專業。”沈良如實回答。
    “基礎很扎實啊。”李總工點點頭,“這些設計思路從哪里來的?”
    這個問題有些敏感。沈良必須小心回答。
    “主要是參考了一些國外資料,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進。”
    “能具體說說嗎?”沈良心中快速盤算著。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充滿陷阱。說得太詳細,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說得太簡單,又無法證明技術的原創性。
    “主要參考了日本小松和美國卡特彼勒的一些公開資料。”沈良故作輕松地說道,“不過他們的技術路線不太適合我們的使用環境,所以做了很多本土化改進。”
    李總工眯起眼楮︰“具體改進了什麼?”
    “比如說,國外的液壓系統追求精度,但我們更需要可靠性。”沈良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所以我們增加了冗余設計,即使某個部件出現故障,整套系統仍然能夠工作。”
    這個解釋很巧妙。既展現了技術深度,又符合當前的國情。
    幾個專家交換了眼神,顯然被說服了。
    “那能耗問題呢?”年輕專家追問道。
    “我們采用了負載敏感控制。”沈良從容回答,“簡單說就是系統會根據實際負載自動調節壓力,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損失。”
    這個概念在1980年確實比較超前,但不算離譜。
    李總工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听起來很有前景。什麼時候能夠驗證效果?”
    陳建軍搶著回答︰“我們計劃下個月進行實地測試。”
    “在哪里測試?”
    “市里的建築工地,正好有個大型土方工程。”
    李總工沉默了幾秒鐘,然後做出決定︰“我會派人跟進測試結果。如果效果確實如你們所說,這個項目值得推廣。”
    車間里的氣氛瞬間輕松了許多。
    張強悄悄松了口氣,看向沈良的眼神中滿是佩服。
    這小子不僅技術過硬,應變能力也強得離譜。剛才那幾個問題如果換成別人,早就露餡了。
    “還有一個問題。”李總工忽然轉向陳建軍,“你們的資金來源是什麼?這種規模的研發投入不小。”
    陳建軍臉色微變。
    這確實是個敏感話題。整個項目的啟動資金來源復雜,有廠里的技改資金,也有張強通過各種渠道搞來的錢。嚴格來說,並不完全合規。
    “主要是廠里的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陳建軍硬著頭皮回答。
    “多少錢?”
    “大概...八十萬。”
    李總工皺起眉頭︰“八十萬能搞出這樣的設備?”
    這個數字確實有些不可思議。同等規模的項目,正常情況下至少需要兩三百萬。
    沈良意識到情況不妙,主動開口解釋︰“我們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的,人工成本比較低。而且有些材料是從廢鋼中回收利用的。”
    “廢鋼回收?”李總工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是的。”沈良點點頭,“我們對廢料進行了重新熔煉和處理,性能並不比新鋼材差多少。”
    這個說法讓在場的專家們面面相覷。
    用廢鋼制造精密機械,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創舉。
    “有檢測數據嗎?”年輕專家問道。
    “有的。”沈良從文件夾中取出幾張紙,“這是我們委托冶金研究所做的材料性能測試報告。”
    李總工接過報告仔細查看。
    數據顯示,這些廢鋼經過重新處理後,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原材料標準。
    “這個處理工藝是你們自己開發的?”
    “算是吧。”沈良謙虛地說道,“主要是在傳統方法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
    實際上,這套工藝融合了他對未來冶金技術的深度理解。通過精確控制溫度和添加特定合金元素,廢鋼的性能甚至能夠超越某些原材料。
    但這種技術在1980年確實太過超前,只能歸結為“改進”和“運氣”。
    李總工放下報告,臉上的表情變得復雜。
    一方面,他對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感到驚訝;另一方面,又對他們的技術來源產生了懷疑。
    “小沈是吧?”他忽然點名沈良,“你今年多大?”
    “二十六。”
    “工作幾年了?”
    “三年。”
    李總工倒吸一口冷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