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

第177章 欲戴烏紗帽,必先承其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滄海茫茫粒米身 本章︰第177章 欲戴烏紗帽,必先承其重

    這天經筵之日結束後,嘉靖看看台階下一堆堆的內閣大學士、翰林學士、侍講侍讀學士,開口咨詢道︰“世廟即成,章聖太後如何祭拜?”

    幾千年來華夏社會的禮法運轉非常順暢,但嘉靖即位後不認孝宗為父,給朝臣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老士人遇到新問題,禮制理論必須要不斷創新。

    嘉靖在奉先殿外另立一座世廟供奉父親獻皇帝,世廟已經完工驗收,嘉靖生母必然要去拜祭,朝廷必須要給出禮法解釋,禮部要制訂祭典流程。

    大宗伯席書的身體越來越差,這幾個月一直在家休養,大家一起看向內閣首輔。費宏暗罵一聲楊廷和、張太後,出面答道︰“前唐開元年間制定皇後廟見,內外命婦陪祀之儀,皇明太祖高皇帝從之,載于會典。按會典規定即可。”

    嘉靖要的只是一個父母親及自己的名份。他想了一下,正要點頭同意,只見侍讀侍講學士中竄出一人出列,口中道︰“陛下,臣有幾點補充意見!”

    眾人望去,正是平日里口口聲聲“沒有人比我更懂禮經”的那位侍講學士。嘉靖略為吃驚,楊植口稱醉心實務,又自命清高養望,從未議過禮,怎麼今天如此有表達欲?

    翰林是顧問大秘,與朝臣內外有別,跟嘉靖對話方便多了。只听楊植說道︰“禮以義起。章聖皇太後宜與中宮皇後一並謁見世廟,此為妻從夫之義,婦見舅之禮。”

    嘉靖眼楮一亮,深思起來。石出列道︰“會典所載皇後謁廟,在于大婚冊後。然永樂以後,皇後止于奉先殿。列聖遵承,守為家法。”

    嘉靖聞言又猶豫起來,掃視一下眾學士,除了大學士,地位最高的就是羅欽順。張佐點名道︰“羅先生,你有什麼看法?”

    羅欽順恭身出列道︰“會典所雲,大婚之禮也。今日世廟新成,奉安獻皇帝神主牌位,是大祭之禮。

    禮部自當創立儀注,以補會典。”

    這說法有新意!同一個行為,把它說成另外的目的,就可以用另外的模式去解釋。

    嘉靖最後看向張璁、桂萼兩人︰“張秉用,桂子實,你們意下如何?”

    張璁上前一步道︰“昔孔子對魯哀公之言︰則冕而親迎,所以為宗廟也。謁廟者,事宗廟之始也!其後有事,宗廟無不共焉。

    今恭穆獻皇帝神主入謁太廟及謁奉先等殿,臣謂此卒哭廟禮也。”

    張璁贊同了羅欽順的觀點,並進一步認為獻皇帝入世廟是升,應遵循廟禮。嘉靖未置可否,因為禮法業務最終還需要席書認可。

    眾人偷眼看向幾位內閣大學士,見費宏、石、賈詠三人臉上時青時白,楊一清不動聲色。

    晚上羅欽順自然要去拜訪費宏,一見面羅欽順便滿臉羞慚道︰“今日經筵之上,費前輩付出太多,讓晚輩寢食難安!”

    費宏不在意道︰“老夫即將致仕之人,舉手之勞不足掛齒。今日之後,整庵入閣已成定局矣!”

    羅欽順道︰“請費前輩指教!”

    費宏令老僕關上書房門,對羅欽順道︰“今聖心眼多,想法多。他怕被內閣架空,選閣臣是看不拉幫結派,以方便他控制。所以你入閣後,切記不要與江西人走得太近,在外朝形成勢力,只與幾個門生老鄉交往即可。”

    羅欽順在弘治六年入以探花直接入翰林院,侍奉了三代天子。他想了一下,嘉靖的性格陰沉敏感,與孝宗的軟弱無能、武宗的親和率性截然不同,便把費宏的話記在心里。

    “你入閣之後,當注意王陽明!”

    羅欽順素與湛若水、王陽明兩人常有書信往來辯駁學術,三人私交甚篤,聞言一驚道︰“費前輩,此話怎講?”

    費宏低聲道︰“朱宸濠有經營幾十年積下的金銀財寶;另外還有一本與上千名官員往來的名錄。而朱宸濠任命的左右丞相甫一落網即被王陽明杖斃,這兩樣至關重要的東西從此不知下落。

    大行武宗皇帝知道這東西在王陽明那里,曾派心腹前去南昌查了幾個月,嚴刑拷打掘地三尺都沒有找到財寶與名冊。召了王陽明奏對後,才悻悻離開南京。”

    江西的產糧大區首推鄱陽湖東岸的贛東北饒州府,饒州府鄱陽縣歷來是數一數二的人口大縣,不次于甦州府長洲縣。另外贛東北還有暴利的瓷器、茶葉出口。費吴是朱宸濠的連襟,寧王、費家曾坐斷贛東北,賺到了大量的海外金銀珠寶。

    “金銀珠寶不會消失,只會流動。王陽明給贛中贛南鄉兵的賞錢是有數的,大頭被他吞了。你入閣後一定要想辦法找到財寶和名冊,絕不能任其流傳出去。

    士人都是靠為人師表教化天子萬民獲得權力的。一旦老百姓不視士人為道德楷模領頭羊,天下非大亂不可!”

    羅欽順沒想到進內閣還要幫江西老鄉和士大夫階級擔這麼大的責任。自己一向清高脫俗做學問,怎麼會鬼迷心竅被弟子攛掇進入權力場這種生死之地?

    現在裝不知道退出去還來得及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整庵,你是個老實人,但你的弟子不老實。讓楊植去見王陽明,錢可以再掙,名冊一定要確認銷毀沒留副本。

    秋天過後,楊植與姚淶會去兩廣襄助姚鏌。明年王陽明丁憂期滿,到時候朝廷起復王陽明也去廣西打仗。你回去告訴楊植,桂省僻遠,兵凶戰危,他一定要當面問出名冊與財寶的下落,這是唯一的機會。

    告訴楊植,必要時可以上手段,但不能搞得路人皆知。”

    從太宗賓天後,仁宣之治的三楊內閣開始直到如今楊廷和、梁儲、費宏的歷代閣老,都有兒孫在老家奪人田產殺人立威,當地官府只裝做沒看見,鄉人告到朝廷都沒有下文。

    欲戴烏紗帽,必先承其重!

    羅欽順想了一下慨然對費宏道︰“費前輩放心!仁以己為任,不亦重乎?咱們士大夫窩里斗是另外一回事,我知道輕重的。”

    費宏把一切交代得明明白白,羅欽順正要感謝幾句,費宏擺擺手道︰“歷代內閣都是如此。前輩總要對後輩負責,對歷史負責。

    張璁、桂萼二賊,心狠手辣不次于楊廷和,又得聖寵。如今的張寅案,不知道有多少朝臣會被他們清洗掉。

    他們入閣後,整庵莫攖其鋒,當以柔克剛。翰林學士翟鑾亦有入閣資歷,到時候可以讓他成為擋箭牌、出氣筒。”

    中秋節後,開始第二次三法司會審。依然是由刑部尚書主審。

    這天戶部尚書孫交把楊植喚來,命令道︰“第二次三法司會審李福達案,你以戶部郎中的身份代戶部參加!”

    楊植吃驚道︰“為什麼戶部亦參加?”

    孫交面無表情道︰“聖上下令各相關部門都要參與審訊。

    順便問你一下,今年東北、西北水稻收成如何?”

    楊植連忙道︰“試育的品種優中選優,推廣一般需要五年,嘉靖七年可以見到成效。”

    孫交道︰“老夫听人說過,一個軍兵最好的結局,就是在最後一場戰爭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到時候老夫去大同或遼東視察,最好見到稻田即死,那老夫真正可以比肩神農,名垂千古了。”

    楊植暗中吐槽,躬身告退,出了戶部大院,兵部尚書李鉞又派人找他。

    “我打了致仕報告,聖上察吾意誠懇,已經批了。你以兵部郎中代兵部去參加會審吧!”

    按潛規則,兵部由內閣管,內閣即將大換血,李鉞自然要退。楊植只得接下這樁活。

    九月初,刑部大堂上的審訊官員多了不少,吏部、禮部、通政司各派了官員,還有幾名山西道御史,楊植以戶兵工三部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會審。

    大堂上氣氛非常,人人沉著臉。二次會審後,大家都要表述意見並在審訊奏疏上簽字。如果二次會審不能令嘉靖滿意,那還會擴大陪審官,提高審判規格。如有第三次,就是九卿圓審,六科陪審。

    嘉靖竟然想把中樞部門全卷進來,難怪戶部兵部工部不願意趟這渾水!

    顏尚書心虛地喝令一聲,軍士將張寅帶上堂來。

    還是那些問題,張寅見慣大場面,絲毫不怵,流利地有問必答,听起來沒有什麼問題。

    然後又是證人指證,眾審判官注意到一個一個上來的證人顯然沒有見過這種滿堂朱紫貴的大場面,他們不少人有點慌張,面對十幾名官員的交叉問話,回答得結結巴巴。

    當李福達的小舅子杜文住最後一個上堂時,一直沉默的楊植翻了翻戶籍記錄,問道︰“黃冊上,李福達的妻子姓林,但是你姓杜,你姐姐是李福達再娶的媳婦嗎,還是另有原因?”

    自馬錄巡按把杜文住找來後,從來沒有人問過杜文住這個問題。

    杜文住跪坐在地上呆若木雞,突然翻身拜倒道︰“額是崞縣人,額的姐夫確實也叫李福達,也是崞縣人,矮矮胖胖,臉上有麻子,不是五台縣的李福達。”

    所有的審判官身子立刻坐直,面面相覷,然後一起看向正當中的顏頤壽。

    顏頤壽臉色蒼白,額頭見汗,他立刻下令中止審判,待崞縣衙門出具杜文住親屬證明再做決定。

    眾審判官跟著顏頤壽一起來到刑部後堂議案。顏頤壽在後堂走了幾步,斟酌一下道︰“杜文住翻供,並不影響其他證人的指認。即使沒有這個小舅子,張寅即是李福達的證據鏈也是完整的。以二次會審,結論不變的意見報給聖上,諸君意下如何?”

    大理寺卿湯沐沉吟不語看向大總憲聶賢,聶賢心念轉過幾遍,開口道︰“這奏疏還是請大司寇寫,我就不聯署了。”

    湯沐暗罵聶賢,如果二審結論在嘉靖那里通不過,那三審就是九卿圓審再加上科道,那麼多人七嘴八舌一問,恐怕很多證人都要翻供了︰首先張寅的年齡就對不上!

    湯沐含糊其辭道︰“二審結論的奏疏,還請大司寇多多費心。”

    顏頤壽以求助的目光看著吏部郎中等陪審官,這些人紛紛道︰“我們的意見與大總憲、大廷尉一致。”

    四日後,顏頤壽用盡平生的文字功力寫下二審結果的奏疏送到文華殿。

    嘉靖看後令黃錦把四名內閣大學士叫來,讓司禮監太監讀過奏疏後,問道︰“四位先生,你們怎麼看李福達的二審結果?”

    顏頤壽的奏疏把證人證詞再次列舉一遍,但對杜文住翻供一筆略過。

    費宏回道︰“陛下,此案經山西巡按、巡撫、布政司、按察司多次質詢取證,找來的證人眾多,偶有錯漏也是正常的。”

    嘉靖不動聲色道︰“焉知其中有人曲意徇私否?朕意借刑部大堂御審,眾先生意下如何?”

    楊一清急忙道︰“此等卑微小民,豈能使其得聆玉音,覷見天顏!陛下萬萬不可!”

    喜歡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請大家收藏︰()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方便以後閱讀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第177章 欲戴烏紗帽,必先承其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第177章 欲戴烏紗帽,必先承其重並對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