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威節制西北四州已有數年,這期間因先後遭遇亞利人、可薩人的兩次侵襲,西北邊境屢受驚擾,他清楚邊軍實力薄弱的隱患。
為此譚威決心要加強四州的邊軍建設,除了常規的正式募兵外,還特意立下新規。
每州主官需直接管轄三千邊軍,且邊軍全面采用屯田制,農忙時節,準兵們放下兵器拿起農具,在指定田地上耕種糧食。
農閑之時,則集中精力開展軍事訓練,既不耽誤糧草生產,又能保持戰斗力。
同時譚威還要求各州訓練當地青壯年作為邊軍補充力量,一旦戰事爆發,這些熟悉地形的青壯年可迅速編入隊伍,形成源源不斷的兵源儲備。
作為譚威手中的核心力量,圭聖軍的裝備向來精良,刀槍劍戟皆為上乘打造,甲冑更是采用多層鍛鋼工藝,防護力遠超普通軍隊,這也使得圭聖軍的裝備成本極為昂貴。
為了維持這支精銳部隊的戰斗力,其核心嫡系長期保持在五千人以內,一旦出現缺額,便從各州邊軍中挑選勇武之士補充。
畢竟邊軍經過屯田練兵的雙重磨礪,不僅體能扎實,更有實戰意識和紀律性,能快速融入圭聖軍的作戰體系。
譚威每次檢視圭聖軍時,都會反復叮囑將領︰
“圭聖軍是西北的屏障,兵員選拔絕不能含糊,每一個進來的士兵,都得是能扛得住硬仗的漢子。”
當四州接到譚威下達的集兵令後,各州主官不敢有絲毫怠慢,迅速從所轄邊軍中挑選精銳,每州各派一千人,讓他們攜帶充足的糧草和趁手的武器,日夜兼程趕赴沙城集結。
徐悠則按照譚威的安排,提前坐鎮沙城空置的圭聖軍軍營,負責檢視集結隊伍的操練情況、武器裝備完好度以及軍官的指揮能力。
他每天清晨便來到校場,看著士兵們列陣操練,不時指出隊列中的疏漏,也經常檢查士兵手中長槍刀劍的鋒利度,對不合格之處要求立刻整改。
有軍官不解為何如此嚴格,徐悠解釋道︰
“細節決定成敗,都督要求三分,在我這先要達到十分。”
十一月十四這天,四州趕來的四千人馬終于完成整編,在徐悠的率領下開往藍池城,恰逢聯軍剛剛攻佔固原,道路暢通無阻,隊伍得以避開以往繞行的崎嶇路段,走了更近的新路線。
這條路線原本是當地牧民的臨時通道,聯軍佔領固原後派人稍加修整,便能供大軍通行。
一路上士兵們行軍整列,糧草隊伍緊隨其後,雖偶有風雪,卻未耽誤行程,僅用半個月便抵達藍池城。
抵達後,這些人馬並未進入藍池城內,而是被安置在城外數里外尚未完工的黑虎溝軍營。
此時軍營的營房還在建設中,士兵們暫時居住在帳篷里,負責後勤的秋景早已提前接到通知,籌措好了足夠的帳篷和糧草,確保士兵們抵達後能有遮風擋雨之處,也能吃上熱飯熱菜。
秋景在清點物資時,還特意多備了些御寒的草料,總的來說,一切有條不紊。
這邊譚威提前接到卸任西北總督、調任營州都督的密報後,並未顯露過多情緒,只是立刻開始為調任後的軍事部署做規劃。
他親自帶人勘察營州周邊地形,最終選定在清河大拐彎處的沖積平地建造新軍營。
這片土地緊鄰清河,水源充足,又靠著高山,易守難攻,且土壤肥沃,適合耕種,完全能滿足軍隊屯田的需求。
譚威站在這片土地上,看著腳下松軟的泥土,想起勘察時發現的可薩人游牧地痕跡,地上殘留的生活痕跡、散落的牛羊糞便,都證明這里曾是游牧部族的活動區域。
他當即決定,除了在此地練兵外,還要開辦軍用牧場,將這片土地利用起來,牧養牛羊馬匹。
這樣一來,既能為軍隊提供肉食和戰馬,又能減少從外部采購的開支,真正實現以牧養軍,減輕軍費壓力。
當初譚威站在清河大拐彎處的沖積平地上,掃過這片即將興建新軍營的土地,地面上覆蓋著大片黑色草叢,蜿蜒的清河繞地而過,整體地形輪廓恰似一只蟄伏的猛虎,氣勢十足。
他心中一動,當即拍板將這片宿營之地命名為 “黑虎營”,旁邊的河灣則稱作 “黑虎溝灣”,既貼合地形特征,又帶著幾分威懾敵軍的氣勢。
隨行的幕僚和將領听後,都覺得這兩個名字貼切又響亮,紛紛點頭贊同。
譚威還親手規劃軍營布局,他憑借著對後世現代化軍營的記憶,拿出紙筆當場繪制草圖,筆尖在紙上快速游走,營房、操場、軍械庫、糧倉、伙房、醫帳、馬廄等諸多設施的位置,標注清晰。
草圖上營房呈規整的矩陣排列,每排營房之間留有寬敞的通道,方便士兵快速集結與疏散,操場位于軍營中央,面積開闊,足以容納數千人同時操練。
軍械庫和糧倉緊鄰軍營內側,靠近指揮中樞,既便于看管,又能在戰事突發時快速調取物資。
醫帳則設在相對安靜的角落,能為傷員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
他一邊畫一邊在心里盤算,很快一張詳盡的軍營草圖便繪制完成。
趙岩湊上前來細看,越看越驚嘆,忍不住贊道︰
“都督這規劃真是精妙!營房、操練場、物資庫一應俱全,排布得還這麼規整,說是大明最好的軍營也不為過!”
可贊嘆過後,他又皺起眉頭,面露擔憂︰
“只是。。。營州剛接手,藍池城雖經經營卻也需維持軍需,兩地財力怕是難以承擔如此大規模的軍營建設啊。”
趙岩清楚建造這樣一座設施完備的軍營,所需的木料、石料、人工成本絕非小數目,生怕會拖垮兩地的財政。
譚威自然明白趙岩的顧慮,他收起草圖,也不解釋地說︰
“我知道興建這座軍營耗資巨大,但你想過嗎?沙城調來的新軍缺乏系統訓練,直接上戰場只會徒增傷亡,而黑虎營建成後,正好能作為新軍的訓練基地,讓他們在實戰前打磨技藝,減少無謂的犧牲”。
“況且咱們可以讓軍士們邊訓練邊參與建營,既能省去一部分雇工費用,又能讓士兵在勞作中鍛煉體能,一舉兩得,成本自然能降下來。”
他思忖一下,看著在場眾人繼續道︰
“眼下西北局勢復雜,沒有穩固的軍營和訓練有素的軍隊,咱們在營州根本站不住腳,這軍營必須建,而且要建好!”
這番話條理清晰,既點出了建營的必要性,又給出了降成本的具體辦法,在場眾人听後,原本的疑慮漸漸消散,譚威見眾人不再反對,當即開始調配人員,推進建營事宜。
他首先想到了有豐富施工經驗的辛詠卷,立刻下令急調辛詠卷北上,主持黑虎營的建設工作。
隨後又命褚汾攜帶重金前往各地,招募幾十名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確保建營工程能順利開展。
辛詠卷自幼便對土木建設有著濃厚的興趣,年少時便常跟著家鄉的工匠學習營造之術,後來考中進士,擔任縣令期間,還曾親自主持過縣城城牆修繕、水利堤壩修建等工程,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
接到譚威的調令時,他正在地方處理政務,听聞要主持新軍營建設,既興奮又感激,興奮于能施展自己的專長,感激于譚威對自己的信任。
他當即交接手頭事務,日夜兼程趕赴藍池城,抵達後沒做片刻休息,便拿著譚威繪制的草圖研究起來,全身心投入到建營籌備工作中。
而褚汾也不負所托,帶著重金奔波于各州府,憑借著優厚的待遇和譚威的聲望,很快便招募到了幾十名能工巧匠,有擅長房屋搭建的木匠、精通石料加工的石匠、熟悉夯土築牆的泥瓦匠,還有懂得設計榫卯結構的老師傅。
這些工匠們听聞是為圭聖軍修建軍營,又能拿到比以往更高的工錢,都干勁十足,收拾好工具後便跟著褚汾啟程。
最終在辛詠卷抵達藍池城的同時,這些招募來的能工巧匠也同期抵達,黑虎營的建設即將拉開序幕。
初冬的寒風在曠野中呼嘯,卷起地上的碎石與枯草,刮在人臉上如同刀割一般。
在這樣的天氣里修建軍營,對多數人而言都是十足的苦差,士兵們要頂著寒風搬運木料、夯打地基,工匠們的手指在低溫下愈發僵硬,連握工具都要格外用力。
可辛詠卷卻樂在其中,當譚威將主持黑虎營建設的任務正式交給他時,他沒有絲毫猶豫,爽快地承接下來。
對他而言,能將畢生所學用在如此重要的工程上,既是挑戰,更是難得的機遇,寒風與辛苦在這份熱忱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這可能是對痴迷土木的人的一種精神滿足。
譚威清楚辛詠卷精通土木營造,卻並非武將出身,難以直接統領軍士,為了確保建營效率與軍紀,他特意將參與施工的軍士編入圭聖軍序列,任命趙國強為將軍。
趙國強作戰勇猛,又熟悉軍士管理,譚威對他叮囑道︰
“你既要按照圭聖軍的訓練大綱,保證士兵們的日常訓練不落下,又要听從辛詠卷的調度,配合他完成建營工程。軍士們邊練邊建,才能兩不誤。”
趙國強抱拳領命︰
“都督放心,末將定協調好訓練與建營,絕不讓工程出岔子。”
這樣的安排,既解決了辛詠卷統領軍士的難題,又能讓士兵們在勞作中保持戰斗力,可謂一舉兩得。
辛詠卷帶著工匠與軍士趕赴黑虎營後,立刻投入工作,他先是將招募來的能工巧匠按專長分組。
熟悉地形勘察的為地形組,負責標記地基範圍、勘探地下水位;擅長夯土築牆、搭建框架的為基礎組,承擔軍營主體結構的建造;還有專門負責木料加工、石料打磨的小組,各司其職。
隨後他拿出譚威繪制的草圖,逐一向工匠們講解營房、操場、軍械庫等設施的設計思路與位置規劃。
為了讓規劃更貼合實際地形,辛詠卷帶著地形組的工匠們走遍了黑虎營的每一寸土地,他們踩著沒過腳踝的枯草,丈量土地尺寸,記錄地勢高低,偶爾還會蹲下身子查看土壤質地。
勘察結束後,辛詠卷對譚威的選址贊不絕口︰
“都督選的這塊地真是絕佳!靠河近便取水,鄰山易守難攻,土層也足夠深厚,建營房、修馬廄都穩固得很。”
工匠們也紛紛認可草圖的合理性,當得知這張詳盡的草圖竟出自譚威之手時,眾人都甚為震驚,在他們的印象里,朝中高官大多只懂政務或軍務,鮮少有人能精通建築與布局,更別說畫出如此專業的草圖。
這份震驚很快轉化為強烈的自尊與干勁,工匠們覺得,能為這樣懂行的都督修建軍營,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干活的勁頭也更足了。
辛詠卷在勘察與交流中,結合自己多年的施工經驗,對草圖做了幾處細節改進︰比如將營房的門窗朝向調整為避開冬季主導風向,減少寒風灌入;在糧倉下方增設防潮墊層,避免糧食因靠近河岸受潮霉變。
改進完成後,他不敢耽擱,立刻帶著修改後的草圖趕回藍池城,向譚威匯報調整思路,等待最終確認。
與此同時,孫躍與岳朋已跟隨徐悠抵達藍池西城,按照譚威的安排,孫躍負責接管西城的孫家商鋪,梳理鐵器商貿往來賬目,確保軍需物資的采購與流通。
岳朋則接管從沙城遷來的官辦鐵匠營,這處鐵匠營表面是普通工坊,實則是為軍隊打造武器的官械營,肩負著為圭聖軍提供軍械的重任。
兩人自認為譚威嫡系,清楚任務重要,早就心中有譚而無朝廷,抵達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展工作。
孫躍逐家核對商鋪的經營狀況,與商戶溝通合作細節,岳朋則清點鐵匠營的工具、原料與工匠數量,制定初步的生產計劃,僅用五天時間,兩人便將各自負責的事務安頓妥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