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

第400章 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希望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獅城布衣 本章︰第400章 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希望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交接工作。

    他把這段時間的所有技術改進資料整理成冊,詳細記錄了每一個改造細節和注意事項。

    特別是那台連鑄機的技術參數,他更是反復核對,生怕遺漏任何關鍵信息。

    “老沈,你這是要把家底都交出來啊。”車間主任老李開玩笑說道。

    “這些東西留著也是留著,不如讓更多人受益。”沈良一邊整理資料一邊說道。

    實際上,他心里很清楚,這些技術在未來只是基礎中的基礎。

    真正的核心技術,還在他的腦海里。

    但即便如此,這些改進措施對現階段的鋼鐵廠來說,依然具有重要價值。

    周五下午,車間為沈良舉辦了一個簡單的送別聚會。

    老工人們拿出自己珍藏的煙酒,輪流敬酒話別。

    “小沈啊,到了北京別忘了我們這些糟老頭子!”老師傅張德福醉醺醺地說道。

    “張師傅,您這話說的。”沈良舉起酒杯,“沒有您們的指導,我哪能有今天?”

    “屁話!”張德福擺擺手,“你那些新點子,我們這些老骨頭哪里想得出來?”

    其他人紛紛點頭贊同。

    這幾個月來,沈良展現出的技術能力確實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從最初的質疑到現在的信服,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不管怎麼說。”沈良站起身來,“能在這里工作這幾個月,是我人生最寶貴的經歷之一。”

    這話不是客套,而是發自內心。

    在這個普通的鋼鐵廠里,他重新找回了對技術的純粹熱愛。

    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沒有勾心斗角,只有對把事情做好的共同追求。

    聚會結束後,沈良獨自回到宿舍,開始整理行李。

    其實也沒什麼好整理的,來時一個包,走時還是一個包。

    倒是這幾個月積累的技術資料和筆記,裝了整整兩個文件袋。

    他把這些資料仔細分類,準備明天一並交給接替他工作的同事。

    夜深了,宿舍里安靜得只能听見隔壁工友的鼾聲。

    沈良躺在床上,腦海里回想著即將開始的新工作。

    大型挖掘機項目,這在他原來的時代確實是個標志性的技術突破。

    他記得,中國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大型挖掘機,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

    而現在,他有機會參與甚至主導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想到這里,他不由得有些激動。

    但同時,他也意識到即將面臨的挑戰。

    技術封鎖、資金短缺、人才匱乏,這些都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困難。

    不過這些困難,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

    既然老天給了他這樣的機會,他就要好好把握。

    星期一一早,沈良背著行李來到車站。

    令他意外的是,王廠長和幾個車間同事都來為他送行。

    “一路順風!”王廠長緊緊握住他的手,“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盡管開口。”

    “謝謝廠長!”沈良心中涌起一陣暖流。

    火車慢慢啟動,沈良透過車窗看著漸行漸遠的鋼鐵廠。

    那里的煙囪還在冒著白煙,機器轟鳴聲依然不絕于耳。

    這個曾經給了他重新開始機會的地方,將永遠留在他的記憶中。

    火車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不斷變化。

    沈良拿出陳建軍給他的資料,仔細研讀項目的具體情況。

    大型挖掘機項目代號“鋼鐵巨獸”,目標是研制斗容量五十立方米以上的重型設備。

    這種設備主要用于大型露天礦的開采作業,是國家基礎建設急需的關鍵裝備。

    目前,類似設備完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維護困難。

    更重要的是,一旦國際形勢發生變化,設備供應很可能被切斷。

    因此,自主研發勢在必行。

    沈良越看越覺得這個項目的重要性。

    同時,他也開始在腦海中盤點相關的技術要點。

    液壓系統、傳動系統、控制系統、結構設計...每一個環節都有大量的技術難題需要攻克。

    好在他在未來見過不少這樣的設備,對核心技術有相當的了解。

    關鍵是如何把這些先進的理念,用現有的技術條件實現出來。

    這需要大量的創新和妥協。

    列車抵達北京站時,已經是下午三點多。

    沈良提著行李走出站台,第一次踏上首都的土地。

    雖然比不上他記憶中未來北京的繁華,但八零年的北京依然給他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按照陳建軍給的地址,重工業部重大裝備辦公室位于西城區的一個大院里。

    沈良打了個三輪車,一路顛簸著穿過胡同和大街。

    司機是個健談的老北京,一路上給他介紹著沿途的風景名勝。

    “小伙子第一次來北京吧?”司機回頭看了他一眼。

    “嗯,來工作的。”沈良簡單回答。

    “干什麼的?”

    “搞技術的。”

    “好!”司機豎起大拇指,“現在正是需要技術人才的時候。你們這些有文化的,可得好好干!”

    沈良笑著點點頭。

    老百姓的樸素期望,讓他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責任。

    半小時後,三輪車停在一個灰色大院門口。

    門上掛著一塊樸素的牌子︰重工業部重大裝備辦公室。

    沈良付了車費,提著行李走向門口。

    傳達室的老大爺看了看他的介紹信,熱情地為他指路。

    “陳處長在三樓,你直接上去找他就行。”

    沈良道謝後,沿著水磨石台階走上三樓。

    走廊里很安靜,偶爾有人走過,臉上都帶著專注的神情。

    這里的工作氛圍,和鋼鐵廠完全不同,透著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感。

    找到陳建軍的辦公室,沈良輕輕敲門。

    “請進!”

    推開門,陳建軍正在和另外兩個人討論什麼圖紙。

    看到沈良,他立刻站了起來︰“小沈!來了!路上還順利吧?”

    “很順利,謝謝陳處長。”

    “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陳建軍指著另外兩人說道,“這位是項目的總工程師李維國,這位是液壓系統負責人周明華。”

    兩人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看上去經驗豐富。

    “久仰久仰!”李維國主動伸出手,“听陳處說你在連鑄技術方面很有見解?”

    “不敢當,都是些粗淺的想法。”沈良謙虛地回答。

    “粗淺?”周明華笑了,“能讓冶金部的專家都贊不絕口,這可不是粗淺能做到的。”

    看來自己在鋼鐵廠的表現,已經傳到了這里。

    沈良心里暗自慶幸,那段經歷確實為他建立了初步的技術聲譽。

    “既然人已經到了,那我們就開始正式的工作安排吧。”陳建軍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夾,“這是項目的詳細技術方案,你先熟悉一下。明天開始,你就正式加入項目組。”

    沈良接過文件夾,感受到它的分量。

    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國家期望的重量。沈良翻開文件夾,密密麻麻的技術參數映入眼簾。

    萬噸鍛壓機的設計圖紙、液壓系統原理圖、鋼材強度分析報告……每一頁都透著技術的復雜和嚴謹。

    “這套設備一旦建成,將是亞洲最大的鍛壓機。”李維國在一旁解釋道,“主要用于大型軸承、船用螺旋槳、航空發動機葉片的鍛造。”

    沈良點點頭,心里卻在快速思考。

    萬噸鍛壓機,他在未來見過更先進的型號。關鍵問題不在于設備本身,而在于控制系統和液壓傳動的精度。

    “目前的難點在哪里?”沈良合上文件夾問道。

    三人對視一眼,陳建軍率先開口︰“說實話,困難不少。首先是材料問題,我們的鋼材強度還達不到設計要求。”

    “其次是液壓系統。”周明華接過話頭,“現有的液壓泵壓力不夠,密封件也容易老化。”

    “最關鍵的是控制精度。”李維國皺起眉頭,“鍛壓過程需要精確控制力度和速度,稍有偏差就會影響產品質量。”

    這些問題,在沈良的記憶里都有解決方案。

    但問題是如何用現有的技術條件實現出來。

    “能帶我去看看現有的設備嗎?”沈良提議。

    “當然可以。”陳建軍看了看表,“時間還早,我們現在就去車間。”

    四人下樓,走向院子後面的試驗車間。

    推開厚重的鐵門,一股機油和金屬的味道撲面而來。

    車間里擺放著各種試驗設備,工人們正在進行液壓泵的測試。

    “這是我們目前能做到的最大壓力。”周明華指著一台正在運轉的設備說道。

    壓力表上的指針指向800公斤每平方厘米。

    沈良走近仔細觀察,發現液壓系統的設計確實有改進空間。

    “密封圈多久更換一次?”他問道。

    “大概兩個月。”一名工人回答,“時間長了就會漏油。”

    果然如此。

    沈良在心里暗暗記下這個細節。

    密封件的問題,可以通過改進材料配方和密封結構來解決。

    他在未來見過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雖然現在還沒有大規模應用,但基礎的化學原理是相通的。

    “沈工,你覺得怎麼樣?”李維國詢問他的意見。

    沈良沉思片刻︰“我有幾個想法,但需要時間整理。能給我一間辦公室嗎?”

    “沒問題!”陳建軍立刻安排,“樓上就有空房間,你先安頓下來。”

    半小時後,沈良坐在一間樸素的辦公室里。

    桌上擺著一摞技術資料,牆上貼著各種設備圖紙。

    這種環境,讓他想起了未來在研究院的日子。

    不同的是,那時候有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現在只能靠紙筆和計算器。

    但這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

    真正的工程師,應該能夠在任何條件下解決技術問題。

    沈良拿起鉛筆,開始在白紙上畫圖。

    首先是液壓系統的改進方案。

    通過增加緩沖回路和蓄能器,可以有效提高系統的穩定性。

    密封件方面,他記得有一種復合密封結構,能夠大幅延長使用壽命。

    至于材料強度問題,可以考慮局部熱處理和表面強化工藝。

    一個小時過去了,沈良的草圖越來越詳細。

    正當他專心致志地計算參數時,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響。

    “請進。”

    推門進來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戴著眼鏡,手里拿著茶缸。

    “您就是新來的沈工吧?我叫張強,是項目組的技術員。”年輕人自我介紹道,“給您送杯茶。”

    “謝謝。”沈良接過茶缸,熱騰騰的茶水散發著清香。

    張強好奇地看了看桌上的圖紙︰“您這是在重新設計液壓系統?”

    “有些想法,還不成熟。”沈良謙虛地回答。

    “能看看嗎?”張強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我對液壓技術特別感興趣。”

    沈良點點頭,把圖紙轉向他。

    張強仔細研究了幾分鐘,眼神逐漸變得專注。

    “這個緩沖回路的設計很巧妙!”他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說道,“能夠有效減少壓力沖擊。”

    看來這個年輕人確實有一定的技術功底。

    “你覺得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沈良反問道。

    這不僅是在考驗張強,也是在收集不同的技術觀點。

    張強沉思片刻︰“我覺得這里的管路布局可以再優化一下,減少阻力損失。”

    他的建議確實有道理。

    沈良在圖紙上做了標記︰“你說得對,這個問題我也在考慮。”

    兩人就技術細節討論起來,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多小時。

    “沈工,您的水平真高!”張強由衷地贊嘆道,“這些設計思路我從來沒見過。”

    “互相學習。”沈良笑著回答,“年輕人有沖勁,思維也更活躍。”

    張強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那以後我能經常來請教嗎?”

    “當然可以。”

    有了這樣一個積極的助手,工作會輕松不少。

    更重要的是,沈良意識到自己不能單打獨斗。

    要想真正推動技術進步,必須培養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輕工程師。

    他們才是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希望。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方便以後閱讀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0章 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希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0章 未來中國重工業的希望並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