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健陪瑪麗和方茹在羊城及周邊城市玩了幾天,才送她們去安排好的學校。至此,他的任務完成了。
大家的緣分差不多就到這里。
最後一晚,他們在酒店玩得特別瘋狂。
方茹和瑪麗都不舍,但都識趣地沒有纏楚健。她們知道,這男人終究不屬于她們,痛快點放手,對大家都好。
說實話,楚健給她們的已經夠多了。
不能再奢求其他。
“以後有困難,可以給我打電話。”楚健跟她們說道。
再次回到羊城,楚健被柳總喊過去,表示保利的拍品已經送過來,讓他過去看一看,至少得保證不能有贗品。
此次拍賣會,場地雖然是保利提供,但舉辦的城市卻由木棉花確定,就在羊城。
所以,保利需要把他們的拍品送過來。
“這位是保利的王經理。”柳總給楚健介紹道。
“你好!”
王經理連忙伸手出來︰“楚先生,您好!久仰大名。”
他這話不是恭維。
最近這一兩年來,楚健在收藏界、文物界、古玩圈的名氣極大,總能發現一些失傳的國寶。
就連他們保利的首席鑒定師,對楚健也是贊譽有加。
“不敢當,不敢當!”
雙方客氣完畢,開始檢查保利送過來的拍品。必須雙方在場檢查,萬一出現贗品,保利說是他們木棉花掉了包,那就麻煩。
檢查之後,如果木棉花沒發現問題,後面出了事,自然也就是木棉花的問題。
責任劃分要清晰。
這一次,保利送過來二十五件拍品,總估價一千五百多萬人民幣。
其中木雕3件,瓷器4件,青銅器和玉器分別5件,古字畫8幅。看上去,都是很常見的藝術品。
楚健先看木雕,一件黃楊木的作品,一件紫檀的作品,還有一件烏木的作品,均和佛教題材有關。
行內人都清楚,千年難長黃楊木,一歲一寸遇閏反縮,400年方成20厘米大料。其象牙質感、細膩紋理自古便是雕刻上品,明清時期更成獨立藝術流派。
黃楊木雕集收藏、觀賞、藝術價值于一身,如今拍賣價格一路看漲,名家作品尤甚。
黃楊木雕的興起時間已不可考,目前多認為其于唐宋時期濫觴,興盛于明清。
宋元以後直至清代,黃楊木雕產地主要集中于溫州與樂清,又以樂清最為著名。
至清末時,樂清黃楊木雕已發展成一個成熟的工藝品產業。
到了晚清,木雕大師朱子常將木雕技藝進行了改進,使樂清黃楊木雕的觀賞性更強、藝術性更高,並逐漸脫離“龍檔”上雕刻人物的固有形態,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
“這件黃楊木雕估價八十萬嗎?”楚健忍不住問。
王經理點頭︰“沒錯!”
“那干脆也別拍了,我們木棉花一百萬收,怎樣?”
嗯?
王經理的警惕心瞬間提起來。他太清楚這個人的鑒定能力了。來之前,他們顧老再三叮囑,千萬千萬不要小瞧楚健。
“咳咳!還是拍賣吧!楚先生,您就別惦記我們這些蚊子腿肉了。”王經理苦笑道。
好吧!既然這次合作舉辦拍賣會,楚健也就沒撿他們的漏。
他坦白道︰“這件黃楊木濟公像應該是清代的,而非明代。”
濟公大家都不陌生,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被尊稱為活佛,傳說也是降龍羅漢的轉世之身,在民間的名氣極大。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
他懂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而且,還經常游訪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這是濟公像?不對吧?”柳總皺眉。
這跟她印象中的濟公形象相差甚遠。
她的印象中,濟公應該是︰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 他笑我,一把扇兒破。
“的確是濟公像,但有點顛覆了傳統的形象,很少見。”楚健說道。
眼前這尊濟公木雕像顛覆傳統形象,以儒雅文官之姿呈現︰頭戴方巾,手握長帶,目光如炬。
匠人以嶙峋瘦骨傳遞苦修精神,嘴角似笑非笑凝住\"非僧非俗\"的神韻,斑駁包漿十分厚重。
造像高32厘米,正襟危坐的濟公頭戴四方平定巾,身穿寬松的僧服,右手搭于座椅之上,左手握著腰帶,腰帶系得極高,幾乎到了胸前,打結後垂下的長帶讓造像多了靈動飄逸感。
楚健跟他們講解,在明朝,絲綢腰帶被稱作“大帶”,使用時系在腰間,多余垂于末端的部分稱為“縉紳”;縉紳的長短成為區分身份的重要標志,地位越高,縉紳就越長?。
匠人用夸張手法突出濟公的嶙峋瘦骨,是對佛教苦修傳統的延續,也是對士大夫“豐肌秀骨”審美範式的顛覆。
“濟公的面部尤為精妙︰雙眉微蹙,眼球凸顯,目光如炬;鼻梁高挺如峰,嘴角似笑非笑,額頭與嘴角的皺紋將‘非僧非俗’的濟公形象凝于方寸之間。
造像既有市井瘋癲之態,又透出悲憫眾生的禪意。
從造像的後面可以看出濟公坐的是明代的經典圈椅。”楚健接著說。
這尊濟公像中,有很多明代的元素。
或許也正是如此,被保利的鑒定師鑒定為明代的物件。
“清代的不是比明代的更不值錢嗎?”柳總提出一個問題。
這問題,就連王經理也很疑惑,搞不懂。按理說,古董這東西,時間越久、越老、越值錢。
“那得看雕琢它的人是誰了。像字畫,近代張大千的畫作比大部分古代畫家的作品都要珍貴。”楚健笑道。
這麼一說,柳總和王經理都懂了。
“所以這是名家雕琢的?不知道是哪位名家。”王經理忍不住好奇問道。
他對自己公司的鑒定師也有點無語,鑒定得太不細心了吧?差點錯過了好東西,給公司造成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