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靠在椅背上,手指輕敲桌面。
特殊手段?
前世在國家重大裝備辦的經歷,讓他接觸過不少技術轉讓和產業合作的案例。
很多時候,資金緊張的項目都能通過預期收益來撬動更多投資。
“老李,我有個想法。”沈良轉過身,“既然部里對咱們的技術這麼看重,那能不能提前預支一部分產業化收益?”
李明華愣了愣︰“預支?這個...恐怕不好辦。”
“不是白拿。”沈良從抽屜里翻出一個筆記本,“你看,按照我的測算,這套連鑄技術一旦推廣,每年能為國家節省鋼材損耗至少十萬噸。”
他快速在紙上寫下幾個數字。
“十萬噸什麼概念?按現在的鋼材價格,至少值兩千萬。咱們要的這點啟動資金,九毛一牛。”
李明華接過筆記本仔細看了看,眼神逐漸亮了起來。
“有道理!但關鍵是怎麼說服上面。”
沈良站起身走向門口︰“這事交給我。明天我親自去趟部里。”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踏上了去北京的火車。
冶金工業部大樓里,走廊很長,腳步聲回蕩在靜謐的空氣中。
“沈同志,部長在等您。”秘書引著沈良走進辦公室。
部長王建國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臉上寫著常年操勞的痕跡。
“小沈啊,听說你們那邊遇到困難了?”王建國放下手中的文件,“資金不夠用?”
沈良點點頭︰“確實有些緊張。但我今天來,不是要錢的。”
王建國眉毛一挑︰“哦?”
“我是來談合作的。”沈良掏出準備好的材料,“部長,您看看這個。”
王建國接過材料,一頁頁翻看。越看臉色越嚴肅。
“你這個數據可靠嗎?”
“絕對可靠。”沈良語氣很堅定,“不僅如此,這只是保守估計。如果技術繼續優化,節省的成本還能更高。”
王建國沉默了幾分鐘,然後拿起桌上的電話。
“小劉,你過來一下。”
很快,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走了進來。
“這是我們計劃司的劉處長。”王建國介紹道,“小劉,你看看這個材料,算算賬。”
劉處長接過材料,拿出計算器 里啪啦按了起來。
十分鐘後,他抬起頭︰“如果數據屬實,投入產出比確實很誘人。”
王建國這才露出笑容︰“小沈,你想要什麼形式的合作?”
“很簡單。”沈良早就想好了方案,“部里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後續的產業化開發。前期投入算作研發成本,從未來收益中分期回收。”
這個提議讓王建國眼前一亮。
既解決了當前的資金問題,又能讓部里在技術產業化中獲得長期收益。
“具體怎麼操作?”
“成立一個技術開發公司,部里佔股40,我們廠佔股60。前期投入100萬,部里出60萬,我們廠配套40萬。”
沈良的話讓劉處長倒吸一口氣。
100萬在1980年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普通工人兩百年的工資。
但王建國卻顯得很平靜︰“這個數額...確實不小。但如果真能產生你說的效益,倒也值得一試。”
“部長英明!”沈良心中暗喜,“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我保證在半年內完成技術攻關。”
王建國站起身走到窗前︰“小沈,我欣賞你的魄力。但話說在前頭,如果半年內拿不出成果,這個責任你擔得起嗎?”
沈良毫不猶豫地點頭︰“擔得起!”
從部里出來,沈良感覺渾身輕松。
資金問題算是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技術攻關。
回到廠里,李明華正在車間里和工人們討論生產問題。
“老李,好消息!”沈良走到他身邊,“部里同意了。”
李明華瞪大眼楮︰“真的?100萬都批了?”
“不僅批了,還要成立合資公司。”沈良壓低聲音,“咱們這下可是鳥槍換炮了。”
李明華興奮得差點跳起來,但馬上又冷靜下來。
“老沈,壓力也更大了。部里這麼大的投入,要是搞砸了...”
“搞不砸。”沈良拍拍他的肩膀,“鋼鐵研究院的專家明天就到,咱們抓緊時間把技術方案再優化一遍。”
第二天上午,兩位專家準時到達。
年長的叫張教授,五十多歲,戴著厚厚的眼鏡,說話慢條斯理。
年輕的叫小趙博士,三十出頭,精神頭很足,一來就要看技術資料。
“沈技術員,听說你們的連鑄技術有重大突破?”張教授坐下後,直奔主題。
沈良點點頭,把準備好的圖紙攤開。
“兩位專家請看,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方案。”
張教授湊近仔細觀察,眉頭逐漸皺了起來。
“這個結晶器設計...很有意思。”他指著圖紙上的一個細節,“但這個角度是怎麼確定的?”
沈良心中一緊。
這個角度是根據前世的經驗確定的,當時並沒有詳細的理論推導。
“這是通過大量實驗確定的最優值。”他只能這樣回答。
小趙博士也湊了過來︰“沈師傅,能給我們看看實驗數據嗎?”
沈良感到額頭開始冒汗。
前世的記憶中確實有這些數據,但要說實驗過程,那就完全是空白了。
“實驗記錄...在整理中。”他硬著頭皮說道。
張教授和小趙博士對視了一眼,眼神中閃過一絲疑惑。
氣氛突然變得有些微妙。
沈良意識到,光有結果沒有過程,在這些專業人士面前是很難站住腳的。
得想個辦法圓過去才行。沈良的大腦飛速運轉。
他看著張教授疑惑的眼神,知道必須想個辦法化解眼前的危機。
“張教授,您說得對。”沈良突然露出苦笑,“實不相瞞,這個技術方案確實存在缺陷。”
張教授愣住了。
小趙博士也停下手中的動作,抬頭看向沈良。
“什麼意思?”李明華從旁邊走過來,臉色有些緊張。
沈良擺擺手,示意他不要著急。
“兩位專家,我剛才說的實驗數據,其實是理論推算出來的。”他指著圖紙上的關鍵部位,“這個角度的確定,我用的是逆向工程的思路。”
張教授眉毛一挑︰“逆向工程?”
“對。”沈良點點頭,“我研究了國外同類設備的性能參數,通過反推計算,得出了這個最優角度。”
這個解釋倒是說得通。
畢竟1980年代,很多國內技術都是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發展起來的。
小趙博士放下手中的圖紙︰“那你看過哪些國外資料?”
沈良心中暗叫不好。
具體的外文資料名稱,前世的記憶里並沒有詳細記錄。
“主要是日本和西德的一些技術報告。”他只能含糊其辭,“具體的資料編號我回頭整理給你們。”
張教授沉思了片刻,然後問道︰“既然是逆向推算,那你有沒有考慮過材料特性的差異?”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
沈良前世確實了解,不同鋼種的連鑄工藝參數是有差別的。
“當然考慮了。”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筆,“您看,針對咱們廠主要生產的幾種鋼號,我做了不同的參數設計。”
他在黑板上快速寫下幾組數據。
這些數據都是前世記憶中的標準參數,準確性應該沒問題。
張教授湊近仔細看了看,眼神逐漸變得專注起來。
“這個思路...很有意思。”他轉向小趙博士,“小趙,你覺得呢?”
小趙博士拿出計算器,對著黑板上的數據驗算起來。
幾分鐘後,他抬起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如果按這個參數設計,理論上確實能提高連鑄效率20以上!”
沈良暗暗松了口氣。
看來這一關算是過了。
張教授重新拿起圖紙,這次的表情明顯認真了許多。
“沈技術員,你這個方案確實有創新性。但有個問題,設備制造成本會不會太高?”
“不會。”沈良早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我設計的這套設備,主要零部件都能在國內生產。成本比進口設備低60以上。”
李明華在旁邊听得目瞪口呆。
他還是第一次听沈良這麼詳細地解釋技術方案。
“老沈,你什麼時候研究得這麼深入?”
沈良笑了笑︰“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鑽研,廢寢忘食唄。”
張教授點點頭︰“這種鑽研精神值得學習。不過,光有理論還不夠,得有實際驗證才行。”
“這個我早就想到了。”沈良指向車間的方向,“我準備先做個小型試驗裝置,驗證關鍵參數。”
小趙博士來了興趣︰“需要多長時間?”
“一個月。”沈良很肯定地說,“一個月內,我保證拿出可行的試驗數據。”
張教授和小趙博士又對視了一眼。
這次,他們的眼神中多了幾分認可。
“好,那我們一個月後再來。”張教授收起圖紙,“如果試驗成功,研究院可以提供更多技術支持。”
送走兩位專家後,李明華拉住沈良的胳膊。
“老沈,你剛才說的那些,都是真的嗎?”
沈良看了看四周,確認沒有外人,才壓低聲音說道。
“當然是真的。不過接下來這一個月,咱們得加班加點了。”
李明華點點頭︰“需要我做什麼?”
“先把試驗設備的材料準備齊全。”沈良掏出一張紙,“這是清單,按這個去采購。”
李明華接過清單,掃了一眼,倒吸一口氣。
“這麼多東西?得花不少錢吧?”
“錢的事別擔心。”沈良拍拍他的肩膀,“部里的資金很快就到位了。”
下午,沈良一個人來到車間,開始詳細規劃試驗裝置的布局。
車間里的老師傅們都很好奇,圍過來看他畫圖紙。
“小沈,听說你要搞什麼新設備?”老王師傅問道。
“對,連鑄設備。”沈良頭也不抬,“搞成了,咱們廠的產量能翻一番。”
幾個師傅面面相覷。
翻一番?這可不是小數目。
“真有這麼神?”另一個師傅質疑道。
沈良停下筆,抬頭看著大家。
“神不神的,一個月後就知道了。”他指著圖紙,“到時候你們都是見證人。”
老王師傅湊近看了看圖紙,搖搖頭。
“小沈啊,這些東西我看不懂,但有句話我得說。”他拍拍沈良的肩膀,“做技術要踏實,不能好高騖遠。”
沈良理解老師傅的擔心。
畢竟在他們看來,一個剛來廠里不久的年輕技術員,突然要搞什麼大項目,確實有些不靠譜。
“老王師傅,您放心。”沈良收起圖紙,“我心里有數。”
當天晚上,沈良在宿舍里仔細回憶前世關于連鑄技術的各種細節。
雖然大方向沒問題,但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在一個月內拿出令人信服的結果。
第二天一早,李明華興沖沖地跑來找他。
“老沈,好消息!部里的錢批下來了,60萬,一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