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

第401章 歸結為“改進”和“運氣”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獅城布衣 本章︰第401章 歸結為“改進”和“運氣”

    就在這時,辦公室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陳建軍的聲音在走廊里響起︰“沈良在哪兒?趕緊過來!”

    張強和沈良對視一眼,都听出了語氣中的緊張。

    “陳主任,我在這里!”沈良應聲道。

    陳建軍匆忙推門進來,臉色凝重︰“出事了!剛才接到市里電話,下午有省里的技術專家組要來檢查項目進度。”

    沈良皺起眉頭。這來得太突然了。

    “什麼時候到?”

    “兩點半!”陳建軍看了看表,“現在已經一點了,時間緊得很。”

    張強在旁邊小聲嘀咕︰“怎麼這麼急?平時不都是提前幾天通知的嗎?”

    陳建軍擺擺手︰“听說是臨時決定的。省里對我們這個項目很重視,想看看具體進展。”

    沈良迅速收拾桌上的圖紙。這種檢查,最怕的就是沒有實質性成果展示。

    “現在的挖掘機樣機狀態怎麼樣?”他問道。

    “還是老毛病。”陳建軍嘆了口氣,“液壓系統不穩定,昨天試運行的時候又出現了故障。”

    這就麻煩了。空有理論設計,沒有實際演示,專家組肯定不會滿意。

    張強忽然開口︰“沈工,您剛才畫的那些改進方案,能不能臨時實施?”

    陳建軍眼前一亮︰“對啊!沈良,你有什麼辦法?”

    沈良快速在腦中盤算。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要徹底解決液壓系統問題肯定不現實。

    但是...

    “可以試試應急處理。”他說道,“不過需要配合演示技巧。”

    “什麼意思?”陳建軍不太明白。

    沈良站起身︰“走,先到現場看看設備狀況。”

    三人匆匆走向車間。

    巨大的挖掘機樣機靜靜停在那里,黃色的車身在燈光下顯得格外醒目。

    幾個工人正在檢修液壓管路,滿頭大汗。

    “小李,故障具體在哪個位置?”沈良詢問正在操作的工人。

    “主要是動臂提升時抖動厲害,而且速度不均勻。”小李擦了擦額頭的汗,“我們檢查了好幾遍,就是找不到根本原因。”

    沈良圍著機器轉了一圈,仔細觀察液壓管路的走向。

    果然和他預想的一樣,管路布局不合理導致壓力損失嚴重。

    但現在重新鋪設管路顯然來不及。

    “有沒有高壓軟管?”他問道。

    “有,庫房里還有一些備用的。”小李回答。

    “去拿兩根過來,還有快速接頭。”

    趁著工人去拿材料的空隙,沈良對陳建軍說︰“我準備做一個臨時的壓力補償回路。”

    “能管用嗎?”

    “至少能讓動作看起來流暢一些。”沈良頓了頓,“關鍵是演示的時候要控制好操作幅度。”

    張強在旁邊若有所思︰“您是說,避開最容易出問題的動作組合?”

    “聰明!”沈良贊許地點點頭,“專家組來檢查,主要看的是技術路線是否正確,不會要求極限性能測試。”

    陳建軍恍然大悟︰“那我們就重點展示平穩操作,避免大幅度動作。”

    工人很快拿來了軟管和接頭。

    沈良擼起袖子,開始動手改裝。

    他的動作很快,顯然對液壓系統的結構了如指掌。

    在原有的主回路上增加一條旁路,通過節流閥控制流量分配。

    雖然只是臨時措施,但確實能夠改善系統的穩定性。

    “試試看。”二十分鐘後,沈良拍拍手站起來。

    操作員坐進駕駛室,啟動發動機。

    液壓泵開始工作,低沉的嗡嗡聲響起。

    操縱桿輕輕推動,動臂開始緩緩上升。

    “好多了!”小李興奮地喊道,“抖動明顯減輕了!”

    陳建軍長出一口氣︰“這下有救了。”

    但沈良的表情依然嚴肅︰“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的問題還需要系統改進。”

    他心里很清楚,這種應急措施只能應付檢查,長期使用肯定會出新問題。

    張強看出了他的擔憂︰“沈工,要不要把您的改進方案一起匯報給專家組?”

    “可以考慮。”沈良點點頭,“但要講清楚現狀和改進計劃。”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車間里的氣氛越來越緊張。

    工人們在做最後的清潔工作,確保設備外觀整潔。

    陳建軍反復練習匯報詞,生怕在專家面前出錯。

    沈良則在思考如何回答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

    以他的水平,回答專家的提問不成問題。關鍵是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實來歷,又要展現足夠的技術能力。

    “報告!專家組的車到了!”門衛跑進車間通報。

    所有人的神經瞬間繃緊。

    “都別緊張,按照計劃進行。”陳建軍努力讓自己的聲音听起來平靜。

    不久,一行六七個人走進車間。

    為首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戴著金絲眼鏡,神情嚴肅。

    “這就是你們在研發的重型挖掘機?”他環顧四周,語氣中帶著質疑。

    “是的,李總工。”陳建軍恭敬地回答,“這是我們的第一台樣機。”

    李總工走到機器旁邊,仔細檢查各個部件。

    其他專家也分散開來,從不同角度觀察設備。

    “技術參數怎麼樣?”一個年輕的專家問道。

    陳建軍趕緊介紹︰“斗容量6立方米,最大挖掘力180千牛,整機重量45噸...”

    “液壓系統是自主設計的?”李總工打斷了他的話。

    “是的,我們團隊獨立完成了液壓系統的設計。”

    李總工的目光落在沈良身上︰“你是負責液壓設計的?”

    沈良點點頭︰“參與了部分工作。”

    “說說你們的技術路線。”

    這是關鍵時刻。沈良深吸一口氣,開始詳細介紹液壓系統的設計理念。

    他的講解條理清晰,專業術語運用得當,很快就吸引了所有專家的注意。

    “壓力補償回路的設計很有意思。”一個專家插話道,“能演示一下實際效果嗎?”

    “當然可以。”陳建軍示意操作員準備。

    發動機重新啟動,液壓系統開始工作。

    在沈良的指導下,操作員小心控制動作幅度,避開容易出問題的操作組合。

    動臂、斗桿、鏟斗依次動作,整個過程相對平穩。

    專家們仔細觀察著每一個細節,不時交換意見。

    “整體表現還不錯。”李總工若有所思地說道,“但我感覺還有改進空間。”

    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緊張起來。

    沈良知道,關鍵時刻到了。

    他必須展現出足夠的技術深度,同時又不能顯得過于超前。

    “李總工說得對。”沈良主動開口,“我們已經制定了下一步的改進計劃。”

    說著,他拿出剛才準備的圖紙。

    “這是我們對液壓系統的優化方案,主要解決壓力沖擊和能耗問題。”

    專家們圍過來仔細研究圖紙。

    李總工看了幾分鐘,眼神逐漸變得專注。

    “這個蓄能器的布置位置很巧妙。”他指著圖上的一個細節說道。

    “還有這個緩沖回路,能夠有效減少系統沖擊。”另一個專家補充道。

    張強在旁邊看著,心中暗自佩服。沈良的技術水平確實遠超常人。

    “小伙子,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李總工忽然問道。

    “大連理工,機械專業。”沈良如實回答。

    “基礎很扎實啊。”李總工點點頭,“這些設計思路從哪里來的?”

    這個問題有些敏感。沈良必須小心回答。

    “主要是參考了一些國外資料,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進。”

    “能具體說說嗎?”沈良心中快速盤算著。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充滿陷阱。說得太詳細,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說得太簡單,又無法證明技術的原創性。

    “主要參考了日本小松和美國卡特彼勒的一些公開資料。”沈良故作輕松地說道,“不過他們的技術路線不太適合我們的使用環境,所以做了很多本土化改進。”

    李總工眯起眼楮︰“具體改進了什麼?”

    “比如說,國外的液壓系統追求精度,但我們更需要可靠性。”沈良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所以我們增加了冗余設計,即使某個部件出現故障,整套系統仍然能夠工作。”

    這個解釋很巧妙。既展現了技術深度,又符合當前的國情。

    幾個專家交換了眼神,顯然被說服了。

    “那能耗問題呢?”年輕專家追問道。

    “我們采用了負載敏感控制。”沈良從容回答,“簡單說就是系統會根據實際負載自動調節壓力,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損失。”

    這個概念在1980年確實比較超前,但不算離譜。

    李總工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听起來很有前景。什麼時候能夠驗證效果?”

    陳建軍搶著回答︰“我們計劃下個月進行實地測試。”

    “在哪里測試?”

    “市里的建築工地,正好有個大型土方工程。”

    李總工沉默了幾秒鐘,然後做出決定︰“我會派人跟進測試結果。如果效果確實如你們所說,這個項目值得推廣。”

    車間里的氣氛瞬間輕松了許多。

    張強悄悄松了口氣,看向沈良的眼神中滿是佩服。

    這小子不僅技術過硬,應變能力也強得離譜。剛才那幾個問題如果換成別人,早就露餡了。

    “還有一個問題。”李總工忽然轉向陳建軍,“你們的資金來源是什麼?這種規模的研發投入不小。”

    陳建軍臉色微變。

    這確實是個敏感話題。整個項目的啟動資金來源復雜,有廠里的技改資金,也有張強通過各種渠道搞來的錢。嚴格來說,並不完全合規。

    “主要是廠里的技術改造專項資金。”陳建軍硬著頭皮回答。

    “多少錢?”

    “大概...八十萬。”

    李總工皺起眉頭︰“八十萬能搞出這樣的設備?”

    這個數字確實有些不可思議。同等規模的項目,正常情況下至少需要兩三百萬。

    沈良意識到情況不妙,主動開口解釋︰“我們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的,人工成本比較低。而且有些材料是從廢鋼中回收利用的。”

    “廢鋼回收?”李總工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是的。”沈良點點頭,“我們對廢料進行了重新熔煉和處理,性能並不比新鋼材差多少。”

    這個說法讓在場的專家們面面相覷。

    用廢鋼制造精密機械,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創舉。

    “有檢測數據嗎?”年輕專家問道。

    “有的。”沈良從文件夾中取出幾張紙,“這是我們委托冶金研究所做的材料性能測試報告。”

    李總工接過報告仔細查看。

    數據顯示,這些廢鋼經過重新處理後,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原材料標準。

    “這個處理工藝是你們自己開發的?”

    “算是吧。”沈良謙虛地說道,“主要是在傳統方法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

    實際上,這套工藝融合了他對未來冶金技術的深度理解。通過精確控制溫度和添加特定合金元素,廢鋼的性能甚至能夠超越某些原材料。

    但這種技術在1980年確實太過超前,只能歸結為“改進”和“運氣”。

    李總工放下報告,臉上的表情變得復雜。

    一方面,他對這個團隊的創新能力感到驚訝;另一方面,又對他們的技術來源產生了懷疑。

    “小沈是吧?”他忽然點名沈良,“你今年多大?”

    “二十六。”

    “工作幾年了?”

    “三年。”

    李總工倒吸一口冷氣。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方便以後閱讀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1章 歸結為“改進”和“運氣”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1章 歸結為“改進”和“運氣”並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