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小路隱藏在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之間,路面由泥土和細碎的石子鋪就而成,寬度僅能容下兩人並肩而行。小路兩旁的雜草長得十分茂盛,有些甚至已經蔓延到了路中間,楊均和楊威只能小心翼翼地避開,以免被絆倒。父子倆就這樣默默地在小路上前行著,周圍一片寂靜,只有他們的腳步聲和偶爾傳來的蟲鳴聲。
十幾分鐘後,他們在一個拐角處轉彎,眼前的景象瞬間讓楊威為之一振。只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出現在眼前,這便是神下廟。寺廟的規模不大不小,整體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透著一種歷經歲月沉澱後的莊重與寧靜。寺廟的外牆由大塊的青灰色磚石砌成,磚石之間的縫隙中生長著一些嫩綠的青苔,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寺廟門口是一片寬闊而平整的水泥空地,面積足有數百平方米。空地的兩側,每隔一段距離就懸掛著一條色彩斑斕的橫幅,橫幅上寫著一些祈求平安、幸福和豐收的祝福語,字跡剛勁有力,在微風的吹拂下,橫幅輕輕擺動,發出輕微的“沙沙”聲。空地的兩旁各有一間房間,房間的門窗均為木質結構,窗欞上雕刻著精美的花紋,雖然歷經風雨侵蝕,但依然能夠看出當年的精致與細膩。
而在水泥空地的正中間,一座巨大的香爐格外引人注目。香爐呈圓形,高度約有兩米,直徑超過一米五,由青銅鑄造而成。香爐的表面雕刻著各種精美的圖案,有龍鳳呈祥、麒麟獻瑞、蓮花盛開等,每一幅圖案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講述著古老的神話傳說。香爐的四周,還擺放著一些小型的香爐和燭台,上面殘留著一些香灰和蠟油,顯然是之前祭祀活動留下的痕跡。
水泥空地下方是一排台階,台階由白色的大理石砌成,共有十級。台階的兩側扶手雕刻著形態各異的小獅子,它們有的張牙舞爪,有的憨態可掬,為這莊重的寺廟增添了一份靈動與活潑。台階周圍則是一片黃土空地,這片空地面積比水泥空地更大,但由于沒有經過過多的修整,顯得有些荒蕪。空地上雜草叢生,偶爾還能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在風中搖曳,給這片略顯單調的黃土空地增添了一抹色彩。
楊均和楊威沿著小道緩緩而上,他們的腳步不自覺地變得輕盈而緩慢,仿佛生怕驚擾了這片寧靜的聖地。當他們踏上台階,一步一步朝著神下廟的大門走去時,楊威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寺廟的大門緊閉著,門上瓖嵌著兩個巨大的銅環,銅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大門的上方,懸掛著一塊木質牌匾,牌匾上寫著“神下廟”三個大字,字體古樸蒼勁,透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此時的寺廟,在晨光的映照下,仿佛被一層金色的光輝所籠罩,散發著一種神秘而神聖的氣息,它靜靜地矗立在那里,等待著楊均和楊威的到來,也仿佛在傾听著他們內心深處的祈願與心聲。
楊均領著楊威來到一個簡易的攤位前,攤位上擺放著一張有些年頭的木桌,木桌的紋理猶如歲月的刻痕,清晰可見。桌旁,一位老秀才正襟危坐,他面容清瘦,眼神卻透著矍鑠與睿智,一頭銀發整齊地梳向腦後,幾縷長須垂落在胸前,在微風中輕輕飄動。只見他手持毛筆,那毛筆在他手中猶如靈動的精靈,在一張張紅紙上流暢地書寫著給香火錢的香客名字,字跡剛勁有力又不失飄逸。
楊均神色恭敬,微微彎腰,小心翼翼地從上衣的暗袋里取出一個紅包,雙手遞上前去,說道︰“叔公,寫楊均家,楊威高考金榜題名。”老秀才微微抬起頭,輕輕捋了捋那發白的胡須,目光在楊均臉上停留片刻,眼神里帶著一絲淡淡的笑意與期許,隨後緩緩接過紅包。他將紅包輕輕放在一旁,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在紅紙上穩穩地落下“楊均”和“楊威”的名字,那名字仿佛被賦予了靈氣,躍然紙上。緊接著,老秀才筆鋒一轉,又洋洋灑灑地寫了幾句祝福語,祝願楊威在高考中能夠魚躍龍門,前程似錦。
寫完後,楊均心懷感恩地向老秀才點頭致謝,然後帶著楊威轉身,朝著寺廟的大門走去。踏入寺廟,一股淡淡的檀香氣息撲面而來,混合著古老建築特有的氣息,讓人頓感寧靜與莊重。寺廟的殿堂內,光線略顯昏暗,幾盞長明燈閃爍著微弱的光芒,仿佛在守護著這片神聖的空間。楊均和楊威來到佛像前,他們神情肅穆,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拜了又拜,每一次彎腰都飽含著對神明的敬畏與祈願,希望楊威能夠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開啟美好的未來。
待他們出了寺廟,只見寺廟的大門口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原本空曠的水泥空地此刻熙熙攘攘。這里的人幾乎都和楊威有著或遠或近的親戚關系,然而楊威卻一臉茫然,他放眼望去,只覺得一張張面孔陌生又熟悉,竟是誰也不認識。楊威有些局促地扯了扯楊均的衣角,小聲問道︰“阿爸,我們不回去嘛?”楊均微笑著看了他一眼,輕聲說道︰“有放飯,吃了午飯再走。”
楊威的目光隨著楊均的示意向前方不遠處望去,只見奶奶正和她的十一姐妹熱熱鬧鬧地聚在了一起。奶奶那慈祥的面容在人群中格外顯眼,她一眼就瞧見了楊均和楊威,臉上立刻綻放出燦爛的笑容,熱情地招呼他們過來。楊威趕忙跟著楊均快步走去,走到奶奶們面前,他微微彎腰,臉上帶著禮貌的微笑,一一向奶奶們問了好。隨後,他便乖巧地站在一旁,靜靜地听著奶奶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聊天,那些家長里短的話語,在這寺廟的氛圍里,顯得格外溫暖與親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