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哲,生年、家世均未詳載于正史,其名僅散見于《隋書•煬帝紀》《舊唐書•竇建德傳》及唐代類書《通典》的零星記載,是隋煬帝大業末年(617618年)河北地區農民起義軍的重要首領之一。他活躍于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一帶,以“抗苛役、救饑民”為號召聚眾起兵,雖未如竇建德、李密般成為反隋主力,卻也是河北反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事跡折射出隋末統治崩潰之際,底層民眾揭竿而起的時代圖景。
隋大業年間,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對內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對外三征高句麗,徭役賦稅苛重至極,百姓早已不堪重負。河北地區地處運河要道,又是征遼大軍的糧草轉運樞紐,官府為趕工期、湊軍需,常派衙役四處抓丁,甚至拆毀民房以充木料,無數農戶家破人亡,“父子離散,餓殍遍野”成為當時的常態。漳南雖地處河北東南部,卻也未能幸免,當地百姓既要承擔運河漕運的勞役,又要繳納沉重的軍糧賦稅,不少人被逼得賣兒蠰女,仍難抵官府催逼,反抗的火種早已在民間埋下。
徐哲本是漳南當地一名普通農戶,為人豪爽仗義,平日里常幫鄰里排解糾紛,在鄉中頗有威望。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第三次下令征調河北百姓從軍,漳南縣令為完成征丁指標,竟將老弱婦孺也納入征調名單,若有違抗便以“抗旨”論處,派兵強抓。徐哲的兄長因常年勞作染病在床,仍被衙役強行拖拽,最終病死在前往軍營的路上;家中僅有的三畝薄田,也因無力繳納賦稅被官府沒收。家破人亡的痛苦,加上對官府殘暴的憤怒,讓徐哲徹底看清了隋朝統治的腐朽,他深知若不反抗,漳南百姓終將淪為官府壓榨的犧牲品。
同年秋天,徐哲秘密召集了鄉中數十名同樣遭受官府迫害的農戶,他們在漳南城外的一片茂密蘆葦蕩中舉行了一場莊嚴的歃血為盟儀式。在這個充滿神秘和緊張氣氛的地方,徐哲站在眾人面前,神情凝重地宣布正式舉起反隋大旗。
他的聲音在蘆葦蕩中回蕩,仿佛帶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我們受夠了官府的壓迫和剝削!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必須起來反抗!”他的話語激起了在場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憤怒和勇氣。
徐哲接著高呼起義的口號“殺貪官、分糧倉、救百姓!”這個口號簡潔有力,迅速傳遍了周邊地區,引起了廣大百姓的共鳴。人們紛紛響應徐哲的號召,加入到起義隊伍中來。
短短十余日,起義隊伍如滾雪球般迅速壯大,從最初的數十人發展到上千人。徐哲雖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兵法韜略訓練,但他憑借著對百姓的深切了解和對正義的堅定信念,成功地領導著這支起義軍。
徐哲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為起義軍定下了三條嚴格的規矩不搶掠百姓財物、不傷害老弱婦孺、繳獲的糧食優先分給饑民。這些規矩不僅體現了徐哲的仁愛之心,更讓起義軍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每次攻佔鄉鎮後,徐哲都會親自帶領士兵打開官府糧倉,將糧食分發給窮苦百姓。他看著那些饑餓的人們領到糧食時臉上露出的感激和喜悅,心中充滿了滿足感。而對于那些欺壓百姓的貪官污吏,徐哲則毫不留情地嚴懲不貸,讓他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漳南附近的饒陽縣尉曾率軍前來鎮壓,徐哲利用當地熟悉的地形,在饒陽城外的沼澤地設伏,一舉擊潰官軍,斬殺縣尉,繳獲了大量兵器和糧草,起義軍的聲勢也隨之壯大。
當時的河北地區,反隋起義已呈燎原之勢竇建德在漳南(後遷樂壽)聚眾起兵,自稱“長樂王”;張金曾在清河(今河北清河)起義,麾下兵力達數萬人;高士達則在 縣(今河北景縣)舉事,威震河北中部。徐哲的起義軍活動區域與竇建德相鄰,兩支隊伍相距不過百里,面對隋軍的圍剿,雙方曾多次相互支援。大業十三年(617年)春,隋將薛世雄率三萬“涿郡兵”南下鎮壓河北起義,兵鋒直指竇建德的根據地樂壽。竇建德兵力不足,派人向徐哲求援,徐哲毫不猶豫,親自率領兩千精銳起義軍星夜馳援。
在樂壽城外的戰斗中,徐哲率軍從隋軍側翼突襲,利用隋軍陣型混亂之機,斬殺隋軍將領數人,燒毀隋軍糧草營帳,為竇建德主力部隊發起總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隋軍大敗,薛世雄僅率數百殘兵逃回涿郡,河北地區的隋軍勢力受到重創。戰後,竇建德親自接見徐哲,欲與他合兵一處,共圖大業,徐哲考慮到自己的隊伍多為漳南鄉親,若離開故土恐人心渙散,便婉言謝絕,只與竇建德約定“互不侵擾、共抗隋軍”,隨後率軍返回漳南,繼續在當地擴充勢力。
徐哲返回漳南後,並未滿足于佔據一隅,而是積極聯絡周邊的小股起義軍,提出“聯弱抗強、共保鄉土”的主張。在他的努力下,漳南周邊的數支起義軍紛紛歸附,徐哲的兵力一度達到五千余人,控制了漳南、東光(今河北東光)、南皮(今河北南皮)一帶的鄉鎮,成為河北東南部一支不可忽視的反隋力量。他在統治區域內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廢除隋朝的苛捐雜稅,鼓勵百姓開墾荒地、恢復生產,同時組織士兵開墾屯田,實現糧草自給,既穩定了民心,也為起義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然而,隋末的起義形勢錯綜復雜,除了官軍的鎮壓,起義軍之間也常因地盤、糧草等問題發生沖突。大業十三年(617年)冬,張金稱的起義軍因糧草短缺,率軍進攻徐哲控制的東光縣,雙方爆發激戰。徐哲雖率軍頑強抵抗,但張金稱兵力強盛,且作戰勇猛,徐哲的起義軍最終戰敗,東光縣被張金稱佔領,徐哲率殘部退回漳南。經此一役,徐哲的起義軍元氣大傷,兵力銳減至兩千余人。
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甦揚州)被宇文化及縊殺,隋朝滅亡。消息傳到河北,各路起義軍與割據勢力紛紛擁兵自重,河北地區陷入混戰竇建德擊敗張金稱、高士達等起義軍,在樂壽稱帝,建立“夏”政權;宇文化及率隋軍殘部北上,欲爭奪河北地盤;李淵則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派李世民率軍經略河北。在這一背景下,徐哲的起義軍陷入了更為艱難的處境——既面臨竇建德“統一河北”的壓力,又要應對唐朝軍隊的進軍,而自身兵力薄弱,難以與各大勢力抗衡。
同年秋,竇建德率軍進攻漳南,意圖收服徐哲的起義軍。徐哲深知自己無法與竇建德抗衡,又不願歸附竇建德(擔心自己的隊伍被吞並),便率殘部向山東方向轉移,欲投靠另一支起義軍首領徐圓朗。然而,在轉移途中,徐哲的隊伍遭遇了唐朝將領李神通率領的軍隊,雙方展開激戰,徐哲的起義軍因寡不敵眾,最終戰敗,徐哲在戰斗中陣亡(一說被俘後遇害),其殘部大多歸附竇建德或唐朝,徐哲領導的反隋起義就此落幕。
徐哲的起義雖然規模不大,持續時間也僅有兩年左右,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其事跡卻並非毫無意義。作為隋末河北農民起義的重要參與者,他的起兵不僅是對隋朝苛政的反抗,更是底層民眾追求生存權利的吶喊;他與竇建德等起義軍相互支援,共同打擊隋軍,加速了隋朝的滅亡;而他在統治區域內推行的利民政策,也讓飽受戰亂與苛政之苦的百姓得到了短暫的喘息,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
盡管徐哲的名字在正史中只是一筆帶過,但其事跡卻成為隋末農民起義浪潮的一個縮影,反映了隋朝統治末期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現實,也見證了底層民眾在絕境中奮起反抗的勇氣。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任何忽視民生、濫用民力的統治,最終都會被人民所拋棄,而那些為百姓福祉挺身而出的人,即便未能成就大業,也會被歷史所銘記。
喜歡徐氏略記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徐氏略記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