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謐的“皇家藏書閣”之中。
“忠義太保”神色凝重,向霓裳公主緩緩道出了“小冰川時期”的嚴峻形勢。
“公主殿下,‘小冰川時期’來臨,氣溫將大幅驟降,降水模式改變,極端嚴寒天氣頻發。”
“北方草原牧草枯萎,牛羊凍死;南方也會出現霜凍災害,糧食減產恐成定局。”
“不僅如此,一些特殊的疫病還會因極寒天氣而滋生蔓延,百姓生計將陷入絕境。”
“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整個‘小冰川時期’預計將會持續三百多年的時間……”
霓裳公主听完之後臉色瞬間變得蒼白如紙,她嬌軀微微顫抖,眼中滿是驚恐之色。
在霓裳公主的急切請求之下,次日天剛蒙蒙亮,二人便匆匆趕往了皇宮里面。
待到弘治皇帝剛剛退朝回到尚書房,三個人便關起門來秘密商議了一番。
先是“忠義太保”和霓裳公主將“小冰川”這一關乎大明存亡的危機告知于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听聞之後,握著奏章的手不禁微微發顫,額頭上面冷汗直冒︰
“此等大禍,若不及時應對,我大明江山危矣!”
——因為霓裳公主與弘治皇帝早已被施宗義“洗腦收服”了,所以他們對其深信不疑。
施宗義見狀,便毫無保留地將各個穿越者前輩們總結出來的“應對小冰川計劃”和盤托出︰
“陛下、公主,此事干系重大,必須從長計議。”
“咱們可以可采取以下一些行動來予以應對……”
第一個應對策略︰經濟方面。
改革稅制,簡化稅收流程,推行“一條鞭法”等等類似的政策。
將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合並為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直接增加財政收入。
同時鼓勵商業發展,打破傳統重農抑商思想,減輕商業稅,鼓勵商人進行貿易活動。
第二個應對策略︰政治方面。
整頓吏治,建立嚴格的官員考核制度,嚴厲懲治各種貪污腐敗。
選拔有能力、廉潔奉公的官員,提高明國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
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王勢力,防止地方割據,平衡各方政治勢力,確保朝廷內部穩定。
第三個應對策略︰軍事方面。
加強軍隊裝備,提高士兵戰斗力,同時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有效的軍事指揮體系。
加強北方邊境的防御工事建設,增加邊防駐軍,抵御蒙古等外敵入侵。
第四個應對策略︰民生方面。
加大對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投入,確保農田灌溉,減少水旱災害。
選擇合適的抗寒作物品種,推廣番薯、土豆、玉米、蕎麥等等耐寒的短季作物。
這些作物適應性強,耐寒、耐旱、產量高,能在多種土壤條件下生長,可作為救荒作物廣泛種植。
組織編寫和推廣農業技術書籍,鼓勵農民采用新的種植技術和工具。
提高糧食產量,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和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壓力。
另外還可以多多建造暖棚,那樣的話既能夠保障灌溉,又可以有效的抵御嚴寒。
再者,還要提前儲備足夠多的糧食、棉衣、煤炭等等戰略物資,以備不時之需。
第五個應對策略︰文化方面。
改革科舉制度,除了傳統的儒家經典,增加自然科學、技術、軍事等方面的內容。
“咱們必須注重培養多元化的人才,為國家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撐……”
待施宗義說完,弘治皇帝與霓裳公主眼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對于戰勝危機充滿了信心。
然而,當他們說到了具體應該如何執行的時候,三人再度陷入了沉思之中。
經過一番思索、推演以及討論之後,“忠義太保”靈光乍現,拍案道︰
“陛下,我們可以創辦一份《大明日報》!”
“畢竟‘小冰川’事關國運,若驟然宣之于眾,恐怕會引發朝野震動。”
“這個事情太顛覆認知了,要是直接攤牌的話,八成會被當成危言聳听。”
“現在大家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人根本理解不了,有人因為怕擔責任不敢信。”
“還有一些人,即使他心里面已經相信了,但是出于利益考慮可能會‘不肯信’。”
“所以,咱們如果直接講出真相不僅沒法說服人,反而還會引起恐慌,謠言滿天飛。”
施宗義的具體操作計劃是︰
先創立《大明日報》,作為一個宣傳陣地。
版塊主要有︰時事新聞、政策動態、科學普及、娛樂資訊、生活常識、美食推薦等等。
並且報紙上面會有一個專門的“天氣版塊”,開始每天發布科普文章解釋氣候異常。
另外還可以把救災政策做成通俗易懂的解讀,再穿插些老百姓受災的真實故事。
等到大家慢慢接受了“天氣真的變冷了”這個設定,再甩出多年氣象數據實錘。
這樣循序漸進,既能避免反彈,還能把危機變成推動改革的機會,比強行灌輸效果好得多。
“這一招就叫做以柔克剛,把‘凜冬將至’的危險轉化為‘改革創新’的契機。”
而且《大明日報》將會永久免費發行,因為施宗義現在超級有錢。
而且等到《大明日報》的規模體量迅速做大之後,就可以直接壟斷整個明朝的宣傳陣地。
到了那個時候,施宗義從廣告費賺回來的銀子可能會是投入資金的百倍、千倍、萬倍。
另外,這個時代識字的不多,可以安排一些讀報人——就讓那些說書先生兼職就可以了。
給他們增加一個項目,又增加人氣,並且還給編制——《大明日報》編制,方便于管理。
畢竟,作為朝堂喉舌,不可輕忽大意!
弘治皇帝撫掌稱贊︰
“此計大妙!不過應對小冰川舉措眾多,還得區分‘輕重緩急’,謹慎行事、逐步推進。”
“先派人統計近幾十年天氣情況,讓百姓自行察覺異常,再加以引導,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自此,一份將改變天下大勢的《大明日報》。
在三人的謀劃之下。
即將登上這個位面的歷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