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一個月,整個鋼鐵廠都能感受到技術攻關小組的忙碌氣息。
沈良把小組成員分成了三個小隊材料改裝隊、精密加工隊和測試驗證隊。每天早上六點,當大多數工人還在睡夢中時,攻關小組的成員就已經開始了工作。
“老劉,這個電機線圈需要重新繞制,磁場強度要提高百分之三十。”沈良指著一台拆解下來的廢舊電機對車間主任說道。
老劉擦了擦滿手的機油“小沈,這已經是我們試的第七種方案了。你確定這次能行?”
“相信我,一定能行。”沈良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已經計算過了,只要線圈密度達到這個標準,磁場強度就能滿足要求。”
材料改裝隊那邊,幾個年輕的技術員正在處理廢料。王小軍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才二十二歲,但動手能力很強。
“王工,這個軸承座的精度不夠啊,”另一個技術員皺著眉頭說,“誤差超過了設計要求。”
王小軍放下手中的游標卡尺,有些沮喪“沒辦法,咱們的設備就這水平。要不再想想別的辦法?”
沈良走了過來,拿起軸承座仔細查看“精度確實不夠,但我們可以用補償的方法。”
“補償?”王小軍不解。
沈良從工具箱里拿出一小塊薄銅片“看到了嗎?我們在這里墊一片銅皮,厚度精確到零點零一毫米。這樣既能補償誤差,又能起到減震的作用。”
“妙啊!”王小軍眼楮一亮,“沈工,你這腦子是怎麼長的?”
沈良笑了笑,沒有回答。他當然不能說自己是從101novel.com23年穿越回來的,這些在未來看來稀松平常的技巧,在1980年確實顯得神奇。
精密加工隊的工作最為艱難。負責這部分工作的是老工程師李德勝,他已經五十多歲了,但為了這個項目,每天都要在車間里待十幾個小時。
“德勝師傅,您休息一下吧,”沈良心疼地勸道,“這個零件我來加工。”
李德勝搖搖頭,眼楮依然緊盯著車床上的工件“不行,這個公差要求太嚴了,一個不小心就廢了。我們的材料本來就不多,可經不起浪費。”
就在這時,車床發出了異常的響聲。李德勝臉色一變,趕緊停下機器。
“壞了!”他看著車床上已經變形的工件,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這是最後一塊合適的材料了。”
工作台前一片沉寂。這個工件是整個裝置的關鍵部件,沒有它,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將白費。
“沒關系,”沈良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個變形的工件仔細端詳,“還有救。”
“什麼?”李德勝不敢置信,“都變形成這樣了,還能用?”
沈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一旁的工具架前,拿起了一把銼刀和幾張砂紙。
“沈工,你不會是想手工修復吧?”王小軍瞪大了眼楮,“這個精度要求,手工根本不可能達到。”
“不試試怎麼知道?”沈良已經開始工作了。
他的動作很輕,每一下銼刀的使用都經過精確計算。旁邊的人越看越驚訝,沈良的手穩如機器,每一個細微的修正都恰到好處。
一個小時後,沈良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他拿起游標卡尺,對工件進行測量。
“公差002毫米,完全符合要求!”
工作台周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連一直在旁邊觀摩的穆勒都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不可思議,”穆勒用生硬的中文說道,“在德國,只有最老的工匠師傅才有這樣的手藝。”
李德勝激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小沈,你這手藝是跟誰學的?”
沈良微微一笑“自學的。”
這當然又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在101novel.com23年,沈良見識過太多的先進制造技術,但同時也深知傳統手工技藝的價值。為了這次穿越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他曾經專門學習過各種傳統工藝技法。
隨著一個個難題被解決,實驗裝置的雛形終于出現了。
這是一個看起來頗為簡陋的裝置由廢舊電機改裝的電磁分離器、用車床加工的旋轉通道、手工制作的進料口和出料口。但就是這個其貌不揚的設備,即將改寫中國鋼鐵工業的歷史。
“準備第一次測試!”沈良下達了指令。
所有人都緊張地圍在裝置周圍。穆勒也放下了手中的筆記本,全神貫注地觀察著。
“啟動電源!”
電磁分離器開始工作,發出低沉的嗡嗡聲。
“投入原料!”
一批含有不同雜質的廢鋼料被投入了進料口。
裝置開始運轉,通過透明的觀察窗,可以看到鋼料在旋轉通道中快速移動,同時被電磁場分離。
五分鐘後,出料口開始有材料流出。
沈良拿起第一批處理過的鋼料,仔細檢查。他的臉上逐漸露出了笑容。
“成功了!”他高聲宣布,“雜質分離率達到了85!”
工作台周圍再次爆發出歡呼聲。老劉激動地跳了起來,王小軍更是直接撲到了沈良身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李德勝顫抖著手接過樣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真的成功了!這個鋼料的純度比我們原來的工藝提高了一個檔次!”
穆勒的表情復雜極了。作為一個在德國鋼鐵行業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專家,他深知這項技術的價值。更讓他震驚的是,這群中國人竟然用如此簡陋的設備就實現了技術突破。
“沈先生,”穆勒走到沈良面前,神情嚴肅,“我必須承認,我低估了你們的能力。這項技術,即使在德國也是非常先進的。”
“只是個開始而已,”沈良謙虛地說,“我們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
就在這時,廠長張建國匆匆趕來了。他一進門就看到了大家興奮的表情。
“怎麼樣?成功了?”
“成功了!”老劉第一個回答,“建國同志,你快來看看這個鋼料!”
張建國接過樣品,雖然他不是技術出身,但也能看出這批鋼料的質量明顯更高。
“太好了!”張建國握住沈良的手,“小沈,你為咱們廠立了大功!我馬上向省里匯報!”
“建國同志,先別急著匯報,”沈良冷靜地說,“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測試,確保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對,對,你說得對,”張建國連連點頭,“那需要多長時間?”
“一個月,”沈良思考了一下,“一個月後,我保證能拿出完整的技術方案。”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
“不好了!不好了!”一個工人慌慌張張地跑了進來。
“什麼事?”張建國皺起了眉頭。
“三車間的煉鋼爐出事了!溫度控制失效,整個爐子都要報廢了!”
所有人的臉色都變了。煉鋼爐是鋼鐵廠的心髒,如果報廢了,整個生產都要停擺。
“損失多少?”張建國的聲音有些顫抖。
“初步估算,至少五十萬!”
張建國的臉瞬間白了。五十萬,對于這個縣級鋼鐵廠來說,幾乎是一筆巨款。
就在所有人都陷入沉默的時候,沈良突然開口了“建國同志,讓我去看看吧。”
“你?”張建國愣了一下,“小沈,你是搞鋼料分離技術的,煉鋼爐的問題…”
“都是鋼鐵工藝,原理是相通的,”沈良堅定地說,“況且現在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張建國看了看周圍的人,最後點了點頭“好,那你去看看。但要小心,煉鋼爐很危險。”
沈良點頭,向外走去。穆勒猶豫了一下,也跟了上來。
“穆勒先生,你不用去,”沈良說,“那里很危險。”
穆勒搖搖頭“我想看看,你還有什麼本事是我不知道的。”三車間的煉鋼爐區域一片狼藉。
巨大的煉鋼爐體外殼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裂紋,高溫鋼水從縫隙中滲出,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灘灘冒著白煙的金屬液體。爐體內部的溫度指示器瘋狂地跳動著,顯示的數值早已超出了安全範圍。
“爐長呢?”沈良一到現場就問。
“老馬被燙傷了,已經送醫院了,”一個滿臉焦急的工人回答,“現在沒人敢靠近爐子。”
沈良仔細觀察著爐體的狀況。作為重大裝備辦的處長,他對各種大型設備的故障處理有著豐富的經驗。這種煉鋼爐的結構他閉著眼楮都能畫出來。
“問題出在溫控系統上,”沈良很快做出了判斷,“應該是熱電偶失效了。”
“什麼?”跟來的車間主任一臉茫然,“熱電偶是什麼?”
穆勒在旁邊解釋“熱電偶是測溫裝置,如果它失效,爐子就失去了溫度控制。”
“對,”沈良點頭,“而且從裂紋的位置看,應該是局部過熱造成的。爐壁內側的耐火材料已經熔化,如果不及時處理,整個爐子真的要報廢了。”
“那怎麼辦?”車間主任急得團團轉,“咱們廠沒有備用的熱電偶,就算有,現在這個溫度也裝不上去啊!”
沈良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了爐子旁邊。滾滾熱浪撲面而來,即使隔著幾米遠,也能感受到那種灼人的高溫。
“沈同志,你別過去!”幾個工人擔心地喊道。
“沒事,”沈良擺擺手,繼續觀察著爐體的細節。
在他的記憶中,這種老式煉鋼爐經常出現類似的故障。關鍵是要找到一個既能臨時控制溫度,又不需要停爐的解決方案。
突然,沈良想到了一個辦法。
“有沒有廢鐵管?”他轉身問道。
“有,庫房里有很多,”工人回答。
“拿幾根過來,要直徑五厘米左右的,”沈良說,“還有,找一些粘土。”
工人們雖然不明白沈良要干什麼,但還是按照他的要求去找了。
穆勒皺著眉頭“沈先生,你想做什麼?”
“制作一個簡易的溫度調節裝置,”沈良解釋,“既然熱電偶壞了,我們就用物理方法來控制溫度。”
“物理方法?”穆勒更加困惑了。
沈良沒有繼續解釋,而是開始指揮工人們工作。他讓人把鐵管按照特定的角度插入爐體的不同位置,然後用粘土封住縫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這樣能行嗎?”車間主任滿臉疑惑。
“你看爐子的溫度指示器,”沈良指著儀表盤說。
大家都看向儀表盤,發現原本瘋狂跳動的溫度指示器開始慢慢平穩下來。
“這是怎麼回事?”穆勒驚訝地問。
“熱對流原理,”沈良解釋,“這些鐵管形成了一個散熱通道,把局部過熱的部分引導到爐體外部。雖然不能完全替代熱電偶,但至少能讓爐子穩定運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爐體外殼的裂紋不再擴大,溫度也逐漸降到了安全範圍內。
“成功了!”工人們興奮地喊道。
車間主任激動得眼淚都出來了“小沈,你真是救了我們的命啊!”
就在這時,張建國也匆匆趕來了。看到爐子恢復正常,他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怎麼樣?修好了?”
“暫時穩定了,”沈良說,“但這只是應急措施,過幾天還是要更換正規的熱電偶。”
“那得花多少錢?”張建國擔心地問。
“如果買進口的,要三千多,”沈良想了想,“但我們可以自己做。”
“自己做?”張建國眼楮一亮,“能行嗎?”
“當然,”沈良自信地說,“給我一個星期,我保證做出比進口產品還要好的熱電偶。”
穆勒在旁邊听得目瞪口呆。熱電偶的制造工藝極其復雜,即使在德國也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夠生產。這個中國人居然說要自己做,而且還要做得比進口的好?
“沈先生,”穆勒忍不住說,“熱電偶的制造需要特殊的合金材料,還有精密的加工設備。你們這里的條件…”
“條件不夠,我們可以創造條件,”沈良打斷了他的話,“再說,誰規定熱電偶一定要按照德國人的標準來做?”
穆勒被噎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一個工人跑過來報告“沈同志,省里來人了,說是要檢查咱們的技術改造情況。”
張建國的臉色變了。
省里的檢查向來嚴格,如果發現煉鋼爐出過事故,肯定要被問責。
“他們現在在哪?”張建國緊張地問。
“在辦公樓,正在看咱們的生產報表。”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