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傳承中,師父收徒可是一件極其慎重之事。因為他們深知,一個徒弟的根基優劣直接影響著其日後在道學修行路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和造詣。那些經驗豐富、道行高深的老道們往往具備非凡的識人慧眼,只需稍加觀察,便能準確地判斷出眼前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根基資質。
    這些老道們憑借多年修煉所積累下來的深厚功力和敏銳洞察力,可以輕而易舉地從眾多求學者中挑選出符合標準的得意門徒。一旦確定了人選,即使之後對其采取相對寬松的教導方式甚至放手不管,通常情況下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畢竟,擁有優良根基的弟子自身就有著較強的悟性和學習能力,能夠在修行道路上穩步前行。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像過去那樣根基出色的人才已經變得越來越稀少。況且我們今天所要探討的主題並非單純的收徒事宜,而是關于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下正確地選用人才。這與道家收徒雖有所不同,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是企業選拔員工還是團隊招募合作伙伴,都需要一雙善于發現潛力和優勢的眼楮,以便找到真正適合崗位需求的那個人選。只有如此,才能確保事業發展順利,避免因選錯人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一家優秀的企業若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首要之務便是構建一套頂級的管理制度。而在這套管理制度當中,最為關鍵的核心要點無疑在于如何巧妙地用人,充分發掘每個人的優勢。然而,要達成這一目標並非易事,其前置條件乃是成功尋覓到那些真正適合本企業發展需求的杰出人才。由此便牽扯出了一系列有關識人、用人方面的精妙技巧,此乃所謂的“用人之道”。
    首先,企業領導者需要有識人之能。不僅要善于從眾多應聘者中篩選出具備扎實專業知識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佼佼者,更需敏銳洞察到那些有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等寶貴品質精英。只有如此,方能確保所選之才皆能為企業帶來切實的價值增長和可持續性的發展動力。
    一旦尋得了合適的人才,接下來考驗的便是企業管理者的用人智慧。他們應當根據每個員工的個性特點、技能專長以及職業志向,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和任務分配,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同時,還需營造一種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員工們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得以盡情施展才華,實現個人成長與企業進步的雙贏局面。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江湖,人才的甄別與選用始終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命題。
    想象一下,某大企業辦公室里,人力資源總監眉頭緊鎖,面前擺著兩份截然不同的簡歷。一位是履歷亮眼的 “面霸”,一開口便是優雅談吐,可過往業績卻很普通;另一位學歷平平,卻是多次帶隊實現逆襲的 “草根”英雄。這兩人,究竟誰能扛起企業發展的重任?當然是後者,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主要是看他做了什麼。
    在企業的利益分配制度中,也藏著人性的暗礁。某新銳企業推行 “項目分紅制”,本是激勵團隊的好舉措,銷售總監卻暗中克扣團隊獎金,還私藏大客戶資源。一場利益的小小爭奪,瞬間讓他人格的底色暴露無遺。這樣自私且危害集體利益的人絕對不能留,同時也說明制度有漏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的 “全員持股” 模式,以 “共進退” 的利益捆綁,將潛在的利益沖突轉化為強大的組織凝聚力,這不正暗合了古人 “以利觀人,以制化人” 的處世智慧嗎?
    選才的智慧,自古便有跡可循。楚漢相爭時,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可不是簡單的浪漫故事,而是劉邦集團精心策劃的 “極限測試”。讓天才將領韓信歷經逃亡、冷遇與質疑,最終確認他 “國士無雙” 的超強抗壓能力。現代獵頭公司也學到了這一招,在終面時突然質疑候選人履歷真實性,觀察他們的臨場反應。就像某科技公司ceo說的︰“真正的人才,憤怒時依然能保持邏輯,就像郭嘉面對曹操摔杯,仍能獻上《十勝十敗論》,曹操在後來戰爭中大勝。李斯在被驅逐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諫逐客書》。這篇奏章通過歷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力陳逐客之弊。秦王嬴政讀後幡然醒悟,立即廢止逐客令,派人將李斯追回並官復原職。後來,秦王在李斯輔佐下成為千古一帝。
    評價人才,也不能只看一面。劉劭提出 “觀其所短,以知所長”,打破了非黑即白的簡單評價體系。曹操多疑,卻打造出了強大的情報網,可也因多疑在赤壁折損八十萬大軍; 谷的某創投基金專門尋找 “偏執狂”,因為他們的缺陷恰恰可能是顛覆性創新的火種。有時候,所謂的短板,換個角度看,也許就是放錯位置的優勢。
    如今,冰冷的數據在人才篩選中也露出了破綻。某招聘平台數據顯示,ai篩選簡歷誤差率高達34,常常把 “專升本逆襲者” 誤判為低潛力人群。這背後暴露的是數據的認知盲區 —— 人的志向和決心,恰恰是算法難以捕捉的關鍵變量。馬雲早年求職肯德基被拒,24人錄取23人,唯獨他被淘汰;黃崢創辦拼多多前,也曾被誤判為 “五線市場投機者”。這些故事都在告訴我們︰純粹的數據畫像,永遠無法替代對人志向決心的人文洞察。也正因如此,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綱要》明確 “不搞員工行為分析”,京東禁用員工社交數據評估績效,這體現了高端現代企業對 “術” 與 “道” 的清醒認知。
    從楚漢爭霸時蕭何月下追韓信,到如今字節跳動的 “人才引力模型”,人類在識人用人的道路上從未停止探索。然而真正的用人之道,不在那些操控人心的 “術”,而在于理解人性的 “誠”。畢竟,人無完人,但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真誠之心對待人才,方能挖掘出無盡的潛力 。以誠為本,以道馭術,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修行寶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